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亞事件地雷陣:亂象叢生的現貨電子交易市場

2021-01-07 搜狐網

圖片來源:CFP

  爆發於數月前的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下稱泛亞)兌付危機正在帶來更大範圍的負面影響,這次事件讓投資者對中國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市場充滿疑慮和擔憂。

  泛亞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屬交易所,於2011年4月21日開市交易。已上市品種包括銦、鍺、鈷、鎢、鉍、鎵、白銀、釩、銻、碲、硒、銠、鏑、鋱等14個品種,截至2015年7月底,累計成交額超過3263億。

  今年4月,買了泛亞「日金寶」的投資者發現自己投入的資金和收益無法取回。在公開的宣傳資料中,「日金寶「被描述成一款「適合普通投資者的專屬投資方案」,該產品每年化收益率約12%-14%,按日付息、本金隨投隨取。

  根據「日金寶」的交易規則,委託方在泛亞交易所購買有色金屬時,只需要繳納20%的保證金。而由投資者(即受託方)墊付全部貨款,在委託方完成購貨的整個交易流程之前,按照日息支付給「日金寶」投資者,也就是說投資者購買了「日金寶」這款理財產品,實質是為有色金屬貨物的買方(委託方)墊付貨款。投資者獲得的是墊付貨款的利息收益。

  年化收益率高達12%-14%,沒有手續費和封閉期,購買門檻僅有1000元,泛亞將P2P業務與現貨交易電子盤的嫁接使其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公開數據顯示,泛亞擁有註冊會員22萬人,融資超過430億元。

  「當時泛亞到處做廣告,拉客戶。」一位泛亞兌付危機知情人士稱,泛亞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日金寶產品上,「當時股市行情不好,所以這個產品一下子就做大了。」泛亞也由此成為業內客戶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現貨交易所。

  身跨國內金融領域最為缺乏監管的兩個行業,泛亞將P2P業務與現貨電子盤交易嫁接這種所謂金融創新之舉也為它的瞬間垮塌埋下了隱患。

  「支付委託日金費需要真金白銀,因此泛亞必須吸引更多的資金進來。更多的投資商資金進來又必須有更多的貨進來。最終當資金不再進來或進來的速度減緩時,泛亞就會崩盤,投資商會血本無歸。」期貨行業研究員譚娜在此前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委託日金費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就是中國版的「龐氏騙局」。

  「按照泛亞的業務設計模式,需要國際國內價格一直處於上漲空間,這個產品設計是存在缺陷的。」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產品缺陷的漏洞後期可以通過修改模式進行糾正,不過當時包括設計該產品的王姓副總以及單總手下多名高管都遭到了清洗,相繼離開了泛亞。

  7月15日,泛亞有色交易所公告稱,交易所委託受託交易商近日出現資金贖回困難,部分受託資金出現了集中贖回情況。交易所採取了限制委託了結數量,部分品種暫停委託受託業務等措施。

  此後,泛亞兌付危機愈演愈烈,多次出現投資者維權事件。

  「泛亞這枚炸彈早就該引爆,只是後來被捂住了。」上述知情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就這樣「捂著捂著」,時間到2014年11月13日。雲南證監局這天在官網發布了一篇《雲南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加快推進清理整頓收尾》的文章。文中點出「雲南省副省長和段琪主持召開雲南省各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領導小組會議,雲南證監局局長王廣幼指出,從證監局牽頭和部際聯席會議聯合檢查組兩次現場檢查的情況看,部分交易場所仍然存在違規行為,特別是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風險巨大。」

  「當時這篇文章也在證監會的官方網站出現,供稿單位是雲南證監局。」上述知情人士介紹,作為國內首家有色金屬現貨電子交易所,雲南證監局拿出泛亞作為負面典型自爆家醜的舉動異常罕見。

  早在2013年4月份,雲南證監局曾出臺一份文件,要求各類交易所必須符合《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國發[2011]38號)》(下稱38號文)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2〕37號)》(下稱37號文)的要求,包括昆明貴重金屬交易所、迪慶州香格裡拉匯川商品電子交易中心一度遭到關停,而泛亞則獲得了通過。

