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諾貝爾獎系列,我們要講一講今年的自然科學獎獲得者,4個國家8位獲獎者裡面唯一成就不是在美國取得的這位英國的老頑童數學家。
(年輕的時候這也太帥了吧!)
首先講講他的名字,哎,人爸媽是怎麼起名字的這麼好聽?他叫Penrose,鋼筆和玫瑰。這人生這調性你看就確定了嘛。他有著特別傳奇,而且老頑童的一生,不得不服。
今年獲獎他都89歲了,可是你知道他說什麼?他說「諾貝爾獎可千萬別發給我,我還要一直上班上到九十幾歲,還有好多書要寫呢!不過呢,如果發給我的再早一點,就把我變成了一個宴會科學家,那我這一輩子的研究事業就完了!」這老頭也太可愛了吧!
(忍不住想起回憶中的那個老頑童啊!)
這個老頑童啊,除了他的科學造詣成就非常高之外,人在生活中也是豐富幽默的要命的。他講他那一天接到獲獎通知的畫面,也是個妥妥的被博士耽誤了的段子手。他說那天一大早上他正要去衝個淋浴,他的秘書從牛津大學打過電話來說「教授,有一個外國人口音特別重的人打電話,非要問你家裡的電話號碼,我磨不過來我就告訴他了,您可千萬得小心,說不定是專門騙老人的!」。結果他的秘書剛放下電話,這騙子就打電話來了,跟他說他是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的,他心想說「小樣騙子!」,直接就把電話掛掉去衝淋了。
結果這家裡的電話它就響個不停,神煩他只好出來接電話,結果這回還真的是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打給的,用很重的瑞典口音的英文跟他說「教授祝賀你獲獎了!」。這..這也只能接受了。
然後更神的是,牛津大學所有的這些同事老朋友們說,你老兄都89歲了,現在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咱們等到90大壽的時候給你好好的慶祝一個!他說「我今年89歲那才叫大壽,90歲那就不靈啦」。
為什麼?你記得鋼筆玫瑰先生的主業是數學家嗎?他說「知道斐波那契數字嗎?兩位數裡面最大的就是89了。斐波那契數字是什麼呀?我是半個理科生出身哈,給大家解個惑。是從第3個數字開始,每一個數字就等於前面兩個數字的總和,是這麼一串不規則的數列,這個數列在科學的很多方面有應用。
這老爺子就說「兩位數裡面我只能活到這個最大的斐波那契數字89了,超完美,在接下來的一個斐波那契數字?唉呀,小弟是活不到了,接下來的一個數字是144歲」。這老頑童,我服他!
更神的是,老頑童還不只是數學上有成就,老頑童今年拿的諾貝爾是物理學獎,而且今年的三個物理學獎裡面,他是獨佔50%,剩下的兩位科學家是共享餘下的50%,那他拿了這一半的物理學獎,大概相當於說50萬美元吧。老爺子說「撓破頭我也不知道要買啥,我啥都不缺呀!」
更有意思的是,他接受這個採訪的時候是站在牛津大學數學樓的外頭,數學樓外頭的地面上鋪的地磚,世界獨一份。
為什麼呀?是鋼筆玫瑰老頑童設計。看到嗎?地磚的設計是這樣,這是他對世界科學界的貢獻,這個圖案,沒有兩個是重樣的。理論上來講,它的這個圖案延伸下去可以是通向無窮大的數字,而且不重樣。
他的這個設計在他年輕時候曾經被荷蘭的一個先鋒藝術家看到,還在這個基礎上設計了一些震驚世界,獲得極大聲譽的作品。
再插播一個小段子,就他這個設計,被好多的500強公司看中。其中有一家吧,我們就不點名表揚了,怎麼那麼聰明?偷偷的盜用了槍炮玫瑰老頑童先生的設計,用在了自家最高端的衛生紙上。你想你家的餐巾紙、衛生紙一抽出來,這麼高尚的設計,而且是不重樣的。
我就說。這巧心思我也絕了,可惜不幸的是這家500強公司的抄襲之作被老頑童先生給發現了,私下和解獲得了相當驚人的一個數字(我這麼跟你說,我要是找到這個衛生紙,我一定悄悄的屯上十卷!)。
見過這個圖形嗎?它是著名的彭羅斯三角,就是以鋼筆玫瑰老先生的姓命名的。最早是由瑞典藝術家Oscar Reutersvärd在1934年製作,老頑童和他爸參與設計和推廣,在1958年的《英國心理學月刊》中發表,稱之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
潘洛斯三角看起來像是一個固體,由三個截面為正方形的長方體所構成,三個長方體組合成為一個三角形,但兩個長方體間的夾角似乎又是直角。這些特質無法在任何一個正常三維空間的物體上實現,只能存在於一些特定的歐式三維流形中。
我只想問英國知名潮牌Palace是付了多少錢才買來老頑童專利使用權的呀?
