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四川省林業廳主辦的「首屆橫斷山雪豹保護行動研討會」上,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布消息稱,四川臥龍雪豹數量不少於26隻。同日下午,保護區還發布消息稱,保護區首次拍到四隻雪豹同框畫面:3個點位分別記錄到一母三子行蹤。
本文圖配均為臥龍保護區提供
據新華社11月5日報導,當天下午,在臥龍保護區公布的新一輪雪豹數據回收成果中,三臺紅外線相機中分別發現了雪豹四口之家的身影,共五段視頻,其中三段是在6月份的3天中、在點綴著零星小花的高山草甸上拍到的:雪豹媽媽帶著三隻小雪豹緩緩地走入鏡頭,三隻小雪豹走走停停好奇地東張西望;雪豹媽媽覓食去了,三隻小雪豹乖乖地坐在草地上,啃著腳丫玩耍;雪豹媽媽不在,兩隻小雪豹爭搶草皮玩兒。
據專家判斷,這三隻小雪豹約3個月左右,正是活潑好奇的年紀。雪豹是獨居動物,大約在兩周歲以後離開母親,獨自生活。據悉,四隻雪豹同框比較罕見,這也是四川首次拍到的畫面。
上述消息是臥龍保護區在「首屆橫斷山雪豹保護行動研討會」上發布的。由四川省林業廳主辦的此次研討會,於11月4日-6日在四川都江堰召開,來自雪豹保護領域的專家、各大保護組織及四川雪豹重點分布自然保護區的負責人,就橫斷山雪豹保護現狀及監測經驗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當天的會議上,與會人士一致通過了《臥龍雪豹宣言》,倡議加強對雪豹的保護和研究,並首次公布了臥龍雪豹數量不少於26隻的消息。
臥龍雪豹分布密度據全國首位
據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0月,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新一輪野外雪豹監測數據的回收工作,根據整理紅外線觸發相機拍攝到的雪豹畫面和視頻,比對雪豹花紋,判定出僅此次拍攝便拍到26隻。按照中國境內雪豹分布平均密度為每100平方公裡1至3隻計算,這屬小範圍內發現大規模的雪豹群體,種群密度極高。在研討會上,來自雪豹保護方面的專家一致認為,按此數據看,臥龍的雪豹分布密度居全國首位。
今年6月,臥龍保護區的野外科研人員根據之前掌握的雪豹痕跡,對區內海拔4000—5700米的132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了紅外線相機網格化布控,覆蓋包括魏家溝、梯子溝及野牛溝交界、臥龍關溝、銀廠溝、正河等五個雪豹棲息地及潛在棲息地,這是臥龍有史以來開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雪豹監測。這些相機在野外連續工作捕獲了大量雪豹珍稀野外活動影像,8個科考小組用近半個月時間完成了對雪豹監測數據的回收,此次拍攝到雪豹的紅外相機位點數47個,清晰可見雪豹薔薇花斑的照片782張,拍攝到雪豹視頻共計時長36分鐘。數據顯示,最近一次對雪豹的記錄就在回收的前一天。
臥龍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兩個旗艦物種的自然保護區,擁有保存完好的以大熊貓為首的中低山森林生態系統和以雪豹為首的高山生態系統,這得益於臥龍保護區54年來堅持不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科研工作。
雪豹知識知多少?
雪豹(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的貓科動物)
雪豹(Panthera uncia 或 Uncia uncia,英語:Snow leopard),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種,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調節呼吸等技能。對氧化變化很敏感。紅血球直徑很小——5.5μm(4.73~6.15μm),紅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計指標(即紅血球的出較量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紅血球(14.1~16.8百萬/平方毫米)相符。雪豹原產於亞洲中部山區,中國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為灰白色,有黑色點斑和黑環,尾巴長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稱。
雪豹(Panthera uncia 或 Uncia uncia,英語:Snow leopard),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種,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調節呼吸等技能。對氧化變化很敏感。紅血球直徑很小——5.5μm(4.73~6.15μm),紅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計指標(即紅血球的出較量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紅血球(14.1~16.8百萬/平方毫米)相符。雪豹原產於亞洲中部山區,中國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為灰白色,有黑色點斑和黑環,尾巴長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稱。
