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鳥瞰地球》受捧 攝影師與黑雁齊飛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一群鳥飛越花田。

  「像鳥兒一樣張開雙翼遨遊天際,將目睹怎樣的景象?」BBC出品的6集紀錄片《鳥瞰地球》剛剛在央視一套《魅力紀錄》欄目結束播映,無論是蓑羽鶴藉助氣流飛躍平均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的故事,還是通過老鷹身上的「間諜」攝像機俯瞰大地的鏡頭,都令無數觀眾回味。有電視人發微博推薦該片:跟隨鳥兒一起在天空翱翔看地球美景,比在旅遊景區看人海強。

  有意思的是,不少紀錄片「粉絲」發現,《鳥瞰地球》的導演大衛·田納特,其實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員,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他曾出演反派角色小巴蒂·克勞奇。而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也充滿故事,法國攝影師克裡斯蒂安·穆萊克為拍攝紀錄片,親手餵養一群黑雁長大,與鳥兒親密無間得可以隨時「混入」鳥群,在空中比翼飛翔。此外,遙控輕型飛機航拍、鳥類專用便攜攝像機「偷拍」、滑翔飛翼「領飛追拍」等令人眼花繚亂、充滿想像力的拍攝手法,也贏得眾多紀錄片愛好者的驚嘆和追捧。

  教飛行,兀鷲媽媽把幼鳥「踹」下懸崖

  《鳥瞰地球》是英國廣播公司去年開播的新作,拍攝歷時3年。第一集首播時,收視人數達580萬,列全英國自然歷史類紀錄片收視排行榜第三位。是什麼讓一部講述鳥類故事的紀錄片擁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我們隨著鳥兒飛越羅亞爾河谷、倫敦港區和荷蘭的鬱金香田,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歐洲。」大衛·田納特表示,換個角度看家園的感覺新鮮又親切,而在「鳥瞰」的同時「看鳥」,也帶給觀眾不少樂趣。

  紀錄片的鏡頭中,數萬隻歐洲白鸛春季時從非洲飛往1600公裡之外的歐洲。白鸛會利用上升的暖氣流滑翔,在遷徙飛行時節省體力。但是風將它們吹離了路線,它們來到馬爾馬拉海上空,水面上無法形成暖氣流,白鸛只能不停扇動翅膀。疲勞的白鸛飛行高度一再降低,如果翅膀沾水,它們將墜入海中溺亡。一個個小島成了白鸛休息的踏腳石,它們再次起飛,藉助小島被暴曬之後形成的上升暖氣流,一步步向歐洲靠近。

  紀錄片告訴觀眾,鳥類遷徙時常常選擇低風險的路線,如果一定要經過水麵或者森林等無法形成暖氣流的地區時,它們會尋找最為狹窄的地方通過。灰鶴就會選擇直布羅陀海峽飛越地中海,在這裡將歐洲和非洲隔開的海面只有20多公裡寬。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裡,白鸛、灰鶴、火烈鳥等鳥類需要完成單程一兩萬公裡的遷徙距離,這意味著每天需要飛行200公裡至800公裡。在德國,科學家曾記錄過一隻25歲的歐洲白鸛,按每年遷徙往返兩萬公裡計算,它一生至少飛行了50萬公裡。

  同樣令很多觀眾驚訝的是兀鷲逼幼鳥學飛行的方法。在200多米的懸崖上,兀鷲爸爸多次示範飛行之後,6個月大的小兀鷲依舊不願張開翅膀,兀鷲媽媽只得用頭頂著小兀鷲,把它「踹」下懸崖。小兀鷲拍幾下翅膀,順勢滑行到安全的地方,這時,兀鷲爸爸又飛來逼它張開翅膀……就這樣,小兀鷲學會了飛行。

  為了生命的延續,鳥類挑戰著耐力與體能的極限。從鳥兒身上,我們能學習太多東西,「很多時候對奮鬥目標的執著,就該像遷徙的鳥一樣竭盡全力」。

  為拍攝,攝影師養鳥還當領飛「頭雁」

  「自然類紀錄片是門科學,通過剪輯配樂完成的作品,可能被賦予各種浪漫的聯想,但是製作的過程卻得像做學問一樣。」大衛·田納特曾對媒體透露,詩意般「鳥瞰」的背後,是科學嚴謹的製作理念。

  描述蜂鳥生活時,在介紹了它們每秒扇動翅膀70次這樣的「常識」後,紀錄片進一步說明,如此高能耗的生活方式,使得蜂鳥不得不成為統籌學的高手。「它們的腦袋或許只有一粒豌豆大,卻記得住每一朵花的位置和產蜜的準確時間。」蜂鳥採蜜時,大腦就會觸發一個「內置計時器」,提示它這朵花再次儲滿蜜的時間。在採集數百朵花的時候,蜂鳥的大腦就會形成一份精確的「花蜜時間管理表」,以統籌採蜜時間,優化採蜜效率。「所以當別的蜂鳥搶走花蜜、破壞了時間管理表時,蜂鳥會毫不猶豫地飛上去打架。」紀錄片中的這段描述,令很多觀眾表示需要重新認識蜂鳥這種小動物,認為「這是我們絞盡腦汁也無法完成的任務」。

