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金融的大突破:廢兩改元與法幣建立

2020-12-05 i黑馬

民國金融的大突破:廢兩改元與法幣建立

2011-04-01 08:52 金融突破 廢改兩元制 法幣建立

中國真正的統一幣制和鑄幣權實際上是在三個曾經「臭名昭著」的歷史人物手上實現的,即袁世凱、宋子文和孔祥熙。這三位用果敢手段直接推動了中國現代貨幣制度的建立,從這個角度,他們都是值得後人銘念的。

大家都熟悉,秦始皇在完成大業的過程中,實行了幾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措施,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鑄幣權,發行秦半兩,更是被後世經濟學家們高度讚賞。但事實上,兩千年前的商業很不發達,貨幣還是城市居民和上層社會的支付手段,所以這個措施更多的是傳達出秦朝統一天下的意義。此後,各個王朝不斷在貨幣統一上反覆折騰,但一直未形成真正穩定的貨幣體系,連鑄幣權也是一直被官家和民間同時擁有。

直到民國初年,中國各地仍是諸侯割據。明清兩代以白銀為主體的貨幣制度,雖然經過多次幣制改造,特別是張之洞主導的「廢兩改銀」,但各種貨幣還是同時流通。市場上使用的銀兩和各種銅錢的形狀、成色、重量、類別、規格等差異諸多,大清龍洋和墨西哥鷹洋混用,匯票、外鈔、黃金、碎銀、珠寶甚至煙土等也成為流通貨幣。這給政府稅收、商業交易、民眾消費等行為帶來極大交易成本。當時民間錢莊林立,從業人員必須能同時應付七八種不同貨幣,瞬間就要完成匯兌和交易,實在算得上是獨門手藝。

統一貨幣特別是鑄幣權,這不僅是軍事和政治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市場加入現代國際社會的一個必要條件。混亂的貨幣品種和兌換體系使得中國的市場化和資產貨幣化程度非常低,中日甲午戰爭賠款支付中的大部分銀兩也是兌換成英鎊,直接存入日本在海外的帳戶,後者大大推動了日本向金本位的貨幣制度轉變。

中國真正的統一幣制和鑄幣權實際上是在三個曾經「臭名昭著」的歷史人物手上實現的,即袁世凱、宋子文和孔祥熙。無論是出於軍事統治還是外部壓力的需要,這三位用果敢手段直接推動了中國現代貨幣制度的建立,從這個角度,他們都是值得後人銘念的。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擔任大總統。為應付財政危機、國庫虧空和充實軍費,除了對外借債和提高稅金外,袁世凱將大清銀行改造為中央銀行,立即推行幣制改革,同時公布《國幣條例》,設立幣制局,壟斷鑄幣權。1914年12月,天津造幣廠首先開鑄新銀元,印有袁世凱頭像。南京、武昌等造幣廠跟進,「袁大頭」銀元大受民眾歡迎。到1920年,全國已經鑄幣新銀元三億八千多萬元,基本驅逐了原來流通市面的大清龍洋與墨西哥鷹洋。儘管各地仍然有不同金屬貨幣或紙幣的發行,但袁大頭已經成為普遍接受的兌換和清償貨幣,事實上形成了銀本位制度的現實基礎。

袁大頭銀元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客觀上也起到統一全國市場的作用。當時,西方各國紛紛採用金本位制度的環境下,中國形成了獨特的銀本位特區。各國白銀紛紛流入中國,供給增大,白銀價格下跌。中國銀元的事實上貶值大大有利於中國商品的出口增長。1908-1920年,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達到10%以上,長三角地區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當然,這個被遺忘的中國黃金髮展時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高需求和當時中國政府鼓勵市場經濟發展共同的結果。

近年來,各界對袁世凱稱帝的背景和他本人的心路有了很多新的解讀。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了整整一百年,現在的我們對當時中國社會分崩離析的權力格局已經相當陌生,習慣於用我們當下的民主政治觀念進行解讀,袁世凱統一鑄幣權並推行袁大頭銀元的事件也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實,在中國商業現代化轉折的背景下,袁世凱的金融政策比當年秦始皇的統一貨幣更具現實意義。

1927年,北伐成功之後,蔣介石領導的南京政府面臨一個經濟規模急劇增長的歷史時期,無論市場容量、城市化水平、國際貿易規模、生產能力、消費能力還是投資需求等都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階段。相比之下,中國本土的資產貨幣化迅速提升,除了外資銀行外,本土銀行也有數百家,證券和股票交易非常活躍,上海成為遠東重要的金融中心,黃金交易量甚至超過法國和日本。

民國之前的幾百年,儘管中國政府和民間都已經習慣性接受銀金屬作為支付手段,但是,並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更多是約定俗成。而且在不同區域不同時段也在不斷變化。銀元作為個人結算和流通手段與銀兩作為機構結算和價值儲藏手段同時並存不悖,仍然是阻滯市場發展的障礙。特別是與國家普遍採用的金本位背道而馳,始終是當時中國加入國際市場的屏障。國民政府提出《整理財政大綱案》(1929年),擬分兩步走,即廢兩改元實現真正的銀本位,之後,再推行金匯兌本位。

