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首次用微波讓兩個離子發生量子糾纏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1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用微波替代常用的雷射束,讓兩個獨立的離子(帶電原子)發生量子糾纏,這表明,智慧型手機中採用的微型化商用微波技術可取代量子計算機要求的房間大小的「雷射器陣列」,這將大大減小量子計算機的「塊頭」。最新研究發表在8月1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量子計算機主要利用量子物理學的「奇異」規則來解決某些問題,量子糾纏對量子計算機的信息傳輸和糾錯至關重要。離子可作為量子位(量子計算機中的最小信息單位)來存儲信息。儘管包括超導電路(人造原子)等在內的量子位的其他「候選者」也能被微波在晶片上操作,但實驗表明,離子量子位的表現更好,因為當粒子數量增加時,對離子進行控制的精確度更高且信息損失更少。

量子糾纏是多個粒子聯動的狀態,到目前為止制出量子糾纏需要高功率雷射等大型裝置。而微波作為無線通訊的載體,同複雜且昂貴的雷射源相比,微波元件更容易擴展和升級,以便科學家製造出利用成千上萬個離子進行量子計算和模擬的實用設備。

此前,科學家們已成功使用微波實現了對單個離子的操控。現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科研團隊首次借用微波讓單個鎂離子的「自旋」發生旋轉並讓一對離子自旋發生了糾纏。該研究的合作者、NIST的物理學家迪特裡希·萊布弗裡得稱,這是一套常見的量子邏輯操作,旋轉和糾纏可按順序組合以執行量子力學許可的任何計算。

在實驗中,兩個離子被電磁場「扣住」並在一個由鍍在氮化鋁襯墊物上的金電極組成的離子陷阱晶片上盤旋。有些電極會被激活,在離子周圍製造出頻率介於1GHz到2GHz之間、振動的微波輻射脈衝,微波產生了讓離子自旋發生旋轉的磁場。離子自旋能被看作是指向不同方向的細小條形磁鐵,這些磁鐵的方向是一種量子屬性,可用來表達信息。

使用微波減少了因雷射束指向、能量以及被離子誘導的雷射器自發發射的不穩定所導致的錯誤。然而,科學家們仍然需要改進微波操作才能使實際的量子計算或量子模擬成為可能。在實驗中,76%的時間發生了量子糾纏,超過了定義量子屬性發生所要求的50%這個最低值,但仍然無法與由雷射器操作離子達到的最高值99.3%相抗衡。

