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作為閥門實現氫氣在碳納米管中的有效存儲

2020-11-22 科學網

 

氫氣是世界上最輕的氣體,密度僅為空氣的1/14, 作為一種可再生的新型燃料,其能量密度接近傳統化石燃料的3倍,且燃燒後的最終產物只有水,可實現對環境的零汙染排放。因此,氫氣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清潔能 源,有望代替傳統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解決環境汙染、溫室效應等問題。然而,氫氣易燃、易爆、易擴散,需要龐大而笨重的高壓鋼瓶來存儲,不 但有很大的安全隱患,且氫氣儲存效率極低,極大地限制了氫能在運輸工具中的應用。因此,發展安全、低成本、高效率的氫儲存技術迫在眉睫。

 

最近,中物院成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成都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研發中心劉煥明、黃家偉教授研究團隊與四川大學陳雲貴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劉志鋒教授開展聯合研 究,在利用碳納米管儲存氫氣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用密度僅為鋼鐵1/6的單壁碳納米管代替笨重的鋼瓶存儲氫氣,將5 MPa的氫氣壓縮進入碳納米管的納米空腔內,同時用結冰的水將壓縮氫氣封堵在納米管中,並通過冰在一定溫度下的融化來實現氫氣釋放。相關研究發表在《能源技術》(Energy Technology)上。

 