時任財政部長的宋子文美國留學歸來,對西方社會的金本位制度非常熟悉,極力主張加快與國際接軌的過程,強力主導推進改革。1933年3月1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布了《廢兩改元令》,宣布實施「廢兩改元」,規定自3月10日起各業交易改用銀元計算,以規元銀七錢一分五釐為法定銀元價格。從此,銀元成為民國時期國家使用的正式本位貨幣。之前,國民政府已經實施了對黃金和鷹洋等的限制令,統一了全國各地幾十家造幣廠的鑄幣權。到1933年底,廢兩改元全面成功,完成了明清和北洋政府夢寐以求卻無力實現的目標,也真正確立了中國的銀本位地位,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銀本位國家。

不過,好景不長。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下,美國放棄了金本位,宣布公民持有黃金為非法,同時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對於美國這個建國以來金銀始終是貨幣儲備的金銀複本位制度而言,這個政策導致美國事實上處於銀本位制度上。白銀價格大幅上漲,為提高白銀儲備量,1933年12月至1934年5月,美國分別頒布了《銀購入法》和《白銀法案》,採取提高銀價,實施禁止白銀出口和白銀收歸國有等措施,計劃在4年內每年收購白銀2442萬盎司,試圖控制世界白銀市場。

世界白銀市場銀價的普遍上漲,致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嚴重動搖了中國銀本位制的基礎。1935年中國發生了「白銀風潮」,白銀外流,國內通貨緊縮,嚴重缺乏支付工具,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大規模失業爆發。銀本位剛剛啟動一年半,便進入了死局:銀元貶值則外流,升值則通貨膨脹,經濟將進入全面危機。

1935年11月,時任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採取果斷措施,將白銀立即國有化,停止出口,切斷白銀與國際匯率關係。同時立即由中央、中國和交通三大銀行發行法幣,禁止白銀流通。法幣是國家法定信用貨幣,具有無限的清償能力,與金銀含量無關,與匯率相關,法幣先於英鎊後與美元建立了固定的匯兌關係,因為後者可以間接兌換黃金,所以這是金匯兌本位。中國醞釀已久的銀本位不足兩年便進入了金匯兌本位。

法幣制度和金匯兌本位的實施將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密切聯繫起來,必須得到經濟大國的支持。當時,日本作為事實上的敵國,強烈反對法幣並動員各方力量破壞中國的幣制改革。英國顧慮與日本關係,也拒絕了孔祥熙的2000萬英鎊穩定貸款建議。經秘密討論,最終中美雙方籤訂了協議,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近兩億盎司,收入一億美元,奠定了法幣改革的基礎。

法幣的建立在形式上將中國的中世紀貨幣本位一步推到了金匯兌本位,實現了貨幣現代化,避免了中國當時的全面經濟危機,也建立了之後整個抗日戰爭的貨幣支撐體系。按當時擔任偽中央儲備銀行顧問的日本人話:「如無1935年之幣制改革,亦無1937年之抗戰」。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國亂如此,宋子文和孔祥熙兩任財政部長在整合和提升中國初級規模的早期貨幣制度上是具有歷史貢獻的。

