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門,寬敞的房間映入眼帘,南北通透,窗明几淨,陳設簡單,茶几上的舊風扇溜溜地轉,似乎想努力轉走這夏日的煩悶……
這是中國化學工程職工柳楊鬱的家,她的家是一個中國化學大家庭,姥爺楊竹杉、姥姥吳岫邨、父親柳向義、母親楊國憲都是中國化學工程職工。姥姥吳岫邨,今年已經88歲了,滿頭銀髮、面容慈愛,丈夫楊竹杉離開了大家快十年了,但只要一提起丈夫的姓名,綿長的思念總能讓吳岫邨眼眶溼潤,這三代人和中國化學工程的結緣,還得從楊竹杉說起。
艱苦奮鬥,是中國化學人的人生信條
1976年春天,52歲的楊竹杉,從甘肅省燃化局調來了化工部礦建公司(中國化學工程第十六公司前身),時任公司副經理,分管生產經營。
當時的礦建公司,基地剛從貴州遷往宜昌,為支援三線建設,加速開發湖北的磷礦資源,公司參與承建王集礦區的部分建設任務,陸續調集力量遷往王集,短短三個月,進駐職工近1200人,為儘快給來年大幹創造條件,公司決定以最快的速度修好房屋、做好各項基礎設施,時間緊、任務重,公司領導和職工們全力以赴投入到這場戰役中。
楊竹杉就是打贏這場戰役的一員,他的故事至今還有人津津樂道。在工期最緊張的時期,楊竹杉經常和工人們一起下工地,重活兒累活兒他都搶著幹,完全沒有領導的樣子;當時有細心的職工發現他每天休息時間都去周邊生活區和廢舊廠區晃悠,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在撿半截磚頭和廢舊材料。楊竹杉說,「物資緊張,能回收利用的都要撿,能節約成本的就是好事」。感動之下,職工們紛紛加入了撿磚頭的隊伍。
那時候的日子苦,可是中國化學人就是一支艱苦奮鬥、敢打硬仗的隊伍,大家擰成一股繩,就沒有什麼攻克不了的難關。這一年,公司職工動手揀磚找瓦,維修住房3385㎡,建水池4個,回收廢管鋪設供水管線1265米,建食堂7個……
「父親1943年參加過革命,經歷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他身上有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品質」楊國憲提起父親,臉上溢起自豪的微笑。
對於楊竹杉來說,艱苦奮鬥不僅是工作作風,更是人生信條。
在公司成立初期,各項工作都需要認真規劃籌備,身挑重擔的楊竹杉沒有時間照顧遠方的妻兒,加之交通也不便利,到宜昌工作的兩年間,他和家人一次面也沒見過。
1978年春節,已經兩年沒見著丈夫的吳岫邨決定帶上女兒去和丈夫團聚。「走進宿舍門的那一刻,我驚呆了,房間裡除了兩張床,什麼都沒有」楊國憲回憶起多年前和父親見面的場景,遙遠卻又記憶猶新。家裡沒爐沒灶,從未開過火,那一年的春節家宴,一家三口在公司食堂湊合了。
團聚,吃什麼不要緊,關鍵是一家人能在一起。
1978年的春天,楊竹杉突發心臟病住院了,吳岫邨和女兒來宜照顧他,此時的吳岫邨意識到,心臟問題不能小覷,為了能讓丈夫安心養病,同年5月,吳岫邨從蘭州化工來到了礦建公司任政治部副主任。至此,一家總算是結束了長期分居的日子。
在平凡崗位上綻放青春
1978年,楊國憲跟隨母親來到礦建公司,成為了一名車工。1983年,她和公司職工柳向義相識相知,步入婚姻, 1984年,在哭聲笑聲中,柳楊鬱來到了這個世界。
計劃經濟的年代,物資緊俏,職工用的煤和氣,全憑計劃異地調取,柳向義經常和同事開著大車前往河南平頂山、南京揚子乙烯化工廠等地取煤取氣,若遇到節假日,光是排隊就要半月餘,經常也是沒空顧家。
車工,平凡但不輕鬆。車隊大大小小几十輛運輸車,車型、車牌楊國憲都熟記於心,哪輛車、何時抵達、需要加多少油,她從來不馬虎。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找人全靠腳力,為了不耽誤公司用車,楊國憲經常帶上娃娃在車隊等。沒有空調,沒有電扇,南方的夏夜,不僅悶熱難耐,還有很多蚊蟲,楊國憲便不停搖著扇子,為懷裡的女兒扇風趕蚊。待車子抵達,她將襁褓中的孩子放在門房,拎上大油桶,一桶一桶地給運輸車加滿油……
工作和生活都得兼顧,對於剛為人母的楊國憲實則不易,但生在化建幹部家庭,排除萬難、堅守崗位,她從小就耳濡目染,年紀輕輕的她,完美繼承了父母對工作的那股韌勁兒。
「當年建東山大院兒的時候,我參與過,現在想起來還很激動!」楊國憲口中的「大院兒」,就是中國化學工程十六公司現在的機關辦公大樓。當年大樓的建設是令所有職工心潮澎湃的一件大事,所有職工人人3到7天輪流上陣,不分崗位工種,大家都是工人,捲起袖子,擼起褲腿兒,遞磚頭,和水泥,拉石頭,一派熱鬧的景象。
