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暮四先生
車圖騰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 ● ●
有網友問,即將撤出中國大陸市場的納智捷是怎麼回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要了解納智捷,首先要了解裕隆。
裕隆汽車的前身,是1953年嚴慶齡、吳舜文夫婦在中國臺灣創辦的「裕隆機械工廠」。
1956年,裕隆組裝生產了臺灣省第一輛本地產汽車,還在第二年進行了從臺北到高雄的長途試駕。8月,裕隆與美國威利斯籤訂協議,開始以CKD形式生產汽車,先後推出了YL-1、YL-2、YL-3、YL-4等4種型號的產品。
和威利斯的合作只是權宜之計,裕隆更想做的,是老百姓也能買得起的汽車。在這個理念的指引下,裕隆於1957年和日產籤約,成為日產在臺灣的生產基地。
3年後,裕隆推出首款合資轎車日產青鳥,同年更名為「裕隆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在此後的幾十年裡,裕隆汽車一直合資生產日產旗下車型,但懸掛的都是裕隆車標。
1969年,裕隆旗下中華汽車公司成立,次年和三菱汽車籤訂技術合作協議,並從1973年起,生產三菱扶桑卡車和得利卡小貨車。
一直在合資的裕隆,也有一個自主汽車夢。
1982年8月,在合資方日產汽車的極力反對下(日產持有裕隆25%股權),裕隆汽車決定開發自主品牌汽車。
1986年10月,裕隆推出臺灣省第一輛自主設計製造的小轎車「飛羚101」,轟動全省。
數據顯示,當時飛羚101的風阻係數只有0.33,後來上市的掀背版更是低至0.29,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和現在的中國品牌車型一樣,飛羚101也有著異常豐富的配置,包括四門電動車窗、後排空調出風口、行車電腦、定速巡航、液晶儀錶盤,甚至還有現在都還沒普及的HUD抬頭顯示等。
不過由於當時臺灣省的電子產品達不到車用標準,飛羚101的設備故障率很高,而且後來還出現了車身斷裂事故,這也導致了飛羚101的失利。數據顯示,從上市到1988年停產,飛羚101共銷售1.67萬輛。
1989年,改款車型飛羚102上市,不過市場表現依舊不理想,在6年時間裡,僅銷售6925臺。
1992年,飛羚的改進版車型——精兵(AREX)上市。雖然精兵在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但由於飛羚101、102的的表現,人們並沒有買帳。
更鬱悶的是,從1993年起,除了「精兵」(AREX)車系繼續使用裕隆車標以外,裕隆生產的其他車型,都開始改掛日產車標。
1995年,飛羚系列停產。
這段時間,裕隆也陷入了重大危機。
當初,裕隆不顧日產反對堅持研發自主品牌,導致雙方矛盾不斷,後來日產甚至不再提供新車型;此外,自主品牌的失利,耗費了裕隆大量的資金;同時,裕隆與經銷商合夥夥伴的分道揚鑣,還導致了經銷商渠道的混亂。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裕隆汽車從1993年起,開始了持續4年的連續虧損。直到1996年日產Cefiro(風度)上市,才扭虧為盈。
1994年,中國大陸頒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開始鼓勵私人購買汽車。看到商機的裕隆,當然不會放棄機會。
1995年,裕隆旗下的中華汽車和福汽集團合資成立了東南汽車。這個我在之前的節目中講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往期內容。
5年後,裕隆汽車又和東風汽車合資成立了廣州風神汽車公司,主要生產風神二號轎車,還在第二年收購了陷入困境的廣州雲豹汽車。
而也是因為裕隆的牽線搭橋,才有了後來的東風日產。2003年,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成立,裕隆也退出合資公司。
同年,裕隆汽車分割重組為「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和「裕隆日產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臺灣進一步擴大了與日產汽車的合作。同時,裕隆汽車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權。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年底,裕隆還和東風合資組建了東風裕隆汽車銷售公司,並在後來買斷了東風輕型商用車的銷售,直到2011年10月裕隆退出。
