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大眾用戶如何獲取高分衛星數據 - 2016年全國「兩會」專題報導

2020-11-26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2015年8月,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頒布了《高分專項衛星遙感數據管理暫行辦法》,著力解決高分數據應用的重大問題,打通制約衛星數據應用的各個環節,推動我國遙感衛星應用商業環境的構建。

  一是放開受控範圍,在高分數據公開使用界限上,將公開的光學和微波數據空間解析度分別明確為大於等於0.5米和1米。二是改革數據分發方式,推動形成分工協作、良性競爭的數據分發體系,明確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各行業數據分發機構、各省(區、市)高分數據與應用機構、經授權的企事業單位等均有相應數據分發權,擴大了數據供給的渠道。三是推動形成以政府採購為標誌的商業運行環境等政策嚮導。

  後續,各類用戶還可通過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一站式獲得高分衛星數據及應用的信息檢索、信息報送、需求申請、資源共享、在線諮詢等服務。

相關焦點

  • 高分衛星運行與數據分發報告-2020年8月
    高分二號衛星  截至2020年8月底,高分二號衛星對全球有效覆蓋13266萬平方公裡,對全國有效覆蓋946萬平方公裡。  2020年8月,高分二號衛星對全球有效覆蓋927萬平方公裡,對全國有效覆蓋153萬平方公裡。
  • 融媒矩陣齊發力 雲中報導綻多屏——2020年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國兩會...
    2020年的全國兩會有些特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媒體記者主要通過網絡視頻、連線等形式進行採訪,這給主流媒體全國兩會報導帶來了新的挑戰。全國兩會報導成為檢驗主流媒體融合報導能力的一場大考。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2020年組成了由47名記者組成北京兩會報導組,其中真正上會的只有5人,相比2019年人數減少近百人。面對「代表委員出不來,記者攝像進不去」的情況,河南廣電以「5G 支撐,雲媒制播」為理念,全面創新報導方式,把採訪從「面對面」變成了「屏對屏」。河南廣電圍繞2020年全國兩會,推出「再出發 更出彩」宣傳總主題,旗下所屬媒體各展其長,打出組合拳,形成合力。
  • 人民網2018全國兩會專題:融合聚力奏強音
    原標題:融合聚力奏強音   今年的全國兩會是黨的十九大後的首次全國兩會,可謂意義非凡。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可以看到,人民網在此次全國兩會專題報導中,在鞏固傳統欄目的基礎上,積極策劃了融媒體系列品牌欄目,發揮全媒體傳播優勢,服務大局,為展示黨在新時代的最強音做足準備。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將進一步滿足用戶數據需求
    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該星的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將進一步滿足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的數據需求。
  • 「高分四號」衛星數據首公布 「霧霾下的北京」引關注
    高分四號 攝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3日對外公布了高分四號衛星獲取的首批影像圖。圖為1月25日拍攝的北京。 高分四號 攝   中新網北京2月3日電 (邱學雷 張素)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3日對外公布了高分四號衛星獲取的首批影像圖。
  •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2018全國兩會融合報導實踐
    3月14日,《河南新聞聯播》上出現了這麼一段30秒左右的消息:2018全國兩會特別直播節目「兩會進行時-河南時刻」將於明日下午13:30至14:30在人民網進行直播。這種不可多見的報導形式,正是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以下簡稱黨媒平臺)在全行業全媒體融合道路上不斷嘗試、不斷創新的亮點之一。
  • 高分衛星能看見什麼?
    2013年,阿斯婭在工作中第一次用上了高分衛星數據,更加優質的國產衛星圖像數據讓阿斯婭和同事們告別了「在天山中騎十天馬」的日子。「使用我們自己的數據,不但節約了時間,也節省了科研經費,真的感到特別自豪。」阿斯婭說。通過對高分衛星數據的應用,新疆在溼地保護、油田生態安全、水資源利用等方面成果顯著。
  • 高分衛星陸續發射 如何挖掘海量影像數據價值?
    從1972年,世界上第一顆遙感衛星Landsat-1發射成功到今天我國的高分衛星陸續發射投入使用,迅速發展的遙感技術不斷挑戰影像解析度的極限,高分影像意味著比以往更為海量的影像數據隨之而來。面對海量影像數據的存儲管理與分析發布,國產GIS平臺MapGIS的表現如何呢?
  • 高分衛星,本領越來越強(科技視點)
    從防災減災到高原湖泊水質改善,高分應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在很多人看來,高分衛星是名副其實的「高科技」。在天上運轉的衛星跟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高分工程不僅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它還是一項民生工程,比如說在生態保護、應急救災、農業、水利等方面的應用,都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 打開「天眼」看地球 「高分四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如今,「高分衛星」遙感數據已逐步取代同等解析度國外衛星遙感數據,在國土資源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替代了近80%同等解析度的國外衛星數據  2013年4月26日,「高分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搭載了兩臺2米解析度多光譜相機和4臺16米解析度多光譜相機;2014年8月19日,「高分二號」衛星成功發射,搭載了兩臺高解析度1米全色、4米多光譜相機。
