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耿挺
2007年,一篇發表在《自然醫學》的論文將氫氣引入了醫療領域。日本學者發現,氫氣對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如今,有關氫氣醫學的研究正在變得火熱,但距離真正臨床應用還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走。
在2019第二屆氫醫學臨床轉化應用科技論壇上,海軍軍醫大學教授、中國氫氣醫學的領軍人物孫學軍表示,儘管氫氣醫學還存在機制不清、療效證據不足等難題,但氫氣醫學的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氫氣醫學研究火熱
作為開啟氫氣醫學研究大門的鑰匙,2007年的那篇論文到2019年7月6日已經被引了1456次。這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氫氣醫學研究的蓬勃之勢。孫學軍說,在過去12年裡,SCI收錄的有關氫氣醫學研究的論文增加了50倍,共1300多篇。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有650多篇,日本發表350多篇。
在這些發表的論文中,氫氣醫療與多種疾病關聯在一起。例如,糖尿病、動脈硬化、中風、帕金森病、關節炎、老年痴呆、心肌梗死、結腸炎、肝炎、胰腺炎、抑鬱症等。在臨床研究上,氫氣醫學在代謝疾病、缺血再灌、神經退行病、運動損傷、炎症、皮膚病、放化療副作用,以及精神類疾病的治療上也都有了相應的臨床實驗。
2017年7月,日本順天堂大學的一項臨床研究顯示,人類腦缺血患者吸入氫氣後,對改善該病症有效果。25名患者在為期1周的治療中,每天吸氫氣1個小時。之後的腦核磁共振成像顯示,患者腦組織壞死程度的相對信號,強度氫氣治療組明顯好於對照組。
同樣來自日本應慶義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心肌梗塞急性期吸入氫氣不影響梗死體積,但是在1周和6個月後,心臟核磁共振成像數據表明,氫氣吸入組患者左心射血體積增加。
中國301醫院發表了氫水治療痛風的論文,此外還有氫水對血脂的調節、氫水治療返流性食管炎等研究論文也都已經發表。2018年5月,華山醫院皮膚科發表論文顯示,用氫水治療銀屑病有效果。在為期8周的治療中,病人每周洗2次氫水澡,每次10—15分鐘,結果銀屑病症狀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最新的氫氣醫學研究成果登上了《柳葉刀》,分別是:氫氣對抗放療骨髓抑制,使得病人血小板和白血病再生恢復接近正常;氫水對二型糖尿病,效果存在病情特異性,具有治療潛力。而氫氣與腫瘤的研究也逐漸成為亮點。
獲得突破還需時日
「氫氣醫學研究之所以那麼火熱,主要是基於三個原因:安全性、選擇性、滲透性。」孫學軍說,「我們現在有很多抗氧化手段,如維生素等。但這些手段也都有一定危險性,用少了效果不佳,用多了會帶來負面效果。而氫氣具有選擇性抗氧化能力,其氫氣本身不存在傷害,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增減氫氣的用量。」同時,氫氣體積小、擴散速度塊,本身無極性,可以跨膜進入身體各處。
但氫氣醫學還存在明顯的缺陷。「突出問題是氫氣治療儘管有效,但證據不足,不能被廣泛接受。很多醫生都不認同這種治療手段。」孫學軍說,這主要是氫氣醫學的效應分子基礎至今還沒有被研究清楚,這使得各種氫氣治療的臨床研究無法證明其如何發揮作用。此外,氫氣擴散能力強,雖然很容易進入各種組織,但難以持續維持濃度。「半個小時後,99%氫氣從身體裡揮發了,需要反覆吸入氫氣,以及多種治療手段聯合使用。」孫學軍說。
氫氣醫學在產業轉化上也存在難題。孫學軍表示,不同於技術門檻非常高的新藥研發,氫氣和氫水的製備幾乎沒有什麼技術門檻,在商業上難以獲得巨額回報,因此不受資本青睞。
孫學軍認為,氫氣醫學中不清楚的地方,正是科學家應該努力的方向。他建議,要以儘早獲得確定性證據、獲得臨床認可和認證為目的開展研究。在策略上,一是以輔助治療為切入點,目標是通過氫氣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諸如放化療的副作用;二是氫氣聯合其他手段一起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重視個案的整理和歸納。
此外,學術界和產業界要相互支持。孫學軍說,10年前,已經有企業進入氫氣醫療產業,但能盈利的卻很少。學術界要幫助產業發展,企業要先生存後發展。雙方要攜手,以真問題為引領,開展學術研究,推動產業發展。「健康中國計劃,以及『一帶一路』等,將給產業帶來很大的機遇。」孫學軍樂觀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