  去年年底,雲南證監局對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進行了檢查,並指出了泛亞存在的問題。不過,泛亞副總裁張子諾認為相比較省外其他交易所,泛亞已經做的很規範。「單總(單九良)的老婆也就是公司副總裁張子諾太過強勢。」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張子諾在中央級媒體以及財經媒體工作過,接觸過部級以上的國家領導人,對地方官員並不感冒,認為泛亞已經做的不錯了,地方應該支持泛亞,不應該產生異議。」

  此後,雲南省證監局局長指出泛亞存在巨大風險的文章就出現在證監會的官方網站上,這讓泛亞的投資者嗅出了不同尋常的味道,恐慌情緒逐漸蔓延。

  「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當時雲南省政府向證監會發函,撤了那篇稿件。」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泛亞這枚炸彈的引信已經被點燃。

  就在這篇被雲南證監局警示風險的文章見諸報端之後,11月24日泛亞所發布公告稱,接雲南省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領導小組函,函件要求:「目前,我省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進入收尾階段,為加快推進整頓驗收,經省清整辦和昆明市清整辦、雲南證監局共同研究,請你公司按照T+5和實名制的要求進行整改。」由T+1改為T+5並徹底實名制,不僅意味著交易頻率的下降,顯而易見的是交易活躍度以及交易量的萎縮。泛亞對於這份監管要求似乎存有不滿,因為在當時國內尚未有一家交易所被要求整改為T+5模式,泛亞隨後在公告中這樣寫道「在各地交易場所按照38號文、37號文要求整改期間,未要求全國大宗商品現貨類交易所按照權益類交易的要求實行T+5交易制度,未要求全國交易所實行徹底實名制。」

  但2014年12月8日,泛亞還是通過系統升級,將T+1整改為T+5,泛亞由此成為全國首家採用T+5模式的現貨交易所,而交易時間間隔不得少於5天的規定大幅消減了盤面的交易活躍度。

  據泛亞方面透露,按照監管要求進行整改後,盤面交易大幅下降,有些品種交易量不及原來的1/10。

  「這一交易制度的實施破壞了現貨掛牌業務流動性,絕大部分原交易參與者退出市場,直接的後果是現貨買賣交易量急劇萎縮至不足原來的1%,同時也導致無法賣出違約受託方代持的貨物,削弱甚至喪失了風險處置能力……2014年底,為配合雲南省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的順利完成,交易所取消了賣出申報交易,使得盤中原有約50%結構化業務資金成為全流通業務資金,以上兩點持續疊加發酵,風險不斷累積!爆發危機已成必然。」泛亞在今年9月24日發布的情況說明公告中再次堅持認為更改交易模式導致了此次流動性危機。

  近日,單九良在接受《南華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償還投資者不是泛亞的責任。這可能會讓投資者更加憤怒。

  「如果泛亞的事情再次升級的話,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市場有可能面臨一刀切的全部清除。」一位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資深人士告訴界面新聞,泛亞所引發的已經不僅僅是地區性的金融動蕩,甚至影響到了社會穩定,這也暴露了國家對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自清理整頓以來仍然存在於這個行業內部尚未消除的巨大隱患。

  「自38號文之後,交易所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這位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資深人士告訴界面新聞,目前全國各地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場所已經超過一千家,「僅僅山東省內的青島市就有四十多家,西海岸新區最近剛剛新批了七八家。」在他看來,「38號文」指出除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交易場所外,其他交易場所按照屬地原則負責監管,等同於「誰家的孩子誰抱」,將監管責任下放給了地方政府,這直接導致了各地為政的局面。

  而地方政府對於由哪個部門進行監管也有著各自的理解。「多數省份是由當地金融辦負責監管,包括貴州、湖南、青島在內的五六個省市卻是當地商務廳在管理。」上述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資深人士稱,商務部曾發文表示現貨平臺的監管由商務部負責,「商務部的文件裡提到的現貨交易平臺是實實在在的現貨平臺,跟現貨電子盤是兩碼事,地方政府曲解了商務部的意思。」

