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認為基本粒子都是不確定的質點。沒有半徑、沒有體積、沒有自旋磁矩。
因此,兩個量子之間的糾纏,就只能是鬼魅的超距作用。這是不可思議的神邏輯。
要麼積小成大,要麼化大為小,其大有體積,其小必有體積,這是天經地義的物理常識。
如果我們認定,量子都有體積,都可抽象為一個球形漩渦子,漩渦子附近都有場能密梯度,那麼就可以用「量子場」理論,順理成章解釋糾纏。
電子(或光子),是以光速自旋與低速震蕩的量子,其周圍有一圈圈的荷力線(磁荷/電荷),那麼:
甲乙兩地的A電子與B電子的糾纏行為,其實就是數條荷力線之間的糾纏,本質上是真空介質的場量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果對A電子進行操作,例如施加一個角動量,就會加大A電子的荷力線強度。
該荷力線,就會通過場介質,作用到B電子的荷力線,進而影響B電子的運動狀態。
真空場介質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兩個量子之間畢竟有一段距離,糾纏速度不可能超越光速。
在相距d=38萬千米的月地之間有AB兩個光量子,這兩個光量子的糾纏時間:t=d/c =38/30=1.27秒。
顯然,所謂的量子糾纏的超距效應,即不需要花費時間,是不可能的。
如果對量子糾纏的過程進行攝像操作,由於攝像設備本身具有很強的電磁輻射與強磁場,就必然施加嚴重的幹擾,破壞本該協變的糾纏效應,導致神秘的量子塌陷。
量子糾纏是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它是成就宇宙萬物的祖先,人類發現的最遠和最親近的語言。語言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糾纏是量子糾纏的具體表現。語言是反映電子的力能強弱與密度大小的音量符號,數量編碼,也是量子質能強弱與密度大小的量度係數,力度編碼。
由於量子力學中糾纏粒子一旦測量瞬間坍塌定律,量子糾纏根本無法用儀器測量出來的!只能測量到坍塌後的狀態!最後用三個方向測量坍塌後結果再用貝爾不等式計算,計算結果偏向於量子是瞬間坍塌的!沒坍塌前(量子定律預定不能測量)所以只能靠有些聰明的科學家推測咯!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