[本文作者王根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晚近金融史話(1)民國法幣沉浮
    此後,歷經多次金融危機。這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就有1883年的上海金融風潮,1897年的貼票風潮,1910年的橡膠風潮,1948年的惡性通貨膨脹。這其中,既有金融業自身演變的軌跡,也是百年間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巨變在金融領域的投射。在近期的幾期節目中,我們將和您共同回顧中國近代史上的金融危機。今天我們首先要說的是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法幣改革。
  • 1933年南京政府「廢兩改元」
    原標題:1933年南京政府「廢兩改元」 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民政府曾進行過兩次幣制改革,即1933年「廢兩改元」和1935年實施法幣政策。
  • 慈禧和光緒的兩元之爭和廢兩改元
    今天我就和藏友們來共同探討一下,說說這兩個關於兩和元的歷史事件。相信喜歡錢幣和歷史的朋友一定對這兩件事不陌生。1903年朝廷保守派把之前所鑄龍洋銀元以重量和清朝慣用的兩為單位的例制不符,提出重新鑄造重量為庫平一兩的龍洋新幣,一兩重37克左右,舊造龍洋重量為26克左右,相差10克。
  • 吳景平:蔣介石如何參與並推動1935年的法幣改革?
    法幣政策是中國紙幣制度確立的標誌,也是近代中國貨幣集中發行的開始。」不過,上述著作都沒有提及蔣介石與法幣政策的關係,即便是近年出版的《中國金融通史》,也只是簡單寫道:「蔣介石找宋子文與孔祥熙一起策劃幣制改革和解決金融重大問題。」而在近年問世並且得到普遍關注的關於蔣介石研究的兩部新著中,則完全未涉及法幣政策。
  • 廢兩改元之前:大清龍洋和墨西哥鷹洋混用,匯票、碎銀都是貨幣
    直到民國初年,中國各地仍是諸侯割據。明清兩代以白銀為主體的貨幣制度,雖然經過多次幣制改造,特別是張之洞主導的「廢兩改銀」,但各種貨幣還是同時流通。市場上使用的銀兩和各種銅錢的形狀、成色、重量、類別、規格等差異諸多。大清龍洋和墨西哥鷹洋混用,匯票、外鈔、黃金、碎銀、珠寶甚至煙土等都是流通貨幣。這給政府稅收、商業交易、民眾消費等行為帶來極高的交易成本。
  • 數字法幣3大原則:臉書Libra帶來的重要信息
    很幸運,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遇到了這樣一個歷史性大變革。這3個大變革是:貨幣改革:我們正在經歷一個320年來最大的貨幣改革(從1694開始) ——數字法幣,今年已是第4年。320年前也就是1694年,世界上有了第一個央行(英國央行)並且由央行第一次發行國家法幣(英鎊),這樣的法幣制度同樣也持續了320年。
  • 董筱丹、溫鐵軍:民國危機與解放區折實貨幣
    民國這場現代金融危機,竟然是靠土地革命實現了鄉土中國傳統小農經濟「耕者有其田」的千年訴求,才得以解脫。下面就先從民國建立現代化金融體制的幣制改革背景說起。從白銀危機到法幣危機民國初立,確曾有「黃金十年」。20世紀二三十年代屬於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增長時期,卻中輟於內部衝突和外部成本轉嫁導致的危機。
  • 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民國金條而民國期間,由於國民黨混亂的金融政策,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法幣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金圓券,貶值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民國時期上海灘雖然國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禁止市場買賣流通黃金和白銀,並要求全部兌換成法幣,但是由於國民黨糟糕的貨幣政策和低效的行政能力
  •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
    尤其是1946年末發行,有著「黃魚」美稱的民國金條,更是以精美著稱。這款金條由當時的「上海外灘造幣廠」加鑄,分為「5錢」至「10兩」等多種款式,其中10兩重的金條,就是民國劇裡常刷臉的「大黃魚」。其金光閃閃的造型,至今常惹得好些「民國粉」們嘖嘖稱奇:看人家民國多繁華,金條都造的這麼漂亮。
  • 一根金條兌換960萬,民國「大小黃魚」為何如此值錢?看完就懂了
    民國時期,黃金是所有人都愛的東西。因為當時的社會比較動蕩,什麼東西都沒有黃金穩妥。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反映民國時期的電視劇裡面都有大黃魚和小黃魚的說法。所謂的大黃魚和小黃魚指的其實就是黃金。那麼大黃魚有多重,小黃魚有多重?它們的購買力如何,到底一根金條值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了解。
  • 民國時期的一根金條,放現在值多少錢?說出來你別嚇一跳
    民國時期的金融體系是十分不完善的,1914年,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頒布了《國幣條例》,宣布以白銀為本位,沒多久袁世凱就去世了,北洋政府也隨之垮臺,中國進入了混亂的軍閥割據時代,這對於金融體系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1935年,國民政府開始製造法幣,供戰時使用。
  • 民國時期的一根金條,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你未必猜得出來!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所謂「盛世收藏,亂世黃金」,說的就是在亂世中黃金是最保值的物品,是硬通貨。看到這裡咱們或許要問,民國時期的一根金條到底能值多少錢呢?「大黃魚」、「小黃魚」的叫法是率先從上海叫開的。當時的上海人,多是要用金條來壓箱底的,意思是買回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 人民幣的符號到底是一橫還是兩橫?
    取元的拼音的第一個字母,再添加兩橫,組成「¥」,規定為人民幣的符號。 人民幣簡寫符號「¥」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要追溯到民國時期。1935年,國民黨政府對幣制進行改革,以法制形式強制確定了流通貨幣,即「 法幣」。 開始法幣只同英鎊£保持一定的比價,後來隨著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大,法幣又同美元掛了鉤。
  •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十文青銅試鑄樣幣(PCGS SP63BN)宣統三年大清銅幣十文樣幣(PCGS SP63BN)宣統三年(1911年),天津造幣總廠擬新鑄宣統三年版大清銀幣,版式確定之後,祖模次第告成,交由寧、鄂兩廠
  • Tether重啟法幣贖回 Bitfinex新增兩個USDT-法幣交易對
    根據兩家公司於11月27日所發布的消息,主流穩定幣Tether宣布將重啟USDT與法幣的1:1贖回,而其附屬加密貨幣交易所Bitfinex則宣布將新增兩個Tether-法幣交易對。 根據官方公告,該更新將允許用戶在Tether.to平臺上將USDT與法幣以1:1的比例進行兌換。所有的Tether存款和取款均免手續費,而法幣轉帳則需支付佣金。此外,Tether客戶每周僅可兌換一美元。Tether的最低發行和贖回要求分別為100,000美元和100,000US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