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日曆》,將時光珍藏。
1933年時局動蕩,為了保護紫禁城內的藝術藏品,故宮文物開啟了浩浩蕩蕩的南遷之路,也是在這樣戰亂的一年。故宮決定出版《故宮日曆》,新舊交替,民智初開之際,它滿足人們窺探「紫禁城」的欲望,敲打著時人的迷思,也承載對民眾進行古代藝術啟蒙的使命。
2009年末,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朝氣蓬勃的,但博物館們卻似乎有些「高冷」,我們嚮往如斯,卻總覺得它離生活太遠,這時故宮出版社決定再版《故宮日曆》。一年一個主題,一天一個文物,記錄著日子,也了解著歷史,「將故宮帶回家」成為一種可能。
待到2020年,更快的節奏,更高的壓力,回想這十餘年的變化,才發現滿滿地,我們丟掉了一些東西:生活的儀式感、文化的傳承性、對藝術與美的感受力……
人們開始重視精神上的富足,各種文化與藝術的領域逐步興起,一時讓人眼花繚亂,難以選擇,忽有一日回頭,才發現桌上的那本《故宮日曆》,年復一年,默默無言。卻已向我們介紹了4000餘件文物,仔細算一算,2021年的《故宮日曆》,正值「醜牛送福」。
福牛賀新歲 豐年禾黍香
剛好是新版日曆一輪生肖的收尾之作,不知是感動,還是感慨,我期待著它陪我,度過另一個值得珍藏的十二年。
——1933-1938——
《故宮日曆》,國民藝術的啟蒙之作
1933年山海關失陷,為了保護文物,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這是歷史上故宮文物的頭一次南遷。也是在這樣多災多難的一年,一代傳承者在搶運文物之際,故宮前輩馮華先生編纂出一本官方定製的小冊子——民國版《故宮日曆》。
帝制終結,舊的已去,新的欲來。民智初開之時,這本《故宮日曆》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成為大眾了解紫禁城的窗口。也順勢揭開了宮廷生活以及宮廷文物的神秘面紗,成為普通人了解古代藝術的啟蒙之作。
在許多老畫家的回憶中,戰亂時代物資缺乏,《故宮日曆》每一頁都是他們的描摹對象。可以說,從誕生之初,《故宮日曆》就是宮廷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載體。
所以在1933年到1938年出版期間,有人這樣形容這本日曆:「震鑠世界」、「獨霸天下」,這本日曆也有「頭號民國社交禮物」之稱。
學者俞平伯曾將《故宮日曆》送給老師周作人。作家梁實秋也在信中提過獲贈《故宮日曆》的事:「頃接故宮日曆一冊,既有陰陽日曆可察,復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賞 (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重複),實日曆中最佳之作,拜領謝謝矣。」
——2010-2021——
新時代,傳統文化的更多可能
歲月流轉,時代的巨輪轟隆而過,那些「深藏在禁宮中的文物」不應該被埋沒。要知道,故宮裡有1863404件(套)藏品,就算我們每天看100件寶貝,也要看近50年(當然,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寶貝都終日鎖在庫房裡,難得一見)。
為了喚醒「沉睡多年的歷史」,也為了繼承先人保護文物、傳播傳統文化的初心,2009年末,故宮出版社決定以1937年版為藍本,將風靡一時的《故宮日曆》再度出版。
在繼承舊版尺寸、版式、部分字體等基礎上,新版《故宮日曆》對內容進行了優化和創新,融入「十二生肖」元素作為日曆或隱或顯的主題線索。
再按照歷年主題,將海量藏品系統化梳理,服飾、畫作、書法、陶瓷、青銅器、雕塑、玉器……係數囊括,堪稱生肖文化及所選主題的文化小百科。
而且考慮到我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日曆以精美的文物圖片搭配短小的文字說明,引入「國寶日讀」的概念,每日一讀、每日一賞、每日一學。因為將日曆的圖書化、實用化、藝術普及日常化合為一體,《故宮日曆》深受讀者喜愛。