  按照國務院「38號文」規定,任何交易場所不得將任何權益拆分為均等份額公開發行、不得採取連續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不得將權益按照標準化交易單位持續掛牌交易、任何投資者買入或賣出後買入同一交易品種的時間間隔不得少於5個交易日。

  自2011年底開始的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已經進行三年多時間,而實際效果並沒有預期樂觀。

  「38號文之前,九成交易所做的是撮合交易,38號文之後,進行撮合交易的交易所減少,利用國際行情做做市商交易的交易所增加。」這位資深人士表示,如果嚴格按照38號文的規定界定,撮合交易以及利用國際行情做做市商交易的模式仍然是違規的,「嚴格執行的話,現在沒有一家市場是符合規定的,主要違規的一條就是集中式競價交易,現在實際上都還是T+0,應該說是比清理整頓之前更亂、更多、更複雜了。」

  實際上,現貨電子交易市場的「虛擬資金對敲」「隨意修改規則」「期現背離」「限制交割」的亂象已經是屢屢出現,廣為詬病。

  自2008年「華夏交易所」總裁郭遠峰攜款潛逃案之後,杭州鑫泰黃金案、上海大宗普洱茶案、山東龍鼎、南店子、江蘇恆豐等多個大蒜電子盤崩盤案、湖南維財、天津大宗等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爆發的問題接連不斷。

  「風險正來自於市場『無人管、無法管』的現狀。」北京工商大學證券與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本來是介於現貨和期貨之間的一個市場,應該更靠近現貨,應當立足現貨、提升現貨、服務現貨。遺憾的是,很多市場基本沒有這樣做。」胡俞越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冠之以「現貨」電子交易所的平臺不僅沒有起到擴大現貨流通的作用,甚至已經淪為價格炒作和對賭的投機平臺。

  來自生意社的一份調研顯示,2013年,國內涉及現貨交易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僅佔30.98%;而現貨交割率在1%至8%之間,且交割率高於3%的交易所僅佔11%。

  「現在的現貨電子盤基本上沒有交割。」上述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資深人士表示,如今的現貨電子交易市場已不再是前些年名營企業的天下,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和央企入局,這進一步加大了清理整頓的難度,「地方國企成立的交易所,地方政府會承認他們有問題嗎?」

  例如,北京石油交易所、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都是國企控股。北京石油交易所的股東構成顯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化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國有企業均是其股東。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簡介顯示,其股東包括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珠海振戎公司、深圳市前海開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建銀國際(深圳)投資有限公司。

  在上文提到的那位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資深人士看來,泛亞此次兌付危機對整個現貨電子交易所的未來將逐漸產生影響。他說,「市場喊自律、企業喊自律,在巨大利益前提下幾乎沒有可能。」