  同樣有意思的是紀錄片的幕後工作。為了拍攝鳥瞰的鏡頭,讓飛行的鳥兒在鏡頭中纖毫畢現,就必須和它們一起飛行。不過,野生鳥類並不喜歡飛行時有「陌生動物」的幹擾,於是,克裡斯蒂安·穆萊克就自己養一群黑雁,從孵化開始便親手餵它們,並將它們一手帶大,以消除雁群對他的戒備心理。

  拍攝鳥兒遷徙時,克裡斯蒂安駕駛機動滑翔飛翼,與黑雁比翼齊飛,在450米左右的高度,記錄下黑雁飛越英國、朝著北極地區遷徙的精彩畫面。「飛行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觸摸到它們的翅膀。」與克裡斯蒂安一起工作的攝影師理察·庫克曾對媒體表示,紀錄片攝影團隊的機動滑翔飛翼,甚至成為遷徙雁群的「領頭隊長」。既有科學嚴謹的案頭工作,又有創新的拍攝手段,《鳥瞰地球》系列紀錄片展現了鳥類飛越數個大洲的飛行生活以及當地的自然景觀,成為繼《遷徙的鳥》、法國版《鳥瞰地球》之後,又一部精彩的鳥類題材自然紀錄片。(本報首席記者王磊 實習生周晨窗)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楊馥戎

