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周刊丨「嫦娥」跳起「深空芭蕾」半世紀後探月再起新熱潮

2020-11-30 國際在線

本周,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順利升空,引發全球關注。

《自然》雜誌撰文稱,如果嫦娥五號此次任務成功,將是時隔44年後,人類再次把月球巖石樣本帶回地球,也再次凸顯了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新興趣。

△模擬動畫視頻:嫦5探月取土 Chang』e-5 spacecraft

按照預定計劃,未來一周,「嫦娥五號」將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著陸,之後在這裡展開採樣工作。

《自然》雜誌刊文稱,這一地區存在的玄武巖形成於13億至20億年前,在月球表面屬於較年輕的玄武巖,獲得它們的樣本,有助於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事實上,在登陸月球之前,人們對月球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猜想。

1879年,天文學家喬治·達爾文提出,早期地球快速自轉和太陽潮汐作用形成共振,將地球甩出去一部分,形成月球。

還有人認為月球在太陽系其它地方形成,後來被地球重力捕獲。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先後成功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帶回約382千克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

蘇聯則先後進行過3次月球無人採樣,共採集到約335克樣本。

藉助這些月球樣品,科學家們勾勒出月球早期的歷史,發現月球和地球擁有共同的「起源」,證實月球是地球與小型星體快速相撞後形成。

在美國休斯頓詹森航天中心,這個實驗室裡封存著阿波羅登月任務收集月球樣本,包括巖石、巖心樣本、卵石和土壤。

△美國詹森航天中心工作人員 奧爾頓

美國詹森航天中心工作人員 奧爾頓:在這個寬敞的大房間裡,月球樣本都被放在那些帶操作手套的盒子裡。裡面是極純的氮氣環境,我們把樣本能接觸到的物質種類降到最低。

該實驗室配備了極為精密先進的暖通空調系統,可保證室內空氣比室外乾淨1000倍。

美國詹森航天中心工作人員 奧爾頓:每隔一段時間,當我們認為需要觀察更多巖石時,我們就會像切麵包一樣把它們切成片。每次這麼做時,都可能發現一個新的巖石類型。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記者:所以人們仍會從這些巖石上了解到新知識。

2019年,美國宇航局決定,利用21世紀的科技來對這些月球樣本進行分析。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探測器採集的月球樣本大多是形成於30—40億年前的巖石。這一次,嫦娥五號探索的月面,巖石非常年輕,僅有13億年的歷史。

與當初蘇聯的月球探索一樣,「嫦娥五號」也是利用無人探測器採樣,但採樣能力強大得多。蘇聯的3個無人探測器先後進行3次月球採樣,帶回月球樣本約330克,而「嫦娥五號」一次就計劃帶回2千克月球樣本。

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差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嫦娥五號」將採用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

50年前,蘇聯的探測器採樣完成後,是從月面直接返回地球,由於返回艙及燃料負重巨大,被迫壓縮採樣重量。

而「嫦娥五號」在完成採樣後,將採用「月球軌道無人對接」方案轉移月球樣本,由於上升器無需搭載返回艙,所需燃料大大減少,因此採樣重量也呈幾何級提高。

然而,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完全自動地實現月球樣本「採集—包裝—轉移—封裝」一系列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科學》雜誌對此評論稱,要想成功從月球取回樣本,需要「嫦娥五號」跳一場複雜的深空芭蕾舞。

嫦娥探月,引發全球關注。事實上,近幾年,人類對月球探索的興趣已被再次點燃。

歐洲航天局、印度、以色列、日本和俄羅斯等都計劃在未來5年內發射著陸器或月球車。

美國宇航局首席科學家 吉姆·格林:我們要去月球有很多重要原因,其中之一是為去火星做練習。我們想學習如何在另一個星球上生活和工作。

10月26日,美國宇航局發布了一個大消息:首次在月球的太陽照射面發現了水。

這表明水可能分布在整個月球表面,而不僅限於寒冷、處於陰影的區域。

這是一架被改裝過的波音客機,攜帶一臺口徑約2.5米的望遠鏡,可觀測天體磁場以及行星和恆星活動,被稱為「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正是由它完成了這一極具意義的觀測。