  截至界面新聞發稿,尚未收到泛亞方面的回覆。

相關焦點

  • 二手車交易亂象叢生 「調低裡程表數」成為行業潛規則
    【內容提要】二手車交易依然亂象叢生。其中,人為調動裡程表數似乎成為行業潛規則。消費者向《天天315》爆料,花費9萬元在大連易車精品店購買了一輛二手車。銷售員承諾這輛車是從沒過戶過的一手車,只行駛了6萬公裡,一直在正規4S店保養。
  • 電子廢料處理巨頭比利時優美科尋求與泛亞合作
    近日,比利時大型電子廢料處理及新材料企業——優美科公司薄膜產品部總經理ChristopheMurez和銷售經理黃新盈兩人到昆明拜訪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雙方主要就交易所運營情況,交易模式、上市品種情況、合作意向等進行了溝通與交流。據了解,優美科是一家比利時上市公司,有200多年歷史,目前專門從事有色金屬與材料回收、利用。
  • 中國專家:隕石歸屬有爭議 「黑市」亂象叢生
    然記者採訪多位中國業界專家表示,在中國境內,天外飛石歸屬問題存在爭議,地下交易市場亂象叢生。  「我認為隕石歸口管理應是國土資源部」,南京地質博物館館長章其華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認同:「在土地上挖掘的化石,應該歸國家所有,上交給隕石專業科研機構,個人領取獎勵。」  也有人不同意。
  • 圓通奪命快遞事件調查:小件化學品運輸亂象叢生
    網易財經12月26日訊 最近發生在山東的奪命快遞事件將圓通等中國民營快遞業推到了的風口浪尖,目前此事還未最終定案,但是其暴露出快遞安全隱患和小件危險化學品運輸市場混亂狀況可謂令人觸目驚心。
  • 手機應用市場不正當競爭亂象叢生 該如何治理?
    應用軟體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屏蔽信息惡意描述等問題頻出  手機應用市場不正當競爭亂象何時終結  在手機軟體安裝過程中,反覆彈出「非法軟體」「可能含有病毒」等提示;一些軟體無法下載、安裝;安裝一款軟體,同時出現其他兩三種軟體;手機越用越慢……  不少智慧型手機用戶可能都遇到過以上情形
  • 稀有金屬價格持續走跌 泛亞有色交易所陷流動性危機
    6~7月,有色金屬、尤其是稀有金屬價格的價格大幅下行,造成國內非國有背景商品交易企業的經營走向困境,其中,被風傳了近半年時間裡的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流動性危機問題終於浮出水面。本周,泛亞有色交易所公告稱,交易所委託受託交易商近日出現資金贖回困難,部分受託資金出現了集中贖回情況。交易所作出了限制委託了結數量,部分品種暫停委託受託業務等措施。
  • 生物質能源亂象叢生凸顯標準缺失 騙補愈演愈烈
    生物質能源亂象叢生凸顯標準缺失 騙補愈演愈烈 2016-01-08 11:14:12來源:經濟參考報 參與互動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生物質能源產業化程度和產業規模弱於其他可再生能源行業,市場亂象頻出
  • CSGO:飾品交易市場終於「地震」了,G胖出手,「倒爺」成「狗」
    ,CSGO官方很少會直接銷售武器的皮膚,現在交易市場的大部分飾品皮膚都是來源於玩家們自己開箱子開出來的,這一點倒是非常吸引玩家,如果有些玩家不想開箱子又想玩飾品的話,可以自由在交易市場進行買賣,如果純通過交易市場購買飾品的話,玩家基本上不會虧損什麼,興許還能夠隨著遊戲的熱門小掙一些,但是這種交易市場也是有利有弊的,畢竟自由度高了,總會有一些商人入局,然後惡意哄抬飾品價值,V社自然對這種行為是不提倡的
  • 亂象叢生,二手交易平臺成「法外之地」_新華報業網
    二手閒置物品交易額不斷攀升的同時,買賣假貨、盜版網課、內容涉嫌色情低俗、釣魚詐騙、非法銷售「贓物」等亂象不斷。對此,近期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開展了網絡二手交易市場消費調查,找出二手交易平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整改建議。1月14日,省消保委發布二手交易平臺消費調查報告。
  • 現貨黃金交易時間是什麼時候?
    現貨黃金也叫國際現貨黃金和倫敦金,是指在交易成交後交割或數天內交割。現貨黃金是一種國際性的投資產品,以槓桿比例的形式向坐市商進行網上買賣交易,而且現貨黃金投資優勢非常明顯,所以如今投資市場上有越來越多投資者傾向於選擇現貨黃金。那現貨黃金交易時間是什麼時候?下面,百利好環球給大家分享下:現貨黃金交易時間。
  • 泛亞基本小金屬品種周評:鎢價格大漲
    從現貨市場上看,國內鎢金屬價格保持穩定,最新報告顯示,廈門鎢業三季度有色金屬毛利率28%,這說明鎢相關企業盈利較好,即使需求不好,可能將導致企業限產意願不強,使後期市場壓力較大。在國際市場上,受歐洲和日本的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市場也較低迷,採購稀少。但從宏觀上看,積極因素較多。從國內看,中央新領導在各種場合表示繼續深化改革的意願較強,使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充滿信心。
