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第二看臺
本報記者 張佳星
日前有媒體報導,修建五角大樓的石料中含有的礦化微生物有3.4億年歷史,比恐龍還古老。微生物的歷史竟然如此古老,而且這麼古老的微生物居然會出現在現代建築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1月30日,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吉濤博士。
微生物這麼「老」科學家咋知道
聽了新聞緣起的標題——《五角大樓建材中發現古老微生物:比恐龍還古老》,陳吉濤笑了:「這有什麼好稀奇的,恐龍的生存年代距今只有兩億多年,最古老的微生物卻有30多億年。」
他解釋說,這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先有原核生物才有爬行動物,論古老,怎麼也輪不上把恐龍做參照,只是可能恐龍比較吸引大眾眼球。」
那麼科學家是如何斷定微生物年齡的呢?
近些年,隨著一些鑑寶節目的熱播,鑑定古董的知識每個人都能說上一些,比如釉色通透的是官窯、色彩俗豔的是民窯、現代化學做舊的是仿品……專家的經驗和眼力更是令人嘆服。雖然這與古化石的斷代是完全不同的術業,但古化石的鑑別與此確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
經由多年的研究積累,古生物學者的專業眼光也是獨到的。陳吉濤說:「古生物學家有一種能力,看到化石標本就能基本判斷它的年代。如果無法一下子判定某個化石的年代,通過判定和它共生的其他化石或礦物成分的年代也可以推斷出來。」
總體上來講,古微生物的年齡比照,還有一張可依據的「總表」,「這張表叫做地質年代表,每個進行地質古生物研究的學者都很熟悉。」陳吉濤說,世界各國的學者通過放射性同位素、天文旋迴等不同的科學方法完成這樣的時間圖譜,以百萬年為基本單位,不斷豐富充實校驗,使之成為「工具表格」。
不過,陳吉濤指出,「比恐龍還古老」並不是這一科學研究的重點,對微生物化石的斷代以及對一些假說的證據支持才是比「老」更重要的事。
古老微生物怎麼溜進五角大樓
據報導,此次發現含有礦化微生物的鮞粒石灰巖,不僅用在了五角大樓,還有白金漢宮、聖保羅大教堂等世界聞名的建築中。這麼古老的微生物為什麼會出現在現代建築中呢?
陳吉濤對此仍表示並不稀奇,「我們國家很多建築都用這種鮞粒石灰巖,一些風景區的牌坊、有些地方的大廣場豎立的盤龍雕花柱子,都是鮞粒石灰巖。」「鮞」是小魚卵的意思,「如果你見過鮞粒石灰巖,會發覺它的顆粒真的像極了小魚卵。」陳吉濤表示,他見過最古老的鮞粒石灰巖是6億年前的。
「現代建築之所以會用到鮞粒石灰巖,是因為它通常很厚很結實,適合宏偉的建築。」陳吉濤解釋,鮞粒石灰巖是以某一質點為「核心」一層一層沉澱形成的,對於它的形成目前存在兩種假說:一種是無機論、一種是有機論。「無機論認為,圍繞著鮞粒中心質點的一層層沉澱,全部是化學沉澱,也就是無機物,如碳酸鈣等的沉澱;而有機論認為沉澱可能是微生物和化學沉澱交互形成的。」陳吉濤說,這次在五角大樓建材中發現的礦化微生物正是為有機論提供了很好的證明。「但根據這個發現,還不能確定鮞粒石灰巖的形成中,微生物的參與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陳吉濤表示,五角大樓建材中的這些微生物當時應該在水生環境中,它們圍繞著中心質點聚集,最終沉積礦化,有機質完全變成碳酸鈣等無機物,經過千萬年的積壓成為鮞粒石灰巖。「在現在的海底,仍然有這樣的鮞粒存在。」陳吉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