如此全面、系統、便捷的方式,不僅加深了讀者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也實現了大眾「將故宮帶回家」的願望,在不經意間,就將文化與藝術融入我們的生活。
正因如此,《故宮日曆》也成為傳統文化和古代藝術的宣傳普及讀本,更成為博物院對外交流中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 醜牛送福,十二生肖又一輪。
明代劉宗周在《人譜》中稱:「六畜之中,有功於世而無害於人者,惟牛與犬」。
對於中國人而言,有兩個尤重要的圖騰載體,一個是天上騰飛的龍,一個是在地耕種的牛,一個是虛,一個是實,一個是心中的理想,一個是腳下的道路。
是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作為象徵農耕文明的「牛」,總能喚起我們對前人遙遠綿長的回憶。
在十二生肖中,牛排列第二,它是中國人腳踏實地、吃苦耐勞、不怕艱辛的精神化身,也象徵著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
2021年,既是牛年、福年,也是新版《故宮日曆》發行的第十二年,正是一輪生肖的收尾之作,所以,這本日曆也被賦予了更加珍貴的心意。
每個月的文物選擇上,皆結合著季節,圍繞著「牛」、「耕種」、「收穫」等主題,為讀者呈現「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的祥瑞圖景。
再配合著年、月、日及節日、節氣、七十二候等內容,堪稱一座「農耕文化」的微型百科。
你總會看到各種住在珍貴文物裡的「牛大哥」,向你走來,為你送福。
比如一月的「牛迎豐年」主題,選取以五牛圖為代表的威武福牛,為這一年的豐收定下基調。而且在這一個月內,你可以看到各種牛之形象,玉牛、石臥牛、青銅牛、陶牛等盡數囊括。
玉牛首、石臥牛、青銅牛、陶牛等盡數囊括,琳琅壯觀。
三月的「吉牛納福」,講述是作為禮器及文房用具的牛。商代青銅三足雙耳鼎中的牛頭圖案、漢代作為飾片的銅鎏金牛頭、明弘治年間描金牛紋宮廷祭祀用器等珍貴藏品悉數登場,展示古人對牛的喜愛,以及衍生出的威嚴之感。
四月的「耕織為本」, 選取了清康熙曹素功制耕織圖詩墨;五月的「綠疇力作」則收錄數幅胤禛耕織圖冊。這些畫作設色典雅,細膩精緻,將農家耕織的細碎事進行逐一解讀,十分生動。
在這本日曆中,你處處可見古人尊重四時的自然觀、追求勤勞的文化志趣,一種遙遠的親切感撲面而來。
| 《故宮日曆》,將時光珍藏。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們獲得任何信息都輕而易舉,但也失去了安定的力量。匆匆而過的生活,更缺少了儀式感。而一本日曆,則告訴我們,日子是需要被銘刻的。
自1933年誕生,《故宮日曆》已走過近88個年頭。待到2009年重新復刻,也有了近12年。它關乎歷史、文化、美學、情感,無聲無息地浸潤我們的日常。
哪怕是偶爾的翻閱,也能讓我們的生活獲得某種力量。所以除了自用之外,《故宮日曆》也成為許多讀者贈送親友的甄選好禮。
2021年《故宮日曆》依然延續古樸雋永之風,「故宮日曆」四個字沿用了1937年版日曆封面的字體,由漢朝《史晨碑》集字而成。
封面字體與生肖圖案的明黃色燙金設置,和象徵宮牆的紅色相呼應,盡顯宮廷美學。
為了防止盜版,塑封包裝處,增加「故宮日曆」字樣防偽標識。
絲帶書籤處,也加印「故宮日曆」名稱,請讀者朋友仔細甄別。
書脊處的「仿線裝」設計,致敬民國版《故宮日曆》的裝訂傳統,翻頁自然,可平攤180°,方便閱讀。
打開日曆,左邊是故宮藏品,從書畫、雕塑到服飾、器物,應有盡有。每日一張文物圖,天天不重複。短小的文字說明,即道明歷史淵源或各種典故,10s就能讀完。
右邊是日期詳情。除了可獲得日曆信息,也算是一頁微型字帖。其字體皆是從故宮收藏的古代楷書、隸書碑拓中選出來的,每日臨摹習字也是一件雅事。
下方有可以記事的橫線。自由書寫你的心情隨筆,記錄日常點滴,伴隨歲月流淌。
待到一年結束後,還能在日曆後面看到這一年文物的索引,方便復讀。翻閱回顧時,或有一悟:天行有常,萬物皆有曆法可循。
| 限量典藏版,可私人定製。
《故宮日曆》除了推出紅色的經典紀念版,也推出了限量典藏版。
典藏版主打金色調,它採用了浮雕燙金工藝,以及磨邊鎏金工藝,奢華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