碳納米管是一種一維的管狀納米材料,質量輕,具有極高的機械強度,理論預測其單原子層厚度的管壁最大可承受40 GPa的氣壓。這種材料過去被用作儲氫材料,主要是依靠其在77 K 的低溫下表面吸附氫氣,這種方式儲存的氫氣量不到2 wt%。但理論計算顯示在將1GPa的氫氣儲存在空腔直徑約0.52 nm的碳納米管內時,納米管氫氣存儲量可高達10 wt%,高於美國能源部2015年儲氫容量目標(9.0 wt%)。因此,碳納米管可以作為一種理想的儲氫納米容器。然而,如何將這些高壓氫氣封堵在開埠的碳管內是十分棘手的問題。科研人員將單壁碳納米管進行 氧化,使其埠處帶上羧基、羥基等極性官能團,當5MPa氫氣充入這些被氧化的碳管的納米空腔後,添加的少量水可以通過與極性官能團氫鍵作用而自組裝到碳 管埠。在低溫下,水結成冰可以作為閥門將壓縮氫氣有效地封堵在碳管中而不會洩露;再次升溫後,冰融化,氫氣可以從碳管中釋放出來。這樣,水可以作為碳納 米管容器的閥門,在升降溫過程中,通過水的結冰和融化而巧妙地控制閥門的開關,從而有效存儲和釋放高壓氫氣。這一發現,給我們帶來了碳納米管儲氫的新認 識,有望開闢一條全新的高效儲氫路徑,在輕質、高儲能密度領域(為汽車、火箭、飛機等提供動力)有著非常巨大的應用前景。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碳納米管基鐵電場效應電晶體有優異存儲特性
    (a) 碳納米管基鐵電場效應電晶體結構示意圖;(b) I-Vg掃描曲線形成理想的本徵迴路;(c) 反覆的寫/擦操作,顯示了存儲的可控和非易失性。 碳納米管獨特的結構和電學性質為其電子器件應用提供了巨大潛力。最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表面物理實驗室/研究部SF1組將碳納米管的優點和鐵電薄膜的性質相結合,與微加工實驗室合作,研製成功了以外延鐵電薄膜為柵介質的單壁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開發出一種基於碳納米管的鐵電場效應電晶體存儲器件單元。
  • 碳納米管中的水,在沸點下,不是液態而是固態
    眾所周知,在海平面上,水的沸騰溫度是212華氏度,或100攝氏度。而且科學家們早就發現,當水被存儲於非常小的空間內時,它的沸點和冰點溫度會發生一點改變,通常會下降10攝氏度左右。但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變化:在微小的空間裡——在碳納米管中,它的內部尺寸和幾個水分子的大小相當——水在非常高的溫度下(通常能夠讓它沸騰的溫度)卻凍結成了固體。這個發現說明,當被限制在納米結構中,即使是非常熟悉的材料也可能完全改變它們的行為。
  • 碳納米管——汙水處理新神器!
    眾所周知,碳納米管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更為普遍,而他們的工作就是將碳納米管以一種特殊方式應用在環境問題中。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系的助理教授Rocha說:「在新的加工和表徵技術的幫助下,能夠對碳納米管性能有新認識從而找到新的應用點。通過我們的的研究表明,性能優異的納米管可以在汙水處理這方面大展拳腳。」
  • 碳納米管接連實現重大突破
    另外,有研究指出,碳納米管將取代矽,成為新一代處理器晶片材料。國內外碳納米管研究的重大突破,將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帶來推動作用,碳納米管相關個股南風化工(000737)、江海股份(002484)、中國寶安(000009)等值得關注。
  • 新型納米材料可在陽光下分解水以獲得氫氣
    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由金屬氧化物納米片和吸光分子構建的混合材料,用於在陽光下分解水分子以獲得氫氣(H2)。由於H2可以作為無碳燃料使用,該研究為清潔能源的生成提供了相關的啟示。隨著化石燃料的枯竭及其燃燒帶來的環境問題,開發清潔能源發電技術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
  • 率先實現碳納米管纖維產業化
    2016年6月,章勝華與鄧飛合夥創辦深圳烯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烯灣科技」),致力於解決下一代碳材料——碳納米管纖維的量產製備及其產業化應用。通過自主創新,烯灣科技在全球從事該領域研究的約15個團隊中脫穎而出,成功突破量產技術瓶頸,率先實現產業化。歷經3次創業不斷接近夢想「我進行了三次創業。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但是,碳納米管非常細,直徑只有人類髮絲的千分之一,由於其超小尺寸特性以及難以被測試的特點,單根碳納米管的疲勞行為以及疲勞破壞機制研究是該領域長期未能搞清楚的重大難題。因此,發展一套有效的測試技術,探究單根碳納米管的疲勞行為和潛在的破壞機制,對於碳納米管的長期可靠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因此,發展一套有效的測試技術,探究單根碳納米管的疲勞行為和潛在的破壞機制,對於碳納米管的長期可靠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圖 F-G 為非接觸式聲學共振測試系統機理示意圖;圖 H-I 為超長碳納米管的耐疲勞性能(來源:受訪者)據張如範介紹,ART 系統的具體工作原理,是在一個懸空的、單根的碳納米管上負載一些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利用這些顆粒對可見光的散射效應,從而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地看到所製備的超長碳納米管。
  • 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應用
    碳納米管海綿體是由相互交錯的碳納米管組成的三維結構,在複合材料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具有釐米量級尺寸的碳納米管海綿體已經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並且研究了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機械壓縮性能。
  • 關於碳納米管鍍鎳的相關研究現狀
    L.M.Ang等人利用膠體鈀活化法(又稱一步活化法)成功的在碳納米管表面鍍上一層鎳。這種方法主要是製備膠體鈀活化液,將HCl,H2O,Pd-Cl2,SnCl2·2H2O在氮氣氣氛下攪拌24h,然後將SnCl2·2H2O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攪拌,離心分離,得到的棕色溶液即可作為鍍鎳的活化溶液。
  • 矽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的飛躍:一種碳納米管/矽微球結構
    然而,矽負極在鋰化/去鋰化過程中涉及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其循環穩定性較差,並且太弱而無法承受電極製造的壓力,制約了矽基負極的實際應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NNL研究人員Jiguang Zhang(Jason)和 Xiaolin Li帶領的團隊開發了一種獨特的納米結構,該結構利用碳材料在限制矽膨脹的同時還強化了矽。
  • 碳納米管在農業中的研究與應用
    碳納米管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碳納米管可以進入植物組織細胞,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影響植物體內物質代謝。碳納米管可以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而植物的生長發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基因的表達來調控的。因此,碳納米管可能是影響了相關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
  • 進展 | 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取得進展
    單壁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力學、電學和光學性質,因此被認為是最具競爭力的柔性透明導電材料的候選材料之一。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膜的製備方式主要分為溼法和幹法兩種。溼法是指將碳納米管分散在合適的溶劑中,通過抽濾、浸塗、噴塗、或旋塗等方法沉積在相應基底上;幹法是指直接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生長碳納米管薄膜或者由碳納米管陣列拉絲成薄膜。
  • 對碳納米管和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材料的技術解讀(上)
    威廉馬什賴斯大學在US20120145997A1中公開了熱絲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垂直單壁碳納米管方法,將催化劑置於碳納米管生長的基底表面,在反應室中與氫氣和氣態烴混合氣相接觸,加熱溫度超過2000℃,活化氣體,垂直單壁碳納米管在基底上生長。
  • 碳納米管行業深度報告:動力電池驅動,碳納米管需求迎來爆發
    傳統導電劑是炭黑顆 粒,而新型導電劑分別是 1 維或 2 維的碳管或石墨烯在電池電極中形成有效的線 或面導電網絡。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電子到活性材料的顆粒上的傳送,用石墨烯及 碳納米管新型導電劑可以直接從線或面內導通而不像傳統導電劑通過顆粒的點對 點傳導,導電效率極高,從而實現快速充放電,並對能量密度、循環使用壽命等 關鍵技術指標都有提升。
  • 碳納米管行業深度報告:動力電池驅動,碳納米管需求迎來爆發
    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電子到活性材料的顆粒上的傳送,用石墨烯及 碳納米管新型導電劑可以直接從線或面內導通而不像傳統導電劑通過顆粒的點對 點傳導,導電效率極高,從而實現快速充放電,並對能量密度、循環使用壽命等 關鍵技術指標都有提升。碳納米管的長徑比、碳純度是其影響導電性的兩個核心指標,直接決定了碳納米 管的產品性能。產品長徑比、碳純度越高對應的導電性越好。
  • 碳納米管可控制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a)電弧放電;(b)雷射燒蝕;(c)化學氣相沉積;(d)不同方法獲得的碳納米管的產量分布(從國內外8家公司以及實驗室製備情況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得到)精細結構控制是碳納米管生長領域中難度最大的方向,湧現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一方面,通過催化劑設計以及生長氣氛調控,可實現碳納米管幾何結構的控制(圖3a)。
  • 中科院物理所: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取得進展
    單壁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力學、電學和光學性質,因此被認為是最具競爭力的柔性透明導電材料的候選材料之一。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膜的製備方式主要分為溼法和幹法兩種。溼法是指將碳納米管分散在合適的溶劑中,通過抽濾、浸塗、噴塗、或旋塗等方法沉積在相應基底上;幹法是指直接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生長碳納米管薄膜或者由碳納米管陣列拉絲成薄膜。
  • 金屬所研製出窄帶隙分布半導體性單壁碳納米管
    單壁碳納米管(swcnt)因碳原子排布方式不同可表現為金屬性或半導體性,其中半導體性swcnt具有納米尺度、良好的結構穩定性、可調的帶隙和高載流子遷移率
  • 碳納米管光電傳感存儲器件問世 將應用於人工視覺系統(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提出了一種基於鋁納米晶浮柵的碳納米管非易失性存儲器,為可穿戴電子器件及特殊環境檢測系統提供了新型器件的設計方法,有望應用於新一代集探測、存儲與處理於一體的人工視覺系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