萊布弗裡得表示:「最終,一臺中等大小的量子計算機或許看起來由一部智慧型手機與雷射筆一樣的設備結合在一起形成,複雜的量子計算機可能和普通臺式機一樣大。」

相關焦點

  • 人類製造的肉眼可見結構中首次看到量子糾纏
    據《科技日報》4 月 27 日報導,兩個科研團隊在 26 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分別讓僅為蜘蛛絲直徑幾倍的成對振動鋁片、寬度可伸縮矽制梁發生了糾纏,將量子糾纏擴展到肉眼可見的領域,且糾纏時間更長,向構建量子網際網路又邁出了一步。
  • 量子雷達:使用量子糾纏作為目標檢測的微波量子照明新型檢測技術
    如下圖所示量子雷達原型。量子糾纏是一種物理現象,無論彼此相距多遠的兩個粒子保持相互連接,共享物理特徵。該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種稱為微波量子照明(microwave quantum illumination)的新型檢測技術,利用糾纏的微波光子作為檢測方法。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
    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詹明生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異核原子間的量子受控非門和量子糾纏。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它粒子,也被稱為「量子力學非定域性」。理論推測,不同種類粒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應該廣泛存在於各種量子複合體系之中,然而在實驗上操控兩個粒子並實現不同種類粒子的量子糾纏並不容易,之前只在兩個離子之間做到過。
  • 改善量子通信的糾纏聲子新技術
    在一篇新論文中,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PME)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新的量子通信技術,該技術完全繞開了這些通道。通過將兩個通信節點與一個通道連結,他們證明了這種新技術可以在節點之間以量子力學方式發送信息,而無需佔用連接通道。圖為首次糾纏了兩個聲子,為潛在的新技術打開了大門。
  •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9-03 09:24:46
  • 新技術改善量子通信,糾纏聲子
    來源:黑谷量子 資料來源:(芝加哥大學)作者:776前博士後研究員奧黛麗·比恩菲特(Audrey Bienfait)是該團隊的成員之一,該團隊首次糾纏了兩個聲子這項由安德魯·克萊蘭德教授領導的研究於6月17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該研究利用了兩個節點之間糾纏的怪異量子現象,顯示了量子通信未來的潛在新方向。這項研究與最近發表的第二篇論文相結合,克萊蘭德的研究小組首次將兩個聲子(聲音的量子粒子)糾纏在一起,為潛在的新技術打開了大門。
  • 中科大分子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5月2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量子的孤立性導致,量子糾纏只能發生在微觀物體
    量子糾纏,這是前些時期十分火熱的一個物理詞彙,量子通訊衛星的誕生更是將量子糾纏的熱度推向了巔峰,雖然很多人至今還並未理解量子糾纏的本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量子糾纏已經成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之一,不過在量子力學剛剛發展的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量子糾纏並未得到物理學屆的一致認可,反而遭到了很多保守物理學家的挑戰與攻擊
  •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奧地利科學家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傳輸距離的新紀錄——首次用光纜將量子糾纏傳輸了50公裡,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可用於構建實用的城際量子網際網路。        量子網際網路有望提供絕對防竊聽的通信和強大的分布式傳感器網絡。
  • 科學家是如何監測兩個相隔很遠的量子在發生糾纏的?
    量子力學,認為基本粒子都是不確定的質點。沒有半徑、沒有體積、沒有自旋磁矩。因此,兩個量子之間的糾纏,就只能是鬼魅的超距作用。這是不可思議的神邏輯。如果我們認定,量子都有體積,都可抽象為一個球形漩渦子,漩渦子附近都有場能密梯度,那麼就可以用「量子場」理論,順理成章解釋糾纏。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來源:Nature)首次原子和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文中不但介紹了迄今為止最小的量子系統——單原子量子比特和單分子量子比特的製作,並介紹了如何在其中建立量子糾纏。最終實驗檢測的結果顯示,該系統的量子糾纏可靠性已經超過閾值,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 量子研究重大突破!量子糾纏首次在宏觀物體中實現!
    數十年過去了,量子力學已經發展成為自然的基本理論,這種被稱作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也已經被證實。量子糾纏允許物體在任意距離上相互影響,且不需要任何直接的交互。這一現象既違背了經典物理學,也顛覆了我們對現實的常識性理解。如今,量子糾纏被認為是量子力學的基石,此前已經在微觀粒子(比如原子)的實驗中被證明存在。
  • ...啟科量子」計劃2-3年內完成「天算1號」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我們近期採訪的啟科量子成立於2019年1月,總部位於北京中關村軟體園,是國內首家且唯一兼具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研發能力的企業。團隊包括5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核心人員曾於2003年領導開發全球第一套商業化量子通信系統,於2012年實現全球首次在離子阱晶片上的離子囚禁。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中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分子與原子糾纏建立混合量子系統
    因此,分子可以通過在每秒幾千到幾萬億個周期的寬範圍的量子位頻率之間轉換量子信息來充當量子系統中的介體。通過振動,分子可以提供更高的量子位頻率。物理學家周進文表示:「我們證明了原子離子和分子離子之間存在糾纏,並且還顯示了分子中存在大量的量子位頻率選擇。」
  • 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19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的那些事兒。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初量子力學的締造者之一,但愛因斯坦卻對於微觀量子世界中一種現象十分不解,甚至多次質疑過這種現象存在的合理性,這種現象就是微觀量子世界中的量子糾纏現象,處於糾纏系統內的兩個或多個粒子可以保持詭異般的聯繫,這種聯繫既不受時間的約束,又不受空間的束縛,即使處於糾纏系統的粒子,一個在地球,另一個遠在銀河系的邊緣,它們也可以根據對方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變化
  • 從量子通信起步,「啟科量子」計劃2-3年內完成「天算1號「離子阱...
    我們近期採訪的啟科量子成立於2019年1月,總部位於北京中關村軟體園,是國內首家且唯一兼具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研發能力的企業。團隊包括5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核心人員曾於2003年領導開發全球第一套商業化量子通信系統,於2012年實現全球首次在離子阱晶片上的離子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