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農村部官網消息,截至7月15日,今年全國共有福建長汀、江西贛州、廣東潮州、安徽黃山、浙江金華等地確診發生牛結節性皮膚病疫情。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牛結節性皮膚病防治技術規範》(以下簡稱《技術規範》),要求各地切實做好牛結節性皮膚病防控工作。
牛結節性皮膚病是二類傳染病,發病率在2%—45%之間,常見於利於吸血節肢動物繁殖的春夏秋季節。目前正值疫情高發季,養殖戶尤其要做好相關防控工作。
發病率在2%—45%之間
牛結節性皮膚病目前廣泛分布於非洲、中東、中亞、東歐等地區。2019年8月,我國新疆伊犁州首次確診發生該病。
該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所有牛,黃牛、奶牛、水牛等易感,無年齡差異;主要通過吸血昆蟲(蚊、蠅、蠓、虻、蜱等)叮咬傳播。可通過相互舔舐傳播,攝入被汙染的飼料和飲水也會感染該病,共用汙染的針頭也會導致在群內傳播。感染公牛的精液中帶有病毒,可通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傳播。發病率在2%—45%之間,死亡率通常低於10%。
獸醫學教授曹華斌介紹,牛結節性皮膚病有一定的季節性,一個典型臨床症狀是在病牛皮膚上布有多處實硬的結塊,這也是在近日福建長汀確診病牛身上所發現的症狀。
《技術規範》指出,發病牛臨床表現差異很大,跟動物的健康狀況和感染的病毒量有關。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李家奎介紹,病牛可能出現持續發熱,伴有流淚;流鼻涕;口鼻潰瘍;陰囊起包、結節;牛胸水腫;產奶量下降;淺表淋巴結嚴重腫大;四肢依賴性組織水腫等症狀,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口咽、會厭、舌和整個消化道黏膜都有痘性病變。
目前尚無特異性療法
目前牛結節性皮膚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國內尚無有效疫苗。福建某200頭婆羅門肉牛養殖場老闆李強(化名)表示,養殖戶對於這個病一般都會害怕,但不至於恐懼,專業的養殖場還沒有出現病例,多為散養牛發病。曹華斌介紹,對疫情確診的病例,要立即撲殺所有發病牛,對撲殺和病牛進行無害化處理,做好同群牛臨床監視,對養殖環境進行徹底清洗、消毒,滅殺蚊蠅等昆蟲媒介。
曹華斌介紹,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預防可以通過消毒和滅蚊除蠅進行防控,常用的消毒劑如氫氧化鈉、氯仿及福馬林均可抑制該病毒,但患病群體特殊,難以殺死病患結痂內的病毒。
在流行區,還可以使用疫苗免疫保護易感動物。李家奎介紹,牛結節性皮膚病的潛伏期一般在7—28天,疫苗接種是控制手段,目前國內可以採用羊痘疫苗,按照4—5倍的劑量進行免疫防疫。(曾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