觀測數據顯示,水被「困在」分布在月球表面的土壤中,濃度為百萬分之100至412,也就是大約每千克的月球土壤中含有100至400毫克的水。這個濃度,是撒哈拉沙漠含水量的百分之一。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宇宙飛行中心博士 霍尼博爾:月球環境非常惡劣。所以,能在月球發現水非常令人驚喜。但對於生命存在則非常難。

據介紹,下一步SOFIA將繼續對月球進行相關探索,以進一步了解月球上的水是如何產生、存儲和轉移的。這些數據將為未來的月球探索計劃提供重要信息,幫助創建首個月球水資源圖,有助於未來人類太空探索任務。

△美國宇航局首席探索科學家 布裡克

美國宇航局首席探索科學家 布裡克:如果不需要攜帶水上月球,(登月)會變得容易許多。因為你就可以攜帶其它東西了。利用月球上現有的東西對於我們進行下一步探索,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美國宇航局局長布裡登斯廷發推特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水是否可以使用,但了解月球上的水,是「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關鍵。

「阿爾忒彌斯」計劃是美國制定的重返月球計劃,以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命名。

計劃在2024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2028年在月球上建立可持續落腳點,使其最終成為人類登陸火星的中轉站。

不過,「阿爾忒彌斯」計劃一直面臨預算不足的窘境。

今年9月,美國宇航局局長布裡登斯廷要求國會在2021年的財政預算中確保32億美元用於月球著陸器開發,但11月10日,參議院撥款委員會提議,只撥款10億美元,不足預算需求的1/3。

11月13日,烏克蘭國家航天局與美國宇航局籤署協議,成為繼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義大利、日本、盧森堡、阿聯和英國後,第9個加入《阿爾忒彌斯協議》的國家。

據美國宇航局介紹,該協議旨在將月球探測和資源開採等「標準化」,避免未來發生衝突。

然而,《阿爾忒彌斯協議》允許協議籤署國或公司在月球基地創建具有排他性的「安全區」,在國際上引發巨大爭議。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阿爾忒彌斯協議》聽起來像是一部驚悚片的名稱,實際上是美國希望制定自己的法律框架,建立月球殖民地,並奪取採礦權。

