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13歲,在讀初二,平時學習成績都在年級前十。
最近的一次月考,她道德與法治考了滿分,總成績全校第一。
但是,班主任不相信她能考出這麼好的成績,懷疑她提前買了試卷,成績存疑,要求她與自己的雙胞胎姐姐重新考試。
沒人知道老師的質疑以及特意安排的這次補考,對女孩產生了多大影響。
女孩的雙胞胎姐姐回憶,被要求補考、遭老師約談後,女孩是哭著回來的。
2020年12月31日下午,她重新考試。成績為98分,距離100就差了2分。
但已經沒有意義了。
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她在家門口附近的水塘溺亡。
目前,警方已經排除是刑事案件。
「考試正常發揮,考得好怪我嘍?」
這是2020年12月30日23:04分女孩空間的最後一條動態,也是女孩留給世人最後的疑問。
事情發生並曝光後,校方一直在否認班主任曾對女孩的成績有過質疑並讓她重考的事。
但根據目前的報導情況,老師的質疑和重新補考兩個事基本屬實,校方的否認改變不了已發生的事實。
這樣的新聞早就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2020年12月,東莞一名14歲的初三男生從學校5樓墜下身亡。
墜樓前,其語文老師曾在課上對他進行不點名批評。其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其子之死和學校老師平時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批評、侮辱有關。
2020年6月,五年級女生繆可馨在上完語文課後,翻越教學樓4層欄杆,墜樓身亡。
當天早上,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狠狠批評了她寫的讀後感,並在她的作文本上劃上了鮮紅的叉叉,刪掉了她作文裡全部有靈性的句子,並要求「傳遞正能量」。
2018年9月,安徽歙州的一名高二學生跳樓自殺,自殺前曾跟母親打電話告別,而生前,這位同學曾被老師當眾打耳光並且罰站。
……
所有這些悲劇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孩子在自殺前,都曾經受到當眾羞辱。
有人說,被羞辱了便要自殺嗎?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作為一個有同樣體驗的人,我想說的是,來自大人的當眾羞辱,的確具備極強的殺傷力。
哪怕是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面對當眾羞辱都可能感受到極大的心理傷害,何況一個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
記得七八歲時,我曾被父親滿院子追著打。
不記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只記得旁邊有人看,有人試著阻攔。
鬧哄哄的人群中,有鄰居,有我平日的玩伴,還有一個偶然到訪的同班同學。
他們為什麼要圍著看,肯定各有原因。但是在我當時看來,不管他們的真實心意如何,我都覺得自己特別屈辱、特別丟臉。
我瘋了一般地衝周邊的人罵,要他們全部都「滾開」。好似只有充血的憤怒,才能稍稍減輕我的羞辱感。
那不是我唯一一次挨打,但卻是我記憶最為深刻的一次。現在想來,還會覺得渾身不適。
而當天圍觀我挨打的那個女同學,後來在學校裡我沒有跟她再說過一句話。
我覺得自己最難堪的一面被她瞧見了,因此在她面前始終抬不起頭。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想要摧毀一個孩子,就當眾出他的醜,當著外人的面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不能再同意這句話了。
我當初感受到的巨大羞辱,以及因為羞辱而近乎瘋狂、頭腦充血的感受,至今猶似在眼前。
可惜,羞辱式育兒,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表面看起來,諸多羞辱甚至還披著「關愛」「為你好」的外衣。
就在這個元旦假期,我在公園裡就碰到這樣一幕:
一個6歲左右的小男孩在玩一架玩具飛機。飛機飛落到一個2歲寶寶的腳邊。那寶寶就勢踩住飛機的機翼,不肯鬆開。
6歲男孩不知所措,直接跑掉了。
他的母親很快跟了上來,一邊去拿飛機,一邊轉頭訓斥自己兒子:
「別人踩你的飛機,你就讓別人踩?你怎麼這麼沒用?」
