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法國的動物學家有一次在對一處遠古動物化石研究時發現,一種類似現代蜻蜓的遠古昆蟲在進化過程中分裂成為了兩個分支,其中一個分支徹底沒有了翅膀,另一個分支則進化出了又寬又大的翅膀。而它們在分裂前的共同祖先的翅膀則大小合適又很美麗,卻消失在了時間長河之中。
這個結果的發現讓人們很疑惑,為何大小合適且又有美麗翅膀的昆蟲反而在進化過程中消失了呢?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這種昆蟲在遠古時代適合它們生存的地方經常會刮很大的風,為了不被風吹走,一部分昆蟲就慢慢發展成為沒有翅膀適合在地面爬行,而另一部分則進化出了超大翅膀,以抵抗強風並得以在其中自由控制飛行。
所以,得以生存下來的昆蟲分支都是在某個適應環境的功能方面得到了極大地強化,其它無足輕重的功能則被無限弱化了,相反,那些各種功能皆具備且外觀美麗的昆蟲卻慘遭淘汰。
孩子的培養教育難道不是同樣的道理嗎?如果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將努力學習考上一所好的大學作為人生發展的唯一目標,每個人都是從相同的教育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也相仿,那與上面所說的被時間淘汰的美而全的昆蟲又有多大區別呢?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其中的一個觀點就是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具備一個相對自己而言較強的一個點甚至是幾個點,這個點就是指孩子的長處,這個長處可以是任何一個方面的,比如語言、溝通、繪畫、觀察力、細心等等,而家長要做的就是盡力去發現孩子的這些點,然後對這些進行重點引導和培養,即使孩子將來不一定考上了大學,但只要他在某個方面具備了強大的優勢,那麼他在社會上的發展一定不會太差。
考上了一流的985、211大學的天之驕子或者是學成歸國的海歸們,畢業後發展不如人意的事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並非他們沒有學習能力或者工作能力,只是在每年數百萬、上千萬的大學畢業生和海歸中,他們也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而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方面。只因他們中許多人的天賦和閃光點在十多年如一日的苦讀中已漸漸消失不在。
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教育出一個成功的孩子,其實不應該只用他能否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來衡量,而是應該充分挖掘他天性中的天賦長處加以培養,即使長大後也只是普羅大眾中的普通一員,但天賦長處的充分開發會讓他做起事來如魚得水、事半功倍,這樣的日子就是幸福就是成功。
正如一條魚最終的目的就應該是江河大海,一隻猴子就應該在樹林中攀爬,如果我們一定要讓魚去上樹,讓猴子去遊泳,那麼結局如何想必人人皆知了。
所以育人識人應該是家長們對孩子最應該做的事,而教書學習更多的就交給學校和老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