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鑑定件光學探頭測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供圖
資料圖: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鑑定件光學探頭測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供圖
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鄭瑩瑩)在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中,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簡稱:上海技物所)負責研製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和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兩個有效載荷。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火星車配置了多種科學載荷,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
資料圖: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實驗室測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供圖
上海技物所副所長舒嶸研究員告知,這兩個載荷一個在火星車上,一個在環繞器上,都是圍繞礦物成分探測的,這兩臺設備相較嫦娥四號上的對應設備而言,既有繼承,又有拓展。
其中,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是火星車上的主要有效載荷之一,它結合主動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探測和被動短波紅外光譜探測技術,將對著陸區的火星表面元素、礦物和巖石開展高精度的科學探測,這對研究火星的形成、地質的長期演變過程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舒嶸介紹,這個載荷增加的難度是:火星車晚上過夜,僅有極少的電功率提供給艙外載荷保溫;載荷探頭裸露在艙外,在早晚大溫差中要經歷低溫存儲階段,然後白天還要工作。
上海技物所研究員徐衛明介紹,為了讓這臺載荷不會被「凍壞」,研製人員選擇了特殊材料,讓它能扛得住夜晚零下130攝氏度的低溫,「設計環境溫度為零下130攝氏度,多層材料包裹後,載荷的環境溫度大概是零下100攝氏度。」
白天30攝氏度,夜晚零下130攝氏度,徐衛明介紹,這臺載荷至少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幾個月。
而另一臺礦物探測的載荷是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它採用推帚式成像、多元實時動態融合的總體技術方案,突破紅外背景抑制等關鍵技術。這臺光譜分析儀通過獲取火星表面可見光譜段至中波紅外寬譜段(400納米至3400納米)的光譜成像數據,為火星表面物質成分調查分析的科學探測任務提供數據。
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何志平介紹,這臺載荷的挑戰是要如何看得更精、更準,「我們在技術上是有選擇的,所謂看『精』,是指探測譜段更精細,從可見光至中波紅外,不僅總譜段更寬,且有576個通道,更細緻;所謂更『準』,就是儀器具備更高靈敏度且定標更準確,確保這些返回的光譜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