在人類登月半個世紀後,一場新的探月熱潮再次興起。

這一次,人類希望能更好地了解月球、利用月球,以月球為基站,向更遠的深空進發。

和平探索與利用外空,不僅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國共同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嫦娥」探月「深空」護航
    長城網記者 李代姣11月24日凌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全速託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按照計劃,嫦娥五號將成為中國首顆從月球採樣後起飛的探測器,還將帶著自動採集的約2千克月球土壤歸來,全程將實現月球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關鍵步驟。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探月「嫦娥工程」實現五星紅旗插上月球
    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無論從工程上還是從技術上,「嫦娥一號」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項目培養鍛鍊了一批人才,平均年齡不到30歲,形成了我國深空探測的基本隊伍,現在所有的深空探測項目隊伍都是從這支隊伍慢慢擴展、壯大成長起來的。 作為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衛星的研製過程攻克了很多近地衛星不曾遇到的難題,開闢了中國航天的新領域,為中國執行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北大地空學院助理研究員郭弟均向網易科技分享了他對探月工程的發展和探月工程系列成功發射意義的觀點。郭弟均認為,探月工程是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站,對未來月球基地建設、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其它地外天體的探測具有開創性和指引性的意義,是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從仰望星空、思索星空發展到走入星空、探測星空的基礎。
  • 這群「80後」「90後」年輕人,肩負起了中華民族圓夢深空的夢想…
    當國際上新一輪探月熱潮風起雲湧時,正在崛起的古老中國終於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把目光投向了更為浩瀚的深空,投向中國人千百年來賦予無數美麗傳說的月球。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2004年1月23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正式立項,命名為「嫦娥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期。這是中國自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工程之後,又一個裡程碑式的重大工程。
  • 阿波羅飛船半世紀前載人登月,嫦娥五號後來居上靠的是什麼?
    嫦娥五號近月制動 在經過112小時地月轉移軌道飛行與繞月飛行後,嫦娥五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登月,它所使用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登月控制技術 我國嫦娥探月工程從一開始就立足於形成全月面到達能力,攻克月球正面登陸任務後作為嫦娥三號備份產品的嫦娥四號執行的是複雜月背地形登陸任務。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的"三級跳"
    然而,由於衛星軌道控制「非常精準」,嫦娥一號只實施了一次中途修正。    進入環月軌道後,嫦娥一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源源不斷地傳回地球。2008年11月12日15時05分,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第二,深空探測活動與科技進步良性互動,顯著推動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快速成長,大大提高人類科技發展水平,對整個人類社會影響深遠。第三,深空探測對激發探索精神、凝聚國家和民族意志、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義。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2004年,嫦娥一號工程立項實施,拉開中國深空探測的序幕。迄今為止,我國已執行5次月球探測任務,進行了6次發射。
  • 嫦娥二號探月解析度比嫦娥一號提高數倍
    2 頻段升級 為二期工程先期驗證新頻段  與嫦娥一號使用的S頻段相比,嫦娥二號首次使用X頻段,而X頻段測控體制將用於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二號先期驗證。  2007年12月17日,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工程目標成功後,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確定:2009年或2010年發射一顆月球探測衛星,技術有所進步,有限經費。  根據該原則,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組織論證,並根據順序命名原則,將備份星命名為嫦娥二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探月之路
    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在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的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而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嫦娥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仙女,據說是神箭手后羿的妻子,獨自吃了丈夫收藏的不死藥,結果飛升到了月亮上。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嫦娥二號超額完成任務
    嫦娥二號完成探月任務後,成功飛抵日地拉格朗日L2點,堪稱中國航天史上又一大創舉。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嫦娥二號通過在月球背面實施降軌,奠定嫦娥三號「落月」的技術基礎;通過飛往150萬公裡外的太空,進一步驗證太空飛行器軌道設計、深空測控能力,成為中國未來深空探測的「先遣部隊」。笑容滿面的吳偉仁在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會議室接受記者的專訪。
  • 嫦娥五號探夢星空
    「胖五」送「嫦五」,奔月去探月。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娥五號正在執行的是我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第二,深空探測活動與科技進步良性互動,顯著推動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快速成長,大大提高人類科技發展水平,對整個人類社會影響深遠。第三,深空探測對激發探索精神、凝聚國家和民族意志、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義。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2004年,嫦娥一號工程立項實施,拉開中國深空探測的序幕。迄今為止,我國已執行5次月球探測任務,進行了6次發射。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到月亮上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浪漫想像開始成為現實。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 繼美蘇之後,我國首次啟動探月取樣工程,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也是時隔44年,繼美國、蘇聯完成月球採樣後,首次有國家嘗試從月球採樣返回。如果採樣成功,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的國家。嫦娥五號奔月為何在凌晨?有先進深空測控網,為還需測量船配合?嫦娥五號發射時間經過周末計算,在綜合考慮地球、月球的位置關係等因素基礎上,經過軌道設計選擇出的最佳發射時間,是最佳發射時間窗口。
  •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嫦娥三號80%是新技術新產品
    中國青年網12月16日電 國新辦今日就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請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探月工程二期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嫦娥二號」總設計師:中國深空探測任重道遠
    記者: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二號」,您的身份也從副總設計師變成了總設計師, 「嫦娥二號」和「嫦娥一號」有什麼不同?  黃江川:「嫦娥一號」是中國航天深空探測的起點,我國的探月工程分三期,簡單說是「繞、落、回」。「嫦娥一號」是探月一期工程,已經獲得了圓滿成功。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成就,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珍藏版)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科技|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繞」月探測是中國探月的第一步。2007年10月24日,我國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這一項目用修2千米地鐵的經費,打造了38萬千米的天路。 「嫦娥一號」比原計劃多飛行了117天,共傳回1.37TB有效科學探測數據。它獲取了世界第一幅全月圖,以及月表化學元素分布和礦物含量、月壤分布、近月空間環境等數據,填補了我國在探月領域的空白。
  • 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解讀
    它獲取了世界第一幅全月圖,以及月表化學元素分布和礦物含量、月壤分布、近月空間環境等數據,填補了我國在探月領域的空白。在超額完成各項任務後,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受控撞擊了月球豐富海區域。我國探月工程的第二步是「落」月探測,實施了「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共兩次飛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