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 / Sentinels
首發 / 汽車之心(微信 ID:Auto-Bit)
聲明:本文不是官方文檔,亦不是某種形式的斷言或結論,本文僅僅是技術討論性質的文章,無論是否用了確定性的語氣,作者都不保證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亦不明示或暗示此文章不是在胡說八道。(事實上,作者過去常常胡說八道並樂此不彼)。因此,所有因採用本文章涉及的方法、數據或其他任何信息,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害,包括但不限於生命和財產損失,作者、撰寫團隊和平臺概不負責。
想完成一顆雷射雷達需要分幾步?
1. 搭建一套體積足夠小的脈衝式雷射測距系統;
2. 重複搭建測距系統,並根據特定規則將它們進行空間排列;
3. 增加一套電機帶動測距系統進行 360°旋轉;
4. 增加一套控制和通信模塊,確保系統穩定工作並與外部實現通信。
完成!
瞧,看上去打造雷射雷達 Demo 並非難事,至少比把大象裝冰箱容易得多。
但以上只為陳述一個流暢的邏輯,就像汽車並非簡單四個輪子加一套沙發,雷射雷達的設計和開發也並非易事。
搭建一套體積足夠小的脈衝雷射測距系統
雷射雷達基本原理可以簡單等同於脈衝式雷射測距儀原理。
它基於一個完美的公式,L=0.5*CT,我們稱它為 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法。
典型測距儀要通過一個發射單元,一個接收單元和一個計算單元來實現。
發射單元輸出的脈衝經目標物體反射後又被接收單元接收,計算單元同時記錄脈衝往返的渡越時間 T,計算光速 C 和渡越時間 T 的乘積的一半,就是測距儀和目標物體之間的距離 L。
這種測距儀的一種典型應用出現在軍事行動上(民用的測繪領域也常見)。
採用大功率的 1064nm 雷射照射器,單脈衝能量達 100mJ,峰值功率可達兆瓦,配合極小的雷射發散角,實現對 10Km 範圍內的軍事目標進行測距和指引。
著名的 Hellfire 飛彈就是依靠這套測距和照射系統實現精確的雷射末制導打擊。從上世紀 80 年代服役至今,依然是美軍戰術武器上的優選。
當然,把軍用雷射雷達測距儀拿來民用是不合理的。
首先,1064nm 雷射器並非人眼安全波段。
另外,單脈衝能量過高;最後軍用測距儀的體積較大,成本昂貴。
但相同的原理,我們通過改造就可以將其合理利用。
有這樣一種波長的雷射,它屬於人眼安全波段,可以通過體積極小半導體雷射器泵浦輸出納秒級別的窄脈寬,同時具備足夠好的能效比——這就是 903nm。
如今 903nm 的半導體雷射器可以將裸 Die(螺片封裝)通過金絲鍵合工藝封裝在 PCB 上,其尺寸只有毫米級,同時保持足夠好的性能和穩定性。
當然,單純的 903nm 半導體雷射器是無法點亮自己的,還需要一套完備的電路來驅動它。
目前常見的機械旋轉式雷達都採用了驅動電路板的形式,相比幾個毫米的雷射器,驅動電路則大得多。
因此,將驅動電路打包 ASIC 化是未來的趨勢,即縮小了體積,又優化了穩定性和工藝。
至此,我們大致搞定了發射端。接下來,我們還需要一個接收器來配合。
常用的光電探測器有 PIN,APD,CCD,CMOS 等,當然還有 SPAD,MPPC 等等聽上去更高端的選項。
但選擇探測器的準則要滿足,在 903nm 波段有足夠好的帶寬、響應度跟信噪比,足夠小的尺寸和穩定性,以及足夠高的性價比。
首先是帶寬的需求,由於雷射脈衝的寬度在納秒級別,其信號帶寬在百兆以上,因此探測器也需要具備足夠的帶寬,從而帶來足夠的響應速度。
如果帶寬太窄,則信號會失真,導致接收端輸出的上升沿緩慢,從而為後端的信號處理帶來麻煩。
響應度需求,這個容易理解。
如果探測器響應度不夠,則接收端的信號強度極弱,由此會給後級放大電路帶來負擔。
你可能會說,我們可以提高後級運算放大電路的能力來彌補,但這就涉及到信噪比的問題。
信噪比是雷射雷達系統中非常重要的設計指標,對探測距離,測距精度都產生重大影響。
理想狀態下,我們期望噪聲平躺在地上,永遠不要露面,但這不現實。
對於 903nm 波長的雷射雷達,有一個重要的噪聲來源不可避免。
陽光中包含豐富的 903nm 成分,這些成分又包含非常豐富的頻率分量。而 LiDAR 光學系統的濾光片是允許 903nm 通過的。
也就是說,雷達的光學接收系統,會將自己發射的 903nm 脈衝,和陽光中的 903nm 成分,一視同仁。
這些混雜了非常多頻率的 903nm 成分,會被探測器接收並放大成噪聲。
這個噪聲同時會被後級運放逐級放大,最後就成為生長在有效 pulse 上的雜草,這些雜草會給系統的 TOF 計算引入麻煩。而後級運放的放大倍數越高,雜草生長越瘋狂。
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能無節制的提高運放能力。
說回到探測器的信噪比,光電探測器本身也會引入噪聲到後級電路當中。所以理想的探測電路設計,為了儘量確保源頭的乾淨,應該選擇信噪比足夠高的探測器。
尺寸,穩定性和性價比,這就看供應商的能力了。
隨著雷射雷達行業的發展,供應商也是火力全開,在上遊行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根據上述探討,滿足現實需求的是矽基的 APD,雪崩光電二極體。其響應特性曲線美妙的在 900 附近留下了極大值點,剛好和 903nm 半導體雷射器牽手一段姻緣。
如今同樣裸 Die 封裝的 APD 尺寸可以做到毫米級別,知名供應商如 First sensor,濱松(HAMAMATSU)的探測器都可以敏感數百米的 903nm 雷射脈衝,配合放大電路能夠實現高信噪比響應。
你可能會問,如今 SPAD,MPPC 這種具備史詩級響應度的單光子探測器用在雷達上,豈不是可以測出天際?