  • 攜手泛亞共建區域新型金融合作機制
    劉光溪說,中國重視泛亞區域間的金融合作,同時賦予了雲南省一些獨特的支持政策。目前,雲南已基本形成了以昆明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打造構建為龍頭主題引領、以雲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創新為動力主線貫穿、以泛亞金融產業中心園區培育孵化為承載主體集聚的推動雲南、帶動周邊、輻射泛亞的「一心兩區」聯動發展金融新格局。
  • 石斛:價差百倍亂象叢生 石斛好不好咬咬便知
    然而,興旺的市場背後卻亂象叢生。近日,記者對廣州市面上銷售石斛的滋補品店與批發市場進行調查,發現「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非常嚴重。  文、圖/記者曾繁瑩 實習生劉展萍  市場調查  亂象一  開口埋口「鐵皮石斛」?  廣州日報記者走訪了市面上多家滋補品店,許多店鋪打出「鐵皮石斛」的招牌。
  • 現貨交易場所浮現「甲乙丙丁」
    隨著史上最嚴厲的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回頭看」活動由三個月到三年攻堅戰的不斷演變,商品現貨類交易場所由「等等看」到「關停並轉」成為主旋律,這期間,行業人士的「舞姿」不再婀娜,有淚暗自流,有苦自己吃。流的什麼淚,吃的什麼苦?此時,被寄予厚望的商品現貨類交易場所委屈得像個孩子。
  • 眼鏡行業暴利是誤解,眼鏡市場亂象叢生是事實,需要治理
    雖然眼鏡行業暴利是大眾的一種誤解,但由於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眼鏡行業存在諸多市場亂象卻是不爭的事實。比如,價格虛高,虛假打折;缺乏專業設施,沒有設備齊全的專業驗光間;驗光人員缺失,追求速度,忽視質量,驗光不準確;真假近視不區分,亂配眼鏡等。
  • 《焦點訪談》曝光廠家混淆成份 冬蟲夏草亂象叢生
    《焦點訪談》曝光廠家混淆成份 冬蟲夏草亂象叢生 健康臺 央視網 2014年12月23日 09:25 A-A+   那麼,這些在市場上堂而皇之地混淆成份、張冠李戴的產品,有沒有經過相關管理部門的審批備案呢?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查詢發現,以上幾種打著冬蟲夏草的旗號產品根本不含任何冬蟲夏草成分,卻在藥監局的審批備案名單裡,屬於獲準產品,擁有保健品準字號,俗稱「藍帽」。
  • 國學培訓班亂象叢生,為何離國學越來越遠
    照此測算,保守估計我國兒童國學教育市場規模達135億元。當「國學熱」吹進了少兒培訓機構後,又是番什麼景象?家長為何把孩子們送進國學培訓班?又會有何收穫?哪些內容才是真正的國學教育?暑假即將來臨,記者對此展開調查。自編教材,課程售價高達10萬元記者在網上查找國學培訓機構,出現了大量廣告。記者隨機選取了一家國學培訓機構,按圖索驥走進了北京亞運村的一棟寫字樓。
  • 養生行業亂象叢生:借養生「大師」之名騙消費者
    借養生「大師」之名,行欺騙消費者之實——養生行業亂象叢生亟待規範  從綠豆「神醫」張悟本,到生吃泥鰍的「健康教母」馬悅凌……沒有行業標準,沒有科學依據,隨著養生熱的興起,千奇百怪的「養生大師」應運而生,以「養生之名」,行欺騙消費者之實。專家建議:健康教育應「提速」,行業監管待加強。
  •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隱私「裸奔」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  近年來,基因檢測揭開神秘面紗,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基因檢測是指採集被檢測者的血液、口腔黏膜細胞,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基因晶片等技術,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並從中分析出包括疾病風險、用藥安全、營養代謝等方面的信息。
  • [公告]上海鋼聯:鋼銀鋼鐵現貨網上交易平臺項目(一期)可行性研究報告
    上海鋼銀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鋼銀電商」)是我國領先的第三方鋼鐵電子商務平臺公司,旗下管理運營「鋼銀鋼鐵現貨網上交易平臺」(http://www.banksteel.com)。鋼銀平臺在推出賣家專賣店模式不到一年的時間內,2014年4月日均掛牌量已經達到831.11萬噸,4月的交易總量達到78.29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