公開數據表明,在晶片、數控工具機、儀表儀器等高科技產品領域,中國每年的進口數額巨大。「目前,從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情況來看,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精密加工設備,以及高端晶片等產品約有95%以上依賴進口。這是因為我們目前還生產不了這些產品,進口高科技產品是為了滿足我國百姓的消費升級需求,也有利於我國自主開放創新,促進產業發展,更好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高素梅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加工走向製造進而走上創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在高端技術、高端設備、高端原材料等方面仍有不足。
據統計,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為2601億美元,已成我國最大宗進口商品。對此,高素梅分析說,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生產良品率依然是28納米,而國際上已達到10納米,在工藝和研發水平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距離。我國集成電路產品的出口量超過進口量的50%,但出口金額僅是進口金額的四分之一。這表明,在集成電路領域,高端產品基本依靠進口,我國還停留在產業鏈的中低端區間。
高素梅認為,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從電子信息產業的產業鏈分工來看,美國是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強國,中國是應用創新和市場大國,兩國在產業鏈和技術創新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中美兩國緊密合作,是推動全球產業變革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
中國市場孕育著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強大需求。「當前,全球經濟呈現高度融合發展態勢,正處於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創新關鍵時期。因此,我們從國際上特別是美國進口部分高端技術、高端產品,不僅有利於支持整個產業發展,還能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利好。」高素梅說。
高素梅還強調說,要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相結合。要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有效用好開放資源,在開放應用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邁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多年來,中美兩國在高科技領域一直深化雙向投資。以電子信息行業為例,據高素梅介紹,我國有超過一半的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其海外營收佔企業總體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時,外資企業在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的收入比例也超過了一半。
「中國正日益參與更多的國際分工和合作。中美深化合作和雙向投資的前提是加強雙方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要互相為對方提供開放、公平、有利的投資環境,才能實現互惠互利、共贏發展。」高素梅說。
(見習編輯:於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