蓋革模式探測能力很強,毋庸置疑。
但雷射雷達是高動態範圍的全天候設備,需要覆蓋弱背景光的夜晚和強背景光的正午,陽光中的近紅外成分非常容易讓單光子探測器飽和,這也就是單光子探測通常是用在測星領域的原因。
當然,如果在動態範圍上能有所突破,這種探測器依然不失為一種選擇。
至此我們步入了雷射雷達設計初級階段,距離小康還很遙遠。
搞定了雷射發射單元和接收單元,配合合適的邏輯控制和計時單元,就可以實現測距功能。
重複搭建測距系統
一對收發系統,在目標物體上只能呈現一個點的距離信息,如果想獲得更多信息量怎麼辦?
我們可以利用重複搭建的方式,將多對相同且獨立雷射收發系統,通過特定的規則實現空間排列,就可以在目標上呈現多個點的距離信息。
簡單以線性排列為例(當然,實際的雷射雷達通常不會粗糙的線性排列,這裡面有多方面原因,節省空間是其中之一):
至此,我們通過這套收發模組,可以在目標物體上獲取線狀的距離信息。
增加一套電機帶動測距系統進行 360°旋轉
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量,貪婪的工程師想到了新的主意:
加裝一套電機,帶動收發模組旋轉,隨著電機旋轉,收發模組掃描周圍環境,反饋所接觸的第一道障礙物的距離信息,由此構成了我們所見到的漂亮點雲。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務實,且推動了一項產業的絕佳想法,同時所帶來的專利糾紛也賺足了眼球。
但這個電機也是如今讓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飽受詬病的所在——車企紛紛對它的穩定性和壽命提出質疑。
這種質疑合情合理,雖然汽車上也存在很多電機裝置,電機本身也符合車規等級要求,但雷射雷達有所不同:
其一,雷達所搭載收發模組作為負載相對較重,會對電機的壽命造成影響;
其二,雷射雷達是精密的光學設備,車載環境下大溫度範圍和複雜震動難免引起結構的配重失衡,機械結構的微小變動會導致光學系統失衡,從而在探測效果上打折扣。
所以才會有諸多優秀的公司湧入了固態雷達市場。
當然,這個市場目前正處於技術爬坡階段,篇幅關係暫不討論。
增加一套控制和通信模塊,
確保系統穩定工作並與外部實現通信
打好上述基礎,我們仍然需要一些收尾工作確保這顆雷達工作正常。
首先,雷射收發模組需要精確的邏輯時序控制,計算 TOF 時間需要精確到皮秒級別的計時模塊,這些工作需要一個邏輯控制核心完成。
其次,需要一個電機驅動單元確保電機工作正常,以及無線供電或者滑環單元實現能量傳遞(滑環存在壽命問題)。
另外,為了實現外部控制與數據傳輸,還需要通信模塊實現信息交互。以及,以上所有單元都需要的供電模塊。
至此,我們大體走完了雷射雷達的開發流程。
打開上位機,就可以欣賞漂亮的點雲啦!
不得不說,機械式雷射雷達的熱度已經在下降了,更多的技術、資金和目光都聚焦在固態雷射雷達這片藍海上。
P.S. 後續我們可以聊聊固態雷射雷達。
「汽車之心·行家說」預告
3 月 19 日周四晚20:00-21:00,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東將帶來主題為《AI與5G如何助力智能駕駛產業發展—— 「新基建」與「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解讀》的線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