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校長——胡軍教授簡介
胡軍,1957年2月出生於遼寧本溪,吉林省梨樹縣人。1985年暨南大學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85年9月留校在暨南大學企業管理系任教。1987年任講師,1989年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同年擔任碩士導師。1994年獲得教授任職資格,1996年成為博士生導師。1990年至1991年6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進修英語,1991年7月至1992年12月赴英國伯明罕大學經濟學院進修博士課程,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受歐盟資助,赴德國漢堡大學從事合作研究,2002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作為國際訪問學者對美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術考察。
在行政工作和社會兼職方面,1993年任暨南大學企業管理系副主任,1997年任企業管理系主任兼MBA中心副主任,1998年任暨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2000年任暨南大學副校長,2001年兼任暨南大學珠海學院院長。目前擔任中國產業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廣東省高校價值工程研究會會長、廣東省中青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州市政府經濟發展顧問、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家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學科帶頭人。
在學術研究方面,從1986年開始從事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方面的學術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產業經濟與產業組織、廣東經濟與工業產業競爭力、企業文化與跨文化管理。近10年來,曾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項目「企業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華南天然經濟區高科技資源整合及發展戰略研究」、「家族文化與家族式民營企業融資演化研究」、廣東省政府大型研究項目「廣東工業產業競爭力研究」和「廣東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等項目的研究工作。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國外社會科學》等著名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主編產業經濟學叢書兩套,出版專著兩本。代表作《華南區域經濟一體化》1996年出版,書中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與目前的「泛珠三角經濟區」戰略構想和措施有吻合之處,對廣東省目前的產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也有一定的預見性。另一本代表作《跨文化管理》1995年出版,是國內第一本較全面介紹和論述文化與管理的關係以及管理的文化基礎的專著,被國內以及港臺一些學校作為教材使用。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代表作「廣東工業產業競爭力研究」獲2005年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1996年被評為暨南大學首屆十佳授課教師,2002年獲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黨委書記、副校長----蔣述卓教授簡歷
1955年生,文學博士。1977年考入廣西師大中文系,畢業後考取同系文藝學專業研究生,198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華東師大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元化教授。1988年6月畢業獲博士學位後分配到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先後擔任過暨南大學學報副主編、主編、文學院副院長、院長。1995年底起擔任暨南大學副校長、1996年底兼任黨委副書記,2000年2月起任黨委書記、副校長。暨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宗教與藝關係、文學與文化關係的研究。
學術兼職有: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中國文學研究》、《民族藝術》等雜誌編委;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會常務理事,等。出版過《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宗教藝術論》、《宗教文藝與審美創造》、《在文化的觀照下》、《宋代文藝理論集成》等著作10種。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曾獲全國首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廣東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副校長----賈益民教授簡歷
1956年10月16日生,山東省惠民縣人,漢族。1974年6月高中畢業後做農民;1974年12月應徵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53202部隊歷任偵察兵、班長、排長、政治處書記;1978年10月考入暨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82年7月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榮獲暨南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同年考取暨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創辦暨南大學研究生會,並任創會會長,於1985年7月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業留校任教,1986年7月任講師,1988年7月任中文系黨總支書記、文學院黨委委員,1989年1月任副教授,1992年1月任學生處處長、學校黨委委員,1994年1月任華文學院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1995年7月兼任華文學院華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11月兼任華文學院黨委副書記,1997年兼任《廣州華苑》主編,1998年12月任教授,1999年2月任華文學院院長,2000年2月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2000年8月兼任暨南大學珠海學院首任院長,2001年1月兼任《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主編,2002年兼任暨南大學後勤集團董事長,2003年1月任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兼副秘書長、12月兼任暨南大學華文教育研究所所長。現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暨南大學第五屆董事會董事兼副秘書長,兼任暨南大學華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教學與研究)主編、《廣州華苑》主編、暨南大學後勤集團董事長,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學術及社會兼職:廣州市天河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兼華南分會秘書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廣東省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語言文字應用》(語言學/漢語類核心期刊)編委、廈門大學海外華文教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舊金山中山綜合研究院名譽教授、暨南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等。
主要學術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與海外華文教育、文藝學、比較文學、馬列文論、美學。
主要獲獎:1977年榮獲個人三等功,1987年獲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優秀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1988年論文《對於藝術規律的哲學思考》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1990年獲廣東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1998年獲國務院僑辦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01年《華文教育課程建設》獲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暨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3年《網上學中文》獲第七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二等獎、廣東省計算機教育軟體評審一等獎,2004年《海外華文教材建設》獲暨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主要科研成果和論著:《比較文學與現代文藝學》(專著)、《文學理論》(高校教材、副主編)、《比較文學與比較美學》(論文集,副主編),《語言與文化論集》(主編)《中文》(海外華文教材12冊,含練習冊、教師教學參考書共48本,主編)、《華文》(柬埔寨華校教材12冊,含練習冊、教師手冊共36本,主編)、《初級華語》(網絡課程教材,配多媒體光碟,主編兼總策劃)、《網上學中文》(配光碟,主編兼總策劃)、《中文》多媒體光碟(主編兼總策劃)、《漢語》多媒體光碟(總策劃),發表論文30餘篇。
副校長----陸大祥教授簡歷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人,1953年9月生於池州市東至縣。病理生理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暨南大學副校長,政協廣東省第九屆常委。
學習經歷:1978年畢業於安徽省皖南醫學院;1985年1月暨南大學醫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86年到1987年在香港大學學習;1998年10月至12月於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習,2003年11月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短期學習,2005年5月至6月在法國和德國學習.
