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條令人悲痛的新聞。
安徽一個13歲的女孩在學校月考中考了639分,全班第一,其中道法課考了滿分100。
但是這個好成績卻沒有受到老師的承認。
班主任多次找到女孩談話,還給女孩家人打電話問「你家孩子這次考試有點異常,是不是搞卷子了,作弊了?」 質疑女孩能考滿分是提前買試卷知道了答案。
家長問了孩子,女孩說「沒有,考好了也有錯嗎?」
但是老師還是不相信,要求女孩補考道法課,然後安排了補考,女孩也參加了。
然而,補考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第一天,女孩被發現在池塘中溺亡。
經警方確定:排除他殺。
後續警察和同學在她家搜索發現了她的遺書,遺書內容同學只看到了3句話,其中一句話是:「我走了你就不會罵我了吧」。
女孩走了,沒人罵了。但是補考成績出來:98分,只錯了兩道小題。
孰是孰非,現在還沒有真正的結論。
但是,不少家長疑惑,為什麼區區老師的懷疑,就可以「殺」死一個孩子?
古代有一句俗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如孩子受到權威的質疑,我沒做但是我無法讓人相信我沒做。
這是孩子最絕望的地方。
對於孩子,父母和老師的權威就像他們的世界,當自己的優秀收到權威的質疑和否定,孩子的世界就會崩塌。
而作為家長,我們從小就告訴孩子「要聽爸媽話,要聽老師話」,但是我們卻忘了告訴孩子,權威不一定是對的,面對權威,不必害怕。同時,在面對權威質疑或誤解時,要勇於為自己辯護,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1.權威不代表正確
孩子你可以堅信自己
想到一年多前的「10歲女孩繆可馨跳樓事件」。
2019年6月4號,10歲的繆可馨開心去上學,但是卻在兩節作文課後跳樓身亡。
在家人面前,繆可馨是一個活潑可愛、成績優秀的小女孩。
出事的那一天,她還穿著新的裙子。
在課堂上認認真真地寫好了一篇作文,文字有趣思想獨特。
《三打白骨精》的讀後感(某片段):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是心卻是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文中的孫悟空除惡務盡,本領高強,身手不凡,他對師傅忠心耿耿卻常常被冤枉。唐僧他為人善良、斯文、迂腐、輕動,但缺乏統治者狡詐的一面,有時候就特別不明事理。怎麼樣,這篇文章是不是很有趣呢!心動不如行動趕緊看起來吧!說不定你還能體會到更多的道理呢!
但就是這樣一篇有獨特思想的優秀作文,被老師批改得體無完膚,還要求「傳遞正能量!」
一句讚賞肯定的話語也沒有。
10歲的女孩也就是在這個作文課後,選擇了跳樓自殺。
2019年6月17日,事件調查發現:袁老師存在私辦輔導班、體罰學生、收紅包等違紀行為。
而繆可馨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沒有參與袁老師的補習班,老師對她進行精神折磨。
因為沒有報班,所以她的作文怎麼寫在老師那裡都是不對,都是有錯誤的。
語文成績全班第一優秀生也變成了作文橫豎都寫不好的問題學生。
俞敏洪老師看了這個事件,看到繆可馨的作文都稱讚說:「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有著獨立思想的文字。」
但是被金錢蒙蔽了眼睛的袁老師不會說真話,她有著老師的權威,卻沒有教師的師德。
當孩子只相信權威,孩子也會忘了這不是TA需要去屈服的權威。
當一個孩子在權威下放棄自我,很多時候,是父母給孩子灌輸的權威的力量太大了。
比如說,一上學就告訴孩子「老師講的都是對的。」
孩子做錯事、做錯選擇就告訴孩子「你看,爸爸媽媽說的都是對的。」
孩子反駁長輩立即批評孩子「長輩們走得路比你多,長輩都是對的。」
當孩子被灌輸了老師和長輩的絕對權威不可挑戰,那麼TA在被權威誤解和質疑時,就不會相信自己有權利也會有能力去勇敢面對權威,替自己辯解或爭取自己的權利。
2.在權威和事實面前
要尊重事實
2017年,新聞報導過一位「中國最牛小學生」。
這個學生因為之前玩滑梯頭部擦傷,頭髮剃光了,變成了光頭。沒想到,回去上學之後,同學們紛紛嘲笑他,喊他「光頭強啊光頭強」。
孩子對於外號憤憤不平,認為這是自己的尊嚴問題,衝動地把嘲笑自己的同學全打了一頓。
老師和校長得知他的行為,批評了他的不對,並讓孩子在操場邊上罰站,老師批評說「被同學嘲笑了,可以找老師解決,老師會維護你,批評他們錯誤的行為。但是打人是不對的......」
大概大家都會認同老師的說法,我們小時候和同學發生矛盾也會找老師解,而不是私下暴力解決。而且即使覺得老師說的不滿,也會默默不吭聲,忍忍就過去。
但是這個孩子卻不,即使權威的老師和校長說自己不對,即使要罰站,他也要據理力爭。
他聲情並茂和老師傾訴事情的經過,並且告訴老師「老師簡單批評不能改變結果,這是尊嚴問題,尊嚴,我要尊嚴……我寧願被打得很慘,我都要尊嚴!」
還告訴老師「如果我是律師,老師一定會輸,我的理由是站得住腳的。」
對於老師說的「找老師解決」,孩子說「要在這個學校有社交,你什麼都靠老師的話,出去社會怎樣辦?」