「這麼一個小東西就能欺負你,你是個廢物嗎?!」
她說話又兇又大聲,語氣裡全是嫌惡。
她身邊的男孩不安地站立,憋紅了臉,努力克制被媽媽當眾訓斥的難過。
哪知母親拿回了玩具飛機後,還覺得剛才的訓斥不夠,一拳頭打在兒子身上,似乎以為這樣粗暴且用力的方式,就能夠教會自己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了。
我卻只看到那個男孩眼神呆滯,眼淚默默地順著臉往下淌,腳步艱難地跟上媽媽,背影很小,令人心痛。
為什麼一個6歲男孩,連對一個2歲寶寶說「不」的能力都沒有?他原本可以輕易地解決問題。他可以以大哥哥的身份,要求小寶寶挪開腳;小寶寶不挪開,還可以告知其家人;再或者直接帶有保護性地把小寶寶移開就好。
但是,這個孩子顯然從未得到過榜樣和示範,缺乏基本的人際關係能力。
母親罵孩子「廢物」「沒用」,當眾指責打罵孩子,不僅給不了孩子勇氣和信心,還讓孩子陷入到極度羞愧、沒有尊嚴和力量的境地。
總是這樣粗暴地羞辱和對待孩子,孩子就始終活在無助和恐懼中,自我力量一點點被削弱掉了,怯懦是必然結果。
這樣的家長遠非個例。
當孩子遇到任何困難尋求父母支持,都是孩子學習面對挫折的機會。父母唯有給以應有的尊重和支持,才能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挑戰和挫折。
相反,在孩子呈現弱小、需要幫助之時,對孩子的態度只有羞辱和貶低,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技術上的教導,只會強化孩子對挫折的恐懼和迴避,嚴重的導致創傷。
懵懂的小孩子,面對羞辱還無法反抗,只能被動承受。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面對羞辱,卻極可能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
這跟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關。
回顧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一系列孩子自殺事件,基本都是已然邁入青春期門檻的孩子。
假如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期,也許還會有些印象。那個時候,我們的情緒其實是非常不穩定的。有時候很低落、很傷感,有時候又會覺得很興奮、很愉悅。
簡單說起來就是忽冷忽熱,忽晴忽雨。
成年人看來,可能的確算不上太大的的事。然而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因為他們正處於尋找和確立自我的一個特殊時期,對人際關係會超級敏感。他們也會傾向於把跟同伴、老師、父母等等之類的關係,在放大鏡下面去體會。
所以一件事成年人覺得沒什麼、能承受,但到了孩子那裡,卻可能會激起劇烈的情感風暴。
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的風暴地帶。
一個孩子一旦進入這個風暴帶,很可能會陷入困境。
比如那個被班主任公然質疑成績、要求重考的13歲女孩,以及決然跳樓的繆可馨們。
老師們自以為,那些批評、羞辱是能夠承受的。但到了孩子身上,卻很容易感受到尊嚴盡失、丟失了自己。
他們會覺得班上的同伴都會小瞧他、看不起他,覺得自己極其糟糕、不夠好,進而感到極度的悲傷和無助。
若這個孩子他還有其他通道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自尊,比如其他的興趣愛好,比如特別要好的老師和同學,比如很好的親子關係,那麼這個孩子便還有生路。
最怕的是這個孩子獲得自尊的路很窄,窄到只有一條,偏偏這一條,這一天貌似也被堵塞了。
一旦這個孩子墮入這個情緒的風暴中心,又沒有資源能夠幫助他走出來,就真的非常容易陷入一種心靈上的絕境,悲劇可能就真的發生了。
但凡是人,天生都會在乎自己的名譽與尊嚴。
大人要面子,孩子也如此。
說到底,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明白,教育的前提是尊重。
有人或許會問,那以後孩子就批評不得了嗎?
那倒不至於。
只是請務必記得一件事:跟孩子交流、相處要走心,更要懂得將心比心。
你若不喜歡難聽的話,那便不要說給孩子聽。
你若愛惜自己的顏面,那便請呵護好孩子的尊嚴。
你對孩子的一份善意,關鍵時刻,也許能夠救命!
與所有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