  • 高分四號衛星特色應用詳解
    可快速關注我們高分四號衛星已經在軌運行4年多,為各領域提供接近60萬份圖像數據,為我國各行業建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 20年精耕生態環境領域,「中科宇圖」看好遙感衛星和數據智能融合...
    以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為代表的太空領域,是軍用和民用發展的重點領域,空天信息已廣泛應用於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和大眾民生的諸多領域,不僅具有軍民共用的特點,也擁有巨大的市場價值。 例如,我國高分衛星重大科技專項中所發射的「高分2號」衛星空間解析度達到0.8米,所發射的「高分3號」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空間解析度達到1米,這些標誌著我國遙感衛星進入亞米級高分時代,所發射的「高分6號」衛星在與「高分1號」衛星成功組網後,也將重訪周期從4天縮短至2天,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我國遙感衛星對地觀測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 高分七號衛星首批影像產品發布!我國高分衛星應用三大看點
    我國高分衛星應用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胡喆、嶽冉冉、張丹如同一把遊標卡尺精確測量大地,使我國衛星遙感數據獲取不再依賴進口衛星……10日,隨著高分七號衛星首批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正式發布,標誌著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由高分專項實施前最高2.1米提高到0.65米,靜止軌道遙感衛星解析度由千米級提高到50米,低軌遙感衛星設計壽命由3年大幅提高到8年,極大提高了我國天基對地觀測水平。
  • 中國首次發布高分四號拍攝影像 已獲廣泛應用
    高分四號拍攝的珠江三角洲影像。【環球航空報導】去年12月29日發射升空的高分四號衛星上天已超過一個月。這顆中國「視力最好」的衛星究竟看到了什麼呢?2月3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對外公布了高分四號衛星獲取的首批影像圖。據專家介紹,隨著高分系列衛星獲取的遙感數據越來越多,未來普通民眾可能也將在生活中使用這些高科技成果。
  • 高分七號衛星投入使用!
    自然資源部將充分履行牽頭主用戶職責,全力做好高分七號衛星數據應用。加強與衛星在軌運行管控部門和相關單位的聯合攻關和溝通合作,深入挖掘衛星應用潛能;二是力推國產衛星應用。自然資源部將堅持國產衛星數據規模化應用,使其成為自然資源調查監管工作的核心技術能力和主要業務信息源。
  • 高分七號衛星投入使用 高分七號衛星主要用於哪些方面
    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該星的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將進一步滿足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的數據需求。
  • 高分五號、高分六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高分七號衛星2019年年底發射
    中新社北京3月21日電 (郭超凱)記者從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高分五號和高分六號兩顆衛星21日正式投入使用。此外,中國將於2019年年底發射高分七號衛星,完成天基系統的全部建設任務。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上崗」
    作為中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該星的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將進一步滿足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的數據需求。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上崗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8月20日,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該星的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將進一步滿足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的數據需求。
  • 「中國天眼」高分衛星之一
    11月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高分七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取得圓滿成功。作為我國首顆亞米級民用光學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能在太空中拍攝出高精度3D立體大片,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地形地貌畫出一幅誤差在1米以內的立體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