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颱風,公眾並不陌生。入夏以後,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的電視畫面上,時而在我國東南沿海海面以及更遠一點的太平洋洋面上有呈螺旋狀近圓形的白色雲區出現,氣象工作者統稱它為熱帶氣旋。
80年代以前,我國對這種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大氣渦旋統稱為「颱風」。自1989年起,我國採用了世界氣象組織統一的名稱和等級標準,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四類。風力在7級(17.1米/秒)或以下的稱為熱帶低氣壓;風力為8—9級(17.2—24.4米/秒)的稱為熱帶風暴;風力為10—11級(24.5—32.6米/秒)稱為強熱帶風暴;風力在12級(3⒉7米/秒)或以上的稱為颱風。在專業名稱上,按不同強度雖有不同稱謂,對這類強烈的熱帶渦旋,公眾仍習慣統稱為颱風。這裡給出的不久前先在我國臺灣繼之在福建登陸的9608號颱風圖像,它是氣象衛星在36000公裡高度上「拍攝」下來的照片。
的確不錯,從高空往下看,颱風是一個近於圓形的大氣渦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中心的那個小黑點,氣象學家稱它為颱風眼。它是狂風暴雨包圍中的一塊「靜地」,這裡碧空無雲,風和日麗。颱風眼的直徑一般在30一50公裡左右,通常隨著颱風的增強,眼有逐漸縮小的趨勢。另一個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幾條螺旋狀雲帶,它們直接捲入颱風內部,在颱風眼周圍則形成圓弧狀雲帶。颱風的強風區出現在低空圍繞著颱風眼的一個環狀區域內,其寬度約100公裡左右。颱風中最強的上升暖溼氣流在此發展,並形成深厚濃密的積雨雲牆。颱風的最大風速和最強暴雨往往集中出現在這個環狀區域中。颱風警報中常說「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而不說「颱風中心最大風力」,就是因為「颱風最大風力」並不出現在中心(即颱風眼)。環狀區域之外,颱風邊緣之內稱為颱風的過渡區和外圍區,在那裡同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狂風暴雨。尤其在颱風的東北象限,一般風雨之猛烈超過其它方位,通常稱為颱風的危險半圓。
颱風氣流方向在南、北半球正好相反。在北半球的颱風,低空氣流是圍繞颱風眼作逆時針方向旋轉,高空是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的颱風,低空氣流為順時針旋轉,高空為逆時針旋轉。但除旋轉方向外,其構造南、北半球同出一轍。
颱風形成後其尺度大小不一。超級大颱風其直徑可達上千公裡,微型小颱風直徑僅200餘公裡。在垂直方向上,雲牆頂部高達12公裡以上。
有的颱風構造很奇妙。在颱風前進方向邊緣的前沿,存在一條數百公裡長的弧狀颮線。颮線中存在強烈的不穩定對流運動,其風雨強烈和破壞的程度往往不亞於颱風本體。有的臺前颮線竟攜帶了數個小尺度的水龍捲。颱風登陸前,颮線和一排水龍捲先對登陸地區造成重災,隨之颱風在同一地區登陸肆虐,災上加災。有的颱風雖無颮線,但本身攜帶龍捲登陸,其災害也將顯著超過一般的颱風。襲擊我國的颱風,常發生在5—10月,以7、8兩月最為頻繁。
大氣中除熱帶氣旋外,以渦旋形態存在的災害性天氣系統很多,如龍捲風、沙塵暴、海龍捲、溫帶氣旋等。但其構造決然不同。前三者與熱帶氣旋相比,尺度要小得多。後者與熱帶氣旋大小相妨,但性質迥異。熱帶氣旋中心是暖的,溫帶氣旋是冷的;熱帶氣旋中心軸線是垂直的,溫帶氣旋軸線隨高度急劇向西北傾斜;熱帶氣旋大風區出現在低空中心附近的環狀區域中,溫帶氣旋大風區出現在高空氣旋外圍,呈帶狀分布;熱帶氣旋不能生成和長時間地維持在陸地上,而溫帶氣旋卻可以在陸地上生成、維持和發展。 (來源於1996年8月26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陳聯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