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門,自古以來就是杭州交通的樞紐。從春秋戰國時期起,武林門即是杭州去蘇州、歙縣、溫州等多條古驛道的起點。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們一家三口要到蘇州旅遊,從武林門環城北路140號的武林門客運碼頭,進入四面皆是玻璃幕牆的方形候船大廳,傍晚上船,沿著運河,一路夜遊,第二天一早便到了蘇州。
現在的武林門碼頭,在西湖文化廣場橋南的西側,一個導引式的大鐵船錨造型立在花壇中,雕塑以南宋船錨為原型,標有「武林門碼頭」五個金色大字象「絲綢飄帶」一樣橫穿而過,飄帶之靈動與運河杭州段的形狀相吻合,烘託了運河文化與絲綢文化,象徵杭州「絲綢之府」的盛況,以及武林門碼頭延續南宋時期運河的繁華的再現。雕塑採用古銅色,看似木頭,其實是銅質材料,展示了運河般厚重而又生生不息的文化內涵。前方就是「武林門碼頭」石牌坊。
武林門碼頭與西湖文化廣場只有一水之隔,杭州地標式建築環球大廈好象與石牌坊並肩而立。這座石質牌坊高近10米,以十二根挺拔向上的石柱構成16個門洞,體現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溝通古今之氣概。那石柱正南有兩副楹聯,內聯是:「北往南來千裡碧波貫今古, 湖光山色滿城佳氣蔚蔥蘢」,外聯是:「夾城夜月半道春紅若飛凌波駕艇詎名賞會 , 漕運陣檣安瀾剪孽果欲攬月登舟宜允夢尋」。
石牌坊的東西兩側,石柱正上方,都裝飾了金色的舵,這舵古人稱之為「凌波至寶」,因為舵是用以改變和保持船舶航行方向的操作設備。
我們熟知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就體現了舵的重要性。石柱上還刻了浮雕,有良渚文化神徽的變異紋,還有浪花紋等等。
站在石牌坊的的正中,仰頭朝上看,上面有一幅京杭大運河地圖。以一條金色航道表現了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石牌坊的北面,還有兩副楹聯,內聯是:「兩岸青山煙帆歷歷遙憶六朝神秀,一灣碧水汽笛聲聲共看今日繁華」,外聯是:「川流不息百舸翩躚連東西南北;賓至如歸四時歌舞醉鳥語花香」。這幅照片是站在西湖文化廣場橋西側拍攝的。
作為杭州城歷史最悠久的客運碼頭,武林門碼頭不僅是運河旅遊的地標建築,而且乘坐很舒適。依舊站在西湖文化廣場橋西側看碼頭,碼頭了建2個水上巴士泊位,兩個候船大廳緊密相連,採用躉船式浮碼頭結構,為乘客服務更加人性化,提供更安全、更舒適的水上出行環境。因為這種浮式碼頭不受水位落差的限制,可以隨著水位的高低變化一起上下浮動,不管船隻靠岸還是遊客上下船,都要方便很多。
武林門碼頭現在大概是提供兩條遊船線路以及水上巴士線路。遊船有「錢塘江夜遊」特色體驗線路和「塘栖一日遊」線路;水上巴士線路上可以到達拱宸橋,下達濮家站,單程只要三元錢,很實惠。無論是乘坐遊船或水上巴士,你都會有那種「北往南來千裡碧波貫今古,湖光山色滿城佳氣蔚蔥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