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外來生物的引入促進了經濟發展、豐富了人民生活。但也有一些外來生物一旦不慎被引進後,將會對當地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安全等構成危害——
近年來,與我省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相伴,各種外來生物的引進和利用也相應快速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外來生物是柄雙刃劍,我們在大量引進有益外來生物,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繁榮、豐富了人民生活的同時,一些外來有害生物也藉機悄然「竄入」,對我省經濟、生態和社會安全等構成了危害。
針對這一問題,經過反覆醞釀,前不久,經省政府同意,我省正式出臺了 《山西省農作物有害生物及農業外來生物入侵災害應急預案》。預案從組織體系與職責、預警和預防、應急響應、後期處置、應急保障等方面逐一作出明確要求,對我省有效防控外來生物入侵災害,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及人畜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而這一預案的出臺,也使得社會各界將目光聚焦到了近年來日趨嚴重的外來生物入侵現象,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問題上來。
外來生物入侵日益嚴重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講,任何非本地原有的生物被引入後都叫做外來生物。
其實,我們對外來生物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其蹤影隨處可見。如馬鈴薯、西紅柿、胡蘿蔔、玉米等物種,它們都是千百年前漂洋過海,走上國人餐桌的,是我國較早引進的外來生物。
然而,並非所有的外來生物都在造福於人類。這其中有一些有害物種由原來的生存地,經過自然或者人為的途徑傳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後,會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人類健康等造成損失或者災難。這種現象,被專家稱為「外來生物入侵」。
國內外已發生了的大量事實表明,許多外來有害物種一旦成功入侵後,就會迅速生長繁殖,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十分嚴重。一是對農林漁牧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目前我國至少有入侵植物380種、入侵動物40種。這400餘種入侵生物都是農林漁牧業的「殺手」,其中有些還是「超級殺手」。比如,大米草就會毀掉海岸灘涂。據統計,入侵的外來生物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70億元。二是持久性地破壞生態環境和影響本地物種生物多樣性。比如原產南美的水葫蘆,作為豬飼料被引進我國後,很快瘋長成災,遍布華東、華中、華南的河湖水塘,嚴重破壞了當地生物的多樣性,導致原有水生動植物大量減少和消亡。目前,我國每年都要花費上千萬元用於人工打撈水葫蘆。三是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原產南美的紅火蟻不僅危害作物,還蜇刺人畜,對其毒液有過敏反應者一旦被叮咬後,會出現發熱現象,嚴重的可導致休克。
引「禍」進門大多緣於無知
那麼,外來有害生物到底是如何侵入國門的呢?
在採訪有關專家時,記者了解到,其入侵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自身擴散傳播,即自然入侵。二是人們有意將一些新物種從國外引進來,以此作為國內的優質牧草飼料、觀賞植物、寵物、水產養殖新品種等。但讓他們始料不及的是,自己請進來的其實有一些系有害物種。比如,在全國遭封殺的加拿大入侵生物「一枝黃花」,是一種「黃花開處百花殺」的有害植物,而當初卻是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的。三是搭貿易、運輸、旅遊等活動的「便車」傳入,即無意識引進。曾經嚴重威脅我省蘋果產業健康發展的蘋果綿蚜,就是隨著苗木調運傳入我國沿海地區,而後又潛入我省的。
省農業廳有關專家告訴記者,通過逐一分析我國已有的各種外來入侵生物,可以發現,在這三條入侵途徑中,以後兩種途徑傳入居多。而外來生物入侵之所以屢屢得逞,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人們腦海中普遍缺乏對此的基本認識,好多人聽到「外來入侵生物」這個新名詞時感到不知所云,更談不上對其危害性和入侵途徑等方面知識的了解。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引進外來動植物時,往往不懂得還應當考慮它是否存在安全性問題,常常是在無意間就辦了一樁禍事。
專家提醒說,過去我國引進外來生物相對較少,外來生物入侵的危害性還並不很明顯。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國際貿易不斷增加、國際旅遊業快速升溫,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也與此同時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範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等趨勢。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經過8年到10年的時間才會發現一種生物入侵,但是這幾年,每年都會出現一兩個「新面孔」。
打響外來生物入侵阻擊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今後,國內外物種交流無疑會更加頻繁,外來生物入侵的可能性只會增大不會減少。鑑於此,國家正在加緊研究應對之策。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我省由於地處內陸且系農業小省,因此與其它省份特別是沿海省份和農業大省相比,外來入侵物種不算多,主要有蘋果綿蚜、稻水象甲、蔗扁蛾等幾十種,造成的危害相對也不很大。但決不可因此而掉以輕心。因為,近年來我省改革開放的步伐邁得很快,正在進入與國內外交流的頻繁期,如果防治措施不力,就會給外來生物的大規模入侵帶來許多可乘之機,從而對全省經濟、生態和社會安全構成嚴重危害。
專家指出,作為新形勢下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我們在有效防控外來生物入侵的法律、行政力量和科學研究等方方面面還都處於起步階段,難免存在不少疏漏,尚未形成防治合力。鑑於此,須抓緊「補課」。而《山西省農作物有害生物及農業外來生物入侵災害應急預案》的制訂出臺,就是我省主動補上的一堂很有必要的「大課」,由此,山西建立起了由外來生物入侵風險評估、監測、早期預警和快速反應等系統共同構成的一整套控制體系。
專家建議說,對於外來生物入侵問題,應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重點在前瞻性和預防性上下工夫,這樣有利於防患於未然,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取得工作的主動權。應當積極研究制訂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立法體系,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做到有法可依。對外來生物入侵的監管涉及諸多方面,僅靠某個或某幾個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起一個多部門協調合作的機制,形成強有力的工作合力。此外,我們還應採取有力措施,不斷提高公眾的防範意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積極研究制訂相應的獎懲措施以及有關政策手段,加快對外來生物入侵防治技術的研究、探索,進一步加大對外來生物入侵的防治投入力度等。
本報記者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