然後咱們再說說這個老頑童的獲獎的成就,有人說是應該和霍金一起去共享這個物理學獎,他說不,這個是他用數學公式第1次證明了黑洞理論的存在。在那之前幾十年,他已經跟霍金肩並肩的獲得了另外一個物理學獎,兩個人一起推出了這個黑洞理論的假說。但是這個數學的驗證存在是他獨自提出的,以及去年人類第1次拍到這個黑洞的照片,證明了他們理論的真實性,所以他的這個理論n年前就提出了。
更有意思的,他不只是在做這些數學理論物理的研究,而且他還寫了很多的專著。除了學術專著之外,他還寫了很多的科普書。你聽這名字啊,《思維裡的坑》,想買!《皇帝的新思維》,想買!而且他出的科普書吧,全都是大大的暢銷書。
要說老頑童的成長曆程,那也算是個傳奇。咱們不是有研究說,父母一代如果智力超群的話,孩子往往會智力回歸均值嗎?這研究對他們家,不適用!他們家往上數三代人全都是智力爆表的。從他的這個祖父母一代開始,一邊是物理學家,一邊是數學家,連他的外祖母都是從俄羅斯逃過來的猶太裔數學家。他的父親英年早逝,但是也是牛劍這一級的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他的哥哥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的姐姐是大學醫學院專門研究癌症遺傳學的專家,他的弟弟就更炸裂了,是英國蟬聯10年的西洋棋冠軍,大師級的人物。
就說他父親,他回憶時說他父親不是那種現代派的那種,跟孩子們打成一片,不要居高臨下,要跟孩子做朋友的,絕對不是。他說他父親算是比較木訥的,跟他在一起的親子活動就是「唉,你看我正在做的這個數學題挺有意思的,你看我畫的這個圖形啊,都還是有規律的」。
老頑童就說,從小他們兄弟姐妹幾個人都是在這種薰陶底下成長的。但是呢,其實老頑童是在10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所以在二戰的時候,他是跟著媽媽一起搬到加拿大,在那裡遇到了人生的第1次挫折。一個大數學家培養出來的孩子到了加拿大普通的一個公立小學去上學(這都是說英文的,沒有語言障礙哈),竟然被公立學校的老師說「你腦子太慢,數學跟不上,我們沒辦法教你」。
於是就把他在一個班裡降到比較低的級別,讓他去學一點跟他的智商「相襯」的更簡單點的東西,後來那個小學老師突然生魂靈了,他想我要是在我的班裡讓你降到比較低的水平,我還是得額外得花好多時間來給你做點簡單的題,等著你做完。你不是反應慢嗎?我不是不想教你嗎?我給你升班,我給你跳的更高一級,把你送走,我就再也不用跟你這笨小孩打交道了。結果陰差陽錯的就把那個時候的「小笨蛋」老頑童給升了一級。
他小時候一直是對自己的數學才能和智商都是很不自信的,結果他回到英國倫敦在現在的UCL附中上中學,意外的有一位數學老師就仔細花時間跟他心談過,觀察他上課做題思考。發現他雖然很慢,但是那個數學老師說「你知道嗎?你不是笨,你是非常嚴謹,所有的題目你都是要按照你的系統化思考,一個環節都不落,最後得出答案,雖然慢但是你整個的思維過程無可挑剔」。
最後這位數學老師得出來一個和加拿大的那位老師完全不同的結論,他說「你在數學上很有天賦!」在最後升高二的時候,英國的學校是要求選課的,所以小頑童在那個時候受到老師的鼓舞,很自信的選了數學和高數。從後考入了UCL,就是全球前10的大學上了數學的本科,然後再到牛津大學去拿了博士學位。
之後他在美國的4個大學,普林斯頓、萊斯、雪城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先後進行研究和教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後榮歸到牛津和霍金一起做出了理論物理上的極大貢獻,同時在他數學的這個道路上一騎絕塵。
他的這個故事真的是很炸裂,更神奇的是這位89歲的老先生在接受祝賀時說「別這樣!我還沒有退休,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不是奧斯卡的終身成就獎,我還要上班呢,我還有好幾本書要寫的」 這樣的老頑童你能不愛他嗎?
好了,如果覺得老頑童的故事好聽,點個讚?我們一起不管多老,都要做個這麼開心的老頑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