楊國憲憶起的當年,做車工,當材料保管員,都是平凡的工作,但她將每一份工作都做到極致,因為在她看來,這不僅是作為一名中國化學人的自我要求,更是對老一輩中國化學人忘我奮鬥精神的傳承。
1979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神州大地;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國家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1986年至2000年,公司迎來了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環境的轉折期,歷經了迷茫和挫敗,終於在探索中漸漸釐清發展思路,在企業體制、組織結構、經營機制和管理制度等諸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
短短幾十年,是公司在轉型中求生存、謀出路最艱難的歲月,也是楊國憲這一代中國化學人團結一心、奮發圖強,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的光輝歲月。這一代中國化學人的命運始終與公司緊緊纏繞在一起,他們的青春陪伴公司在改革的浪潮中翻湧,在這段艱難的歲月裡悄無聲息的綻放開來。
家風傳承,展新一代中國化學人的擔當
2008年11月,柳楊鬱加入了中國化學工程第十六化建這個大家庭,成為一名會計。她先後在測繪隊、焊培中心、財務資產部任會計職務,隨後進入結算中心任職。
她是同事們口中的「公司子弟」,這個標籤對她來說,不僅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謙遜真誠、愛崗敬業的家人們言傳身教,給了她最好的教育,也給了她工作的動力和人生的指引。
柳楊鬱負責的業務範圍廣泛,業務流程煩瑣。數量巨大的憑證、各大銀行的開戶、各類銀行證明都需經手;每月1號要及時與各大銀行對帳;每周五、月末、節假日前期,結算中心更是忙成一鍋粥……部門人少,有時遇到工作調整,還需接替其他同事的工作,繁忙程度超乎想像,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可對於柳楊鬱來說,這不算苦。
「和祖輩父輩相比,我們這一代人已經很幸福了」柳楊鬱這樣形容當下的工作狀態。童年時期的她見識過老一輩中國化學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工作環境,再看看現在的辦公環境,標準化的辦公大樓,空調電扇一應俱全,簡直是天壤之別。
變化的又何止是辦公環境?這些年,柳楊鬱親眼見證了公司從暗淡走向新的輝煌。2012年,公司整體改制成功,進入「中國化學」;2015年,公司進入了尋求突破的轉型階段,在艱難探索中確立了「六個三」行動綱領;此後幾年,公司資質不斷升級、業務範圍不斷擴大,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2018年,公司主要經濟指標較2015年實現翻番,海外市場取得重大突破,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公司——埃及分公司;2019年,公司提出了「解放思想再出發,實現三年再翻番」的口號,站在中國化學工程「三年五年規劃、十年三十年願景」的新起點上作出新的部署。
新時代有新使命,以柳楊鬱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化建人已做好了接力傳承的準備,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江水東流去不歸,青春韶華逝難回。
時間的洪流最是無情,帶走了無數建設者的青春時光,卻從未因誰而停留過;時間的洪流最是有情,總能讓那些奮鬥的青春熠熠發光,始終為人銘記。三代中國化學人的青春故事,流淌著自豪與感恩,折射了變遷與擔當。展望未來,改革開放的進程還在繼續,公司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要求新一代中國化學人不僅需要志達遠方的情懷,更需要老一輩化建人始終如一的信念,才能在化建道路上同心同行、共擔共贏,讓公司在實現高質量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遠。
【責任編輯:王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