相關焦點

  • 領略地球之美 不可不看的BBC自然紀錄片
    《地球脈動》在2006年三月份首播,這部紀錄片共11集,每集的時長在40-50分鐘左右,歷時五年才拍攝完成,據悉共動用四十餘位攝影師分別前往兩百多個地點拍攝,雖然並沒有公布拍攝經費,但是相信不會比我們之前介紹的《生命》低,正是因為這樣大量的嚴謹的拍攝
  • BBC頂級紀錄片《人類宇宙》
    ·考克斯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276p50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4-10-07集數: 5單集片長: 60分鐘豆瓣評分:9.2
  • 優酷獨播《小巨人》等BBC五大紀錄片
    原標題:優酷獨播《小巨人》等BBC五大紀錄片 打造 4K超清視覺盛宴   近日,優酷獨家上線BBC五大紀錄片《不可思議的捕食者》、《鳥瞰地球》、《小巨人》、《野性非洲》、《與恐龍同行》。
  • 資深攝影師揭老底:BBC紀錄片《冰凍星球》造假
    v.cen.ce.cn/video_info/2013-10-10/1381364614531.json,553,450資深攝影師揭老底:BBC紀錄片《冰凍星球》造假     BBC被曝拍野生動物紀錄片造假 場景系定製     中新網10月9日電 英國廣播公司曾因拍攝了眾多高質量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而贏得外界讚譽,但英國媒體最近報導稱,該公司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中許多鏡頭都有造假嫌疑。
  •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導演: 馬克·布朗羅 / Chiara Bellati / Jonathan Clay編劇: Chiara Bellati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 Mike Rowe / Richard Wollocombe / 馬克·布朗羅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
  • 中美合拍紀錄片《鳥瞰中國》將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中國和美國合作的航拍高清紀錄片《鳥瞰中國》將於24日晚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這是繼中美友好形象宣傳片22日起在紐約時報廣場滾動播出後,又一展現中國形象的影視作品在中國領導人訪美期間與美國民眾見面。
  • BBC紀錄片丨《人類宇宙》1~3集
    來自BBC紀錄片編輯整理( ID: BBCjilupian)導演: Stephen Cooter主演: 布萊恩
  • 紀錄片《人類》導演:我想拍攝中國城市裡的農民工
    中新社天津10月23日電 (記者 張道正)法國著名攝影師亞恩·阿爾蒂斯·貝特朗23日晚在天津說,「我個人非常關注中國城市裡的農民工,希望能拍攝一部關於他們的電影,尤其希望能拍攝更多關於中國婦女的鏡頭。」  亞恩·阿蒂斯·貝特朗是一位以航拍世界各地地景聞名的法國攝影師、記者和環保人士,生於巴黎。
  • 經典電影紀錄片 | BBC高分紀錄片《獵捕》 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
    ,由BBC出品,主創人員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戴維·阿滕伯格爵士(即高分紀錄片《藍色星球》的主創人員)。作為一部動物為主角的動作大片,危險自不必說,團隊中的攝影師們無盔無甲,絞盡腦汁,冒著生命危險捕捉到這些令人窒息的鏡頭。
  • bbc出品紀錄片大貓,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
    bbc出品的紀錄片,往往都是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稀世精品,每一部都口碑炸裂,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大貓。同樣是史詩級的作品。從世界最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鏽斑豹貓、膽敢單挑鱷魚的美洲虎,殘忍屠殺企鵝的美洲獅,以及喜馬拉雅山頂神出鬼沒的雪豹。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進來,絕對是一部鑑貓寶典,貓奴們的頂級盛宴。
  • BBC紀錄片:《行星地球》( 4-6集 )
    紀錄片《行星地球》被譽為空前絕後的地球禮讚。40個攝製組歷經五年的艱苦拍攝,為我們奉上這部開創動物紀錄片新紀元的傑作。一個前所未有地球展現在我們面前。5年,這是歷史上拍攝時間最長的紀錄片。阿拉斯泰爾.福瑟吉爾的製片團隊歷盡千辛萬苦拍攝到許多特殊的場景。
  • BBC紀錄片推薦 《王朝》《地球脈動》《藍色星球》《地球的力量》
    這就是行星地球,但是你不曾見過的樣子。因為,更準確地說,這是《地球脈動  II》,BBC製作的最新一季大型自然紀錄片,或許也是BBC製作過的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紀錄片。這部讓人膜拜的紀錄片亮點太多,我們隨便舉一些……第一季的《地球脈動》用高清攝影實現了自然類題材記錄片的一次質的飛躍。
  • BBC迄今為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紀錄片
    耗資800萬英鎊,歷時五年,由130人攝製隊走遍62個國家,共動用四十位攝影師分別前往兩百個地點拍攝,冒險走到地球最遍遠和危險的地區去 。如今,十年磨一劍,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的第二季在今年11月初重磅回歸。
  • BBC網站除了精彩絕妙的紀錄片 還可以用來學英語!
    對於中國學生而言,提到BBC最多想到的是它精彩絕妙的紀錄片,其實,它還有另一個神奇的存在——BBC Learning English!網址: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中國學生的福音,這上面的所有聽力材料都有稿子!
  • NO.395 加拿大黑雁
    羅曼迪亞茲設計的一款黑雁~建議使用雙色紙製作~說起加拿大黑雁~加拿大黑雁(學名:Branta canadensis)共有11個亞種,為鴨科黑雁屬的鳥類加拿大黑雁指名亞種(Branta canadensis canadensis)是加拿大國鳥。加拿大黑雁是世界上最大的雁形目的物種。體長90-100釐米,翼展160-175釐米,體重4300-5000克,壽命24年。體灰色。頭、頸黑色,咽喉延至喉間具明顯的白色橫斑。尾短,黑色,尾上覆羽白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 《地球脈動》拍到第二部,BBC如何像拍大片一樣拍紀錄片?
    BBC 的自然紀錄片Planet Earth (中文譯名《地球脈動》)第二季一經播出就被譽為神作。這幾乎是一件可以預見到的事情:一方面,BBC 的紀錄片素來就保持著一流的水準,可以說「BBC 出品必屬精品」,另一方面,2006 年《地球脈動》第一季的轟動就讓人們見識到了這個系列可能會達到的高度。
  • 為了偷拍野生動物紀錄片,BBC發明多種間諜:糞便,海豚,猴子
    說起野生動物紀錄片,你第一時間想起的肯定是BBC。這家公司真的為我們奉獻太多的經典紀錄片了。還記得那個視頻嗎,幾十條蛇追殺一隻小蜥蜴,小蜥蜴求生的渴望,真的是激勵了無數的網友,在絕境中,再次找到信心,努力拼搏。
  • 看紀錄片學生物:《鳥瞰地球》第二集,猛禽和鳥類遷徙定位羅盤
    《鳥瞰地球》是英國BBC出品的大自然生態紀錄片,共6集,跨越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及澳洲六大洲,以鳥類的視野,觀察大自然的奇妙世界。 第二集講述了非洲的鳥類,火烈鳥優雅,魚鷹兇狠,家燕靈巧,白鸛堅毅,開普敦塘鵝聰明勇敢。
  • 電影視界|BBC紀錄片《地球脈動》
    《地球脈動1》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幅關於地球、環境、自然萬物的恢宏畫卷。 10年後,《地球脈動2》強勢歸來,2016年11月《地球脈動2》正式上線,這季BBC更是首次採用全程4K高清攝像機進行拍攝,走遍40多個國家,拍攝時間長達三年。在這一季裡,觀眾們能夠見證到散落在地球各個角落動物、植物平凡而精彩的生命瞬間。
  • 跟BBC紀錄片團隊相比 狗仔都弱爆了
    ,最難拍的就是自然類紀錄片。  等動物們的出現,攝影師們可以在草叢裡趴一星期;等一次遷徙,他們可以扛著攝像機穿越一整片非洲大草原……  說到紀錄片,BBC紀錄片必須擁有姓名。BBC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名,是全球電視紀錄片的播出鼻祖。  而《地球脈動》與《藍色星球》兩個系列,更是BBC傾力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