2007年開始,裕隆再次籌劃自主品牌。一年後推出了納智捷(LUXGEN)。這個名字是「奢華」(Luxury)、「智慧」(Genius)兩字英文單詞的組合,這也是納智捷的品牌主張。
2009年9月,納智捷首款車型在臺灣省上市,並計劃拓展至中國大陸、中東、俄羅斯等地的市場。
一年後,裕隆汽車和東風汽車以50:50的股比,合資成立了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總部設在杭州,主要生產和銷售納智捷品牌汽車。
2011年,東風裕隆第一款車——大7 SUV上市,指導價在18-29萬元左右。作為一個全新品牌,顯然這個價格定高了。不過,從定位來看,大7 SUV也並非走量車型。
2012年,大7 SUV銷售3.11萬輛。這也使東風裕隆在成立第二年便開始盈利,成為東風集團成長最快的板塊之一。
也是在2012年,東風裕隆推出了第二款車——中型MPV MASTER CEO。這款車的價格更是高的離譜,指導價在40萬元左右,銷量可想而知。整個2013年,僅賣出335臺。
2013年,東風裕隆上市了兩款新車——大7 MPV和緊湊型轎車納5,不過東風裕隆的整體銷量卻並沒有太大變化,依舊是3萬輛出頭。
2014年5月,緊湊型SUV優6 SUV上市。在SUV紅利中,上市當年,優6 SUV便賣出3.46輛,幫助東風裕隆實現了5.22萬臺的年銷量。2015年,東風裕隆迎來了銷量巔峰——6.03萬輛,其中優6 SUV貢獻了79.5%。
此後,隨著中國車市增速放緩,東風裕隆每況愈下:2016年跌至4.05萬輛,2017年1.81萬輛,2018年僅賣出9361輛,2019年更是只有1947輛!而在2020年的前5個月,東風裕隆累計銷量只有43輛!
期間,東風裕隆也推出了新車,包括緊湊型轎車銳3,小型SUV U5 SUV,緊湊型SUV納智捷URX,不過卻並沒能挽救納智捷的頹勢。整個生命周期,銳3僅售出6千多,U5 SUV不足9千輛,納智捷URX上市當月僅售出10輛。
由此也可以看出,納智捷唯一的主力車型是優6 SUV,它的銷量直接影響著整體銷量。不鬱悶的是,即使如此,優6 SUV的年銷量還是比不過哈弗H6的月銷量。
市場就是這麼殘酷!
也是從2016年起,東風裕隆成為東風集團虧損最嚴重的板塊。這樣的狀況,讓合資雙方都倍感壓力。
在經歷了各種動蕩之後,2020年6月18日,有媒體報導稱,裕隆集團已和東風集團達成共識,納智捷品牌將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但對於東風裕隆納智捷的退市細節,目前仍在討論中。另有來自東風內部的消息稱,東風裕隆將在1-2年內關停。
那麼,為什麼東風裕隆納智捷會走到這一步呢?
在我看來,除了車市大環境不好,市場競爭激烈外,還有兩個原因:
一是,產品技術老舊,沒有足夠強大的研發體系。
要知道,納智捷旗下所有車型,用的都是裕隆從日產拿到的2003年時推出的第四代雷諾ESPACE平臺,明顯落後於時代。
而且其發動機技術也同樣落後,不僅動力性能弱,而且耗油高。如大7 SUV搭載的2.2L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只有148kW,峰值扭矩也只有295N·m,遠遠落後於長安2.0T發動機的171kW和360N·m。
而關於納智捷的高油耗,網上有很多段子,比如不熄火永遠加不滿油;加滿油可以繞加油站跑三圈等等。雖然有些誇張,但也確實反映出很多現實問題。以至於有網友評論說,聽說納智捷要撤,中石油、中石化直接哭了。
技術的缺失,也導致了納智捷在研發方面的停滯,從2017年9月到2019年12月,兩年多的時間裡,東風裕隆都沒有新產品推出,這在日新月異的中國車市,極為罕見。
二是,產品質量問題較為突出,用車成本高。
開始時,消費者會嘗試性購買,但隨著銷量的提升,車主反饋的質量問題卻越來越多。而且由於經銷商店面少,加之保有量低(只有25萬輛),維修保養的成本也相應提高,保值率則因此被拉低。
這一系列問題,直接導致了納智捷的口碑崩塌。
其實,這些劣勢,從大7 SUV的銷量趨勢也能看出來,開始還湊合,但後面就直接斷崖式下跌了。
這就跟過日子一樣,了解越多,發現對方的臭毛病也越多。
不過對於納智捷,感覺還是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