雪豹形態特徵
雪豹,體長110~130釐米;尾長90~100釐米,體重一般50~80公斤之間。
全身灰白色,布滿黑斑。頭部黑斑小而密,背部、體側及四肢外緣形成不規則的黑環,越往體後黑環越大,背部及體側黑環中有幾個小黑點,四肢外緣黑環內灰白色,無黑點,在背部由肩部開始,黑斑形成三條線直至尾根,後部的黑環邊寬而大,至尾端最為明顯,尾尖黑色。
眼虹膜呈黃綠色,強光照射下,瞳孔所為圓狀。舌面長有許多端部為角質化的倒刺,舌尖和舌緣的刺形成許多肉狀小突。前足5趾、後4趾。前足比後足寬大,趾端具角質化硬爪、略彎,尖端鋒利。趾間、掌墊與趾間均具有較濃而長的粗毛。腹下有4對乳頭。肛門部有一對乳腺孔。
顱形稍寬而圓近於形。腦室較大。額骨寬突與眶後顴骨眶均較長且尖銳。鼻骨短寬,其前端尤為寬大。顴弓粗大。上頜骨額突呈三角形,且超過鼻骨的後端。眶間較寬。成獸的人字嵴高聳,尤老體更為顯著。異狀骨的突起向後伸出,尖而細直。鼓室扁而低,副枕突較長,在下方超出聽泡。下頜骨骨體寬厚,下緣平直。
牙齒:上、下門齒均呈一橫列,中央的一對門齒較小,外側門齒最大。犬齒發達,其內側刃部銳利。上頜前臼齒左右各3枚第二枚前臼齒形小,僅具一個齒尖。第三枚前臼齒側扁,呈三角形,在主尖之後有一不甚明顯的低尖。上裂齒外側具4個齒尖。第二尖峰(前尖)最大,高而尖,內緣前端僅具一個低小齒尖(原尖)。臼齒形小似橫列。下前臼齒左右僅具2枚,第一、二前臼齒缺如,第三四前臼齒均發達,第三前臼齒側扁呈山字形,主尖位中央,前後各有一小齒尖。第四下前臼齒主尖高大,位於中央,前有一小齒尖,後有二小齒尖。下臼齒形大。後齒尖峰略高於前尖峰 。
幼獸通體帶有淺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環斑輪廓不清、黑灰相雜。
生活習性
雪豹具有夜行性,晝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黃昏為捕食、活動的高峰。其行動敏捷機警,動作靈活,善於跳躍,3~4米的高崖可縱身而下。白天很少出來,有時會躺在高山裸巖上曬太陽。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線,喜走山脊和溪谷,經常沿著踩出的小逕行走。雪豹一年換一次毛。
平時獨棲,僅在發情期前後才成對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設在巖石洞中、亂石凹處、石縫裡或巖石下面的灌木叢中,大多在陽坡上,往往好幾年都不離開一個巢穴,窩內常常有很多雪豹脫落的體毛。巡獵時也以灌叢或石巖上作臨時的休息場所。
食物
雪豹以巖羊、北山羊、盤羊等高原動物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獺、鼠類等小動物以及雪雞、馬雞、虹雉等鳥類,在食物缺乏時也盜食家畜、家禽。其獵食往往採取伏擊或偷襲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動地區附近隱藏,其進食時一般先食腹部、內臟,然後再吃肌肉,最後食頭。食時用前爪抓肉,類似小貓,並以臼齒撕裂咬食。為了獵食,雪豹往往出去很遠,常按一定的路線繞行於一個地區。 雪豹飽食後可以一個星期不進食。雪豹在襲擊牧民的羊群時,總是先悄悄地潛伏在巖石峭壁的縫隙裡,而且一次只獵殺一隻。雪豹在食物短缺時也吃植物。
棲息環境
雪豹是高原地區的巖棲性的動物。經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巖及寒漠帶的環境中活動,在祁連山4500米以下至4100米以上的山頂脊部,在珠穆朗瑪峰北坡5400米高的雪地上曾見雪豹的足跡。常棲於海拔2500~5000米高山上。夏季可在3000~6000米的高山上見到,冬季多隨著食物的遷徙而下降至2000~3500米。有的雪豹在冬季仍生活在5000米的高山上。雪豹並非全部都生活在海拔高的地方或是山上,內蒙古包頭以西約10公裡的烏拉山(最高僅2185米)一帶的雪豹常年是在1000米左右的環境中生活。也有居住在600~1500米高的草原地帶。
雪豹自然生長繁殖
雪豹的配偶期多在冬末1~3月。此時,它們的食欲不振,經常嘶叫相互尋找,若兩隻雄獸相遇必有一番惡鬥。雌獸的發情期每次都將持續5~7天,它們每次交配約十餘次,每次時間都較短。僅數秒或十餘秒。交配姿態與虎、豹相同。交配時,雄豹發出特有的嗚叫聲。若沒有懷孕,雌獸則過一、二月後再繼續發情。
配偶期過後,雌性各自回到自己的領域。妊娠期98~103天,一般在4月中旬或6月初產仔,每胎3~5仔,大多在清晨生產。
剛出生的幼仔體重300~700克,體長約24釐米,尾長16~18釐米,通體帶有淺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環斑輪廓不清、黑灰相雜,體質很弱,叫聲似小豬。閉著眼睛,到7~9天才睜眼。10天後開始爬。前半個月雌豹精心護理哺育它的幼崽,很少離開。一個月後幼崽體重可達1~1.5千克,一個半月後幼獸能開始吃一點碎肉。幼獸2個月時體重可達4千克,體長800毫米,可以跟隨母豹外出活動。3、4個月後可參與捕食,約在18~22個月後離開母親,獨立生活。一旦獨立,它們將會離開故土,長途跋涉,穿越廣袤的地帶以尋求新的棲息地。這可能有助於減少近親繁殖現象的發生。雪豹約2~3歲時性成熟。雪豹在野外的壽命一般8~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