面對權威,孩子不膽怯不退讓的堅決態度讓人敬佩。
而且老師說的「批評嘲笑的學生」、「找老師解決」,在這個認為事件很嚴重的孩子心裡,處理方法的確不完美。按照老師的處理,更大的可能是外號繼續悄悄在校園傳播……
權威不一定是真理,老師也是普通人,其思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犯錯的可能。
在權威和事實面前,要尊重事實。
當然孩子的解決方法也不全對,但是當對權威的觀點或者說法存在疑問時,勇於提問,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這是很棒的行為。
一位猶太人說過:孩子反抗權威。孩子會創造規則。孩子喜歡由自己做主決定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方式。
而這樣的孩子更有作為,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探索到成功的鑰匙。
TA也會更加勇於直面權威的質疑和挑戰,堅定地相信自己,保護自己不受權威的傷害。
3.如何讓孩子不畏權威?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盲從權威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而獨立思考可以幫助孩子面對權威的誤判不盲從。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作為父母就要學會放手,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感覺。
著名學者楊絳先生十六歲的時候,曾被要求去遊行,但是因為自己瘦小,又經常聽到有女學生被欺負有點害怕,於是她請求父親跟校方說她不想去。
但是,父楊蔭杭立刻拒絕了,他說:「去不去由你,不用學校叫你去你就去。但是你要想清楚為什麼不去?也要自己去和學校說。」
最終,楊絳還是擔心安全,主動與校方提出不願去遊行。也成功沒有參與遊行。
自己的事情自己思考並做決定,父母放手,是孩子最快成長的方式。
而獨立思考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他們眼裡有光,心中有路,對作出的選擇更加勇敢和堅定。
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家庭氛圍
汪曾祺在《多年的父子成兄弟》一文中說到過:
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相: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公平的,不應該分大小。
《少年說》裡有一個高二學生李澤成,因為沒有聽媽媽的話選擇理科,而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文科,和媽媽兩個月沒有講過一句話。
李澤成在講臺上對媽媽說說:「這兩個月的時間裡,我有好好學習,我也有很大的進步,希望媽媽能夠理解我的想法,我們可以好好地交流,你能原諒我的任性和尊重我的想法嗎?」
媽媽聽了孩子的話,立即對孩子道歉說:「媽媽經過兩個月的反思,我現在鄭重地給你說,媽媽對不起,媽媽錯了。」
媽媽後面說:「媽媽支持你,我們全家都支持你。」
不能以父母的身份樹立權威,不能以父母的權利給強迫孩子,大概是媽媽和孩子冷靜兩個月後最好的成果,最大的收穫。
讓孩子在公平的家庭裡看見自己,以後他才能在權威的質疑中裡堅信自己。
一個公平的家庭也更加有愛。
「權威」有錯,協助孩子出面糾正
權威不等於正確,即使它出自官方。
之前有一個8歲的男孩,在讀二年級。
快要期末考的時候,它發現課本的內容前後矛盾,一般的孩子就是背誦下來就好了,但是他始終覺得不對,勇敢提出了質疑。
他問:「《羿射九日》,前一段剛提到「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羿是怎麼蹚的?」
江裡的水被蒸乾了,但是羿卻是蹚過去的,怎麼蹚?
男孩媽媽正視了孩子的問題,聯繫了人民出版社。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經過研究發現,「蹚」字的確不恰當,並稱對教材適當修改。
當孩子提出質疑,無論對錯,作為家長,都必須和孩子一起去證明。
父母的支持孩子最大的動力,也是孩子自信的來源。
只有敢於對權威提出質疑,才敢不屈服權威。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勇敢自信,敢於質疑權威,也願每一個權威都值得尊重和信任。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青欖家長地帶,百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讓教育變得更科學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