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享:2018~2019年 Nature每周發表的文獻

2020-10-03 科研情報站BioSCI

要了解科研動態、學習前人經驗,文獻絕對不能少看。本次分享Nature2018-2019年全部90本PDF合訂本,帶你跟著頂級大牛走進科研前沿!平時沒事也不要閒下來,在家看看文獻,收穫絕對一波一波的來~

《Nature》雜誌1869年創刊於英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權威及最有名望的學術期刊之一,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發表。《Nature》每周刊載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中具有獨創性,重要性,以及跨學科的研究,同時也提供快速權威的、有見地的新聞,還有科學界和大眾對於科技發展趨勢的見解的專題。其是少數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曾入選《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

《Nature》涵蓋生命科學、自然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等領域。自成立以來,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40.137。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儘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注意:想要獲取資源的寶貝們就點開文末的「了解更多」吧


以下部分資源截圖為Nature2018-2019年總共90冊高清、無水印、完整本電子刊,全部都是按照雜誌的發行周期分冊合訂成PDF,也就是說Nature上2018-2019年每周所有發表的文獻這裡都有,這樣就不用到處去找了!


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什麼疑問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和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如果本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麻煩點下關注,下次我更新的時候就能及時收到提醒了,你的收藏、點讚、關注、留言和轉發都是對我的鼓勵~

歡迎關注公眾號【科研情報站BioSCI,這裡有許多關於SCI的內容,快來和我一起暢聊科研吧,平時會解說各類科研基金、項目政策、期刊推薦、資料庫挖掘、實驗指南、資源共享等話題,讓我們在這裡定位科研,也讀懂科研。

相關焦點

  • 國內科研人員創建文獻檢索網站,不到兩年文獻資源突破1.4億+
    這個文獻檢索網站名叫:掌橋科研(zhangqiaokeyan.com/LBJH-2020080501)它是由一個從事幾十年科研工作的老科研人員創建的一個集文獻收錄,檢索下載,文獻求助,文獻翻譯,文檔轉換,科研資訊及自然科學基金查詢為一體的科研服務平臺。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2018年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綜合排名報告
    在過去的2018年裡,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依然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據SCI資料庫最新檢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國作者的論文結果顯示,去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SCI論文的總數已累計39萬餘篇,較2017年(33萬餘篇)約增長18.2%,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各高校在JCR一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總數超過51000篇,較2017年(43000餘篇)增長約18.6%。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2019/04/09 07:3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17921
  • 2019高校圖書館:建築空間平穩增長 電子資源購置費成重要支出
    進入專業圖書館界交流平臺,分享交流一手館情 敬請關注圖書館報微信 1.文獻資源購置費統計分析 2020年,共有1361所高校圖書館(2019年是1101所)在「教育部高校圖書館事實資料庫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綜述類論文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
  • 【每周資源281】1959《詳密日本地圖》
    ,更多內容請獲取分享連結下載後查看。喜歡你就關注一下唄~☞微信後臺回復【每周資源】即可獲取1959《詳密日本地圖》所有高清原圖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終年溫和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颱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毫米至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 【每周資源296】帛琉地形圖
    ☞微信後臺回復【每周資源】即可獲取帛琉地形圖所有高清
  •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日前,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尹金龍教授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河南大學-麥考瑞大學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始建於2016年,2019年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有效利用河南大學和麥考瑞大學等國外高校的優質資源,打造國際一流的多學科交叉創新平臺,運用先進的生物醫學以及納米技術為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解決方案,使人類擁有更好地醫療健康和生活保障。尹金龍博士,博士生導師、教授。2011年2月獲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動物生命工學博士學位。
  • 我的論文引用了中文參考文獻,這會影響論文的發表嗎?
    「人們擔心,報導積極成果的論文更有可能發表在英文期刊上,而消極成果的論文更有可能發表在非英文期刊上。」這就是所謂的「Tower of Babel(巴別塔偏見)」,亦稱「英語語言偏見」。如果存在這種偏見,幹預措施的有效性可能就會被過分高估或低估,從而導致治療決定不當以及人口健康狀況欠佳"。
  • 分享幾個文獻檢索網站,還能一鍵將外文文獻翻譯成中文!
    我們寫論文的時候,都會先去看一些文獻,其中大部分還都是外文的。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幾個常用的文獻檢索平臺,不僅有漢化版的,而且還能在線把外文文獻翻譯成中文!Pubmed——生物醫學方面的論文檢索PubMed 擁有超過3000萬的生物醫學文獻引文,其引用和摘要涵蓋了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化學科學和生物工程學等各個部分。此外,它還提供對其它相關網站的訪問以,及與其它NCBI分子生物學資源的連結,資源豐富。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清華超級學霸每周讀3000頁英文文獻?知乎網友集體質疑
    除了集體膜拜學習學霸之外,也有人開始質疑答辯會裡的一個小細節:現場有一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主修歷史的候選人,宣稱自己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過3000頁。清華大學官方微信推送一開始是微博上有人質疑,這有點誇張。之後關於每周讀3000頁英文文獻是否可能的討論,登上了知乎熱榜前三。這個話題為什麼會引起爭議?讓我們從頭來捋一捋。
  • 灰色文獻是什麼?廣東圖書館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莞召開
    12月5-7日,以「新時代 新使命 新發展」為主題的廣東圖書館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灰色文獻年會在東莞圖書館召開。會議由廣東圖書館學會主辦,東莞圖書館承辦。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巡視員王莉、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調研員黃福泉等,與全省400多名圖書館工作者參會。
  • 中科院2019年開放知識資源建設實務研討會舉辦
    中科院2019年開放知識資源建設實務研討會舉辦 2019-12-20 武漢文獻情報中心 【字體、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主辦的「2019年中國科學院開放知識資源建設實務研討會」在湖北武漢舉辦。
  • 【論文黨必看】一分鐘學會如何快速引用參考文獻
    給大家分享學術史上的一個有趣的老故事,《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在2010湯森路透公布的影響因子在學術圈激起了一場不小的波瀾:前一年的影響因子還只有2.051,居然躍升到49.926,位列全榜第二!而同年nature、science的影響因子分別是34.480和29.747。
  • 《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正式發布
    《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以下簡稱分區表)正式發布!!!2019年分區表在秉承方法科學和數據客觀的基礎上,延續使用2018年的方法體系。與2018年分區表相比,2019版分區表將突出支持本土品牌期刊國際化的導向,形成了「中國SCI期刊評價方案」:主要措施包括調整提升中國期刊入選高區位的比例、擴大中國期刊入選基數(吸納中國ESCI期刊進入分區表評價範圍)和提升弱勢學科期刊分區結果等。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圖為論文發表網站截圖據介紹,青島農大94級植保校友、華師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所、奧地利分子病理研究所等來自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axolotl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key tissue formation
  • 【每周資源275】《學生世界地圖集》
    大家好,這裡是後宮地圖三千,本期【每周資源】系列為大家帶來的是《學生世界地圖集》,由於圖片數量較多,在文章中就只展示一部分
  • 因圖片重複等問題,Nature期刊撤回一篇關於利用CAR-T細胞療法治療...
    2019年2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2018年9月,由美國貝勒醫學院科學家領導的27名研究人員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A homing system targets therapeutic T cells to brain cancer」的論文。這篇論文報導了一種允許免疫細胞胞越過血腦屏障並靶向難以觸及的腦瘤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