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蚜蟲是柑橘類果樹栽培防治的重要害蟲之一。蚜蟲的嫩梢的危害極大,是柑橘新梢期的常見害蟲,它代數多、發生量大、抗藥性強,危害不容小覷。柑橘被害後新梢、嫩葉捲曲、皺縮,節間縮短,不能正常生長,嚴重時還易引起落果及大量新梢無法正常抽出等情況。
不同蚜蟲在危害柑橘上的症狀也有所差異。如:
繡線菊蚜,比較喜歡剛抽發的新梢,受害嫩梢成簇捲縮,不再繼續抽發而成為無用枝梢。
橘蚜,則喜歡在葉片已伸展開、稍微老化一些的新梢上下手,在新梢莖稈和葉脈上取食,有時也會在新梢和葉背上對柑橘葉片造成危害,受害梢枝、葉片扭曲、畸形。
棉蚜,早期為害嫩芽、新梢和嫩葉,後期也危害接近成熟的葉片,被害部位生長緩慢,葉片黃化,基本不形成卷葉,也無明顯皺縮。
潛葉蛾主要危害柑橘新芽和嫩梢。在夏梢、秋梢期抽發期發生最為嚴重。它能破壞葉片的光合作用,導致葉片早落,幼蟲在柑橘樹上造成的傷口,容易引發柑橘潰瘍病。潛葉蛾造成的卷葉還可為紅蜘蛛、鏽壁蝨等害蟲提供避難場所,降低打藥的效果。
統一放秋梢是防治潛葉蛾的關鍵。統一放梢後,當秋梢大量萌發和芽長1cm左右時,及時防治噴藥,防止潛葉蛾大量爆發危害果樹新梢。
蚜蟲和潛葉蛾會阻礙秋梢的統一抽發,並能危害秋梢的質量。被危害的嫩梢葉片通常會被吃光、畸形,留下光禿禿嫩梢枝,會繼續促發新的芽口,此時再長出來的秋梢枝成簇,像掃把一樣,又短又細,難以為來年的豐產打下基礎,甚至連掛果的機會也很渺茫,變成了無用的秋梢枝條。秋梢枝條的在每個剪口抽發3-4條健壯均勻的枝梢,才能更好的作為掛果母枝,過多則需要摘除。秋梢的長度約在40公分左右為宜。過短則難保果,過長則容易造成下垂時與果樹下部枝條重疊,不透光。
蚜蟲的防治結合防治木蝨,建議可採用菸鹼類殺蟲劑加菊酯類殺蟲劑。潛葉蛾的成蟲羽化期和低齡幼蟲期是防治適期,防治成蟲可在傍晚進行;防治幼蟲,宜在晴天午後用藥。可噴菊酯類殺蟲劑,如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或吡蟲啉等。對於蚜蟲和潛葉蛾危害秋梢的綜合防治,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關注,共同探討。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規範依據。實際操作要根據當地氣候、土壤及諮詢當地有經驗的農技專家!本號不對其真實性負責,並文中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