工作經歷:1978.10---1982.1 安徽省皖南醫學院 助教,1985.1---1986.8 暨南大學醫學院 助教,1986.9晉升講師,1987.7---1991.3 暨南大學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 講師,1991.4---1996.11 暨南大學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 副教授, 1996.12--- 暨南大學醫學院 教授.
歷任暨南大學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副主任(1987,7-1991,3)、主任(1991,4-1996,2)、醫學院教務處主任(1996,2-1997,7)、第一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1997,7-2000,4),現任暨南大學副校長(2000,2-)。兼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副理事長、炎症發熱感染低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信息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病理生理雜誌副主編廣東省病理生理學會理事長、廣東省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顧問、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羽毛球協會副主席、中國大學生田徑協會副主席、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民族傳 統體育分會副主席、廣東省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等職。
主要研究方向:腦的功能與疾病、中西醫結合防治危重病。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 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廣州市重點攻關項目1項,以及其他科研項目6項.已發表學術論文90 餘篇、主編(合著)專著4部、參編專著9部。主要成就有:⑴ 提出了內生致熱源性雙相熱的成因與cAMP和L—EK相關假說;⑵ 發現了穀氨酸鈉降低體溫的作用及其機制(廣東省重大科研成果);⑶ 發現了甘氨酸是一種新型的有效的內毒素拮抗劑,並從整體和分子水平闡明了拮抗作用的機制,為防治內毒素所致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⑷在心臟上發現了甘氨酸受體和甘氨酸對心臟的保護作用,並從分子、受體、細胞和整體水平闡明其作用機制,為研製防治缺血性心臟病的藥物提供了重要依據;(5)研製了能顯著改善學習記憶能力的中藥組方,尤其是對防治老年性痴呆的記憶障礙有明顯作用。
曾獲暨南大學優秀教師(1990、1995)、國務院僑辦優秀教師(1998)、廣東省科協省級學會 先進工作者(1998)等榮譽稱號。並先後獲得國務院僑辦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暨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6)、廣東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廣東省自然科學 三等獎(1998)、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2001)、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4),等。
副校長----紀宗安教授簡歷
1949年7月生於安慶,安徽壽縣人,中共黨員。1978初至1985年夏在蘭州大學歷史系就學,先後獲史學學士、碩士學位。1985年至1988年在暨南大學歷史系就讀,師從已故中外關係史專家朱傑勤教授,獲史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執教。先後擔任過歷史系副主任、主任,文學院副院長、黨委統戰部部長、教務處處長兼高教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暨南大學副校長,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廣東省第八屆政協委員,中國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歷史學會委員、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亞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從事歷史學專門史專業中外關係史方向的教學科研十餘年,講授多門學位課和專業主幹課;1993年開始擔任專門史·中外關係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1998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主持或參加國家、省級科研項目4項,現在進行的國家、省級項目各一項。代表作《西遼史論—耶律大石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學界受到好評。
1995年曾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先進女職工稱號。
副校長、副書記、紀委書記----王華教授簡歷
1956年出生於江西。1978年考入廈門大學財務會計專業,畢業後分配到江西財經大學任教10年有餘。1985--1988年脫產攻讀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獲經濟學(會計學)碩士學位;1995--1998年為廈門大學會計學博士研究生,獲管理學(會計學)博士學位。1992年調入暨南大學工作至今,歷任暨南大學會計系副主任、總支書記,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書記,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校長助理,現任副校長、副書記,會計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會計教授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會計學會常務理事等。
自1996年以來,在各類學術博物上發表論文27篇,其中發表在國內核心刊物和境外學術刊物上的15篇;出版專著2部和教材6部;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1項,參與完成國家博士點重點研究項目1項和省部級項目2項;目前在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財政部和廣東省科研項目各1項。《簡論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論會計的不確定性》、《論委託代理關係與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淺析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人力資源價值的模糊計量》、《美國會計的綜合分析與借鑑》、《論會計職能----兼論會計監督》、《國有企業財務失敗簡論》、《國有企業成本行為的實證研究》、《財務報告實務協調化的衡量》、《人力資源激勵與會計師事務所可持續發展》等論文,和《論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等專著是其有代表性的成果。
黨委副書記----葉勤簡歷
1955年4月生,中共黨員,碩士學位,暨南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省真空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留學回國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薄膜功能材料,承擔國務院僑辦「鋯鈦酸鉛薄膜鍍制及在傳感器中的應用」等重點課題,曾獲廣東省高等教育廳科技進步三等獎。近年來發表有鋯鈦酸鉛陶瓷薄膜的RF鍍制、陶瓷粉末靶與陶瓷塊狀靶濺射設備PZT薄膜的性能比較、多次微量蒸發製取鋯鈦酸鉛陶瓷薄膜的特性及應用等論文。曾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到泰國清邁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電子陶瓷研究室做研究工作。
歷任暨南大學物理系副系主任、黨總支副書記,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學校黨委組織部部長兼黨辦主任,學校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99年評為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黨務工作者,2001年評為暨南大學優秀管理工作者。
暨南大學主校區坐落在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西601號,北是中山大道,南是黃埔大道,東是華南快速幹線,交通極為方便,有多路公共汽車或中巴通往廣州火車站、廣州火車東站和機場。
暨南大學還有珠海校區、深圳校區和廣州華文學院校區。
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香洲區前山路206號。
深圳校區位於深圳市華僑城嘉應街。
廣州華文學院校區位於廣州市瘦狗嶺路37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