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印象中,植物與動物是「靜」與「動」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大類。不少人認為,植物既沒有神經和感覺,又不會跳躍或奔跑,相對於自如運動的動物來說,植物似乎是安詳、靜止的。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所有的植物一生都在生長,也就是說,它們一直都在運動,只不過,它們的生命運動十分緩慢,相對於動物來說,就好像是「靜物」了。
其實,在植物世界中,除了大多數相對靜態的植物外,還有不少植物帶有較為明顯的「運動」特徵,由於這些植物對外界因素的感受力比較敏銳,因而產生了向光性、向重性、向觸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向性運動,以及感熱性、感夜性、感震性等感性運動。
下面就讓我們來見識一些較為典型的「會運動」的植物吧。
有一則成語叫「風吹草動」,意思是說,只要有風的吹拂,植物就會搖動。實際上,在風力作用下,有些植物不僅枝葉搖動,而且還會離開那片生它養它的土地,整個植株都跟著風兒去旅行。
在南美洲的沙漠上,有一種叫卷柏的奇特的多年生直立草本蕨類植物,說它奇特,是因為它會走。每當乾旱季節來臨,卷柏就會從土地裡將根收起來,讓整個身體蜷縮成一個圓球狀,由於體輕,只要稍有一點兒風,它就會隨風在地面上滾動。
如果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乾枯的卷柏球就會展開,恢復成原狀,在土壤中紮下根來。憑藉這番獨特的生存本領,卷柏不僅擁有了「九死還魂草」的美名,還被譽為「旅行植物」。
卷柏的這種遊走常使它丟了性命——遊走的卷柏有的被風吹起掛在樹上,漸漸枯死,有的卷柏行走在路上會被車軋扁,甚至淘氣的孩子把幾株卷柏合在一起當球踢……這些卷柏終究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那麼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嗎?
為此,一位植物學家對卷柏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用擋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遊走的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處。不久,卷柏便紮根生存下來。幾天後,當這處空地水分減少的時候,卷柏便抽出根須,捲起身子準備換地方。可實驗者並不理會準備遊走的卷柏,並隔絕一切可能將它移走的條件。
不久,實驗者看到了一個可笑的現象,卷柏又重新紮根生存在那裡,而且在幾次把根拔出,幾次又動不了的情況下,便再也不動了。實驗還發現,此時卷柏的根已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長勢比任何一段時間都好,可能是它發現了紮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豬毛菜也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跑路植物」。豬毛菜成群叢生在田野路旁、沙丘荒地或鹼化沙質地區,分布廣泛,不僅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兩南等地區可見其蹤影,而且在朝鮮、蒙古、巴基斯坦等國及中亞細亞、俄羅斯東部等地均有分布。
每年八九月份的時候,豬毛菜果實成熟了,植株便開始逐漸乾枯,變得非常脆弱易斷,風很容易將其從莖基部吹斷,這樣一來,乾枯的豬毛菜就會帶著成熟的種子隨風滾動,四處「跑路」,尋找「新家」。
除了豬毛菜和卷柏,類似的跟著風兒去跑路的植物還有很多,比如,分布在亞歐各地的防風和刺藜、美國的甦醒樹、秘魯的步行仙人掌等,它們多生長在戈壁、沙漠、荒野之中,當起風的時候,經常可以看見它們在隨風滾動,因此,這些植物被十分形象地稱為「風滾草」。
為了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它們通過長期的進化逐漸形成了這種依靠運動來適應環境的本領。
這些「風滾草」的果實底部藏著許多又小又輕的種子,果實的開門處則密布茸毛,使種子不能一下子撒落,必須在滾動過程中,果實經與地面不斷發生碰撞,種子才不時掉出幾粒來,這種隨風運動的習性,也正是「風滾草」繁衍後代的需要。還有一些植物,同樣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具備了跟著風兒去跑路的本領。
與風滾草不同的是,它們並不是整個植株都去「旅行」,隨風運動的僅僅是它們的種子,這些種子往往帶有輕盈的絨毛,或者薄薄的翼翅,因而具備了隨風飛翔的能力,可以帶著又細又輕的種子四處飄蕩。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蒲公英就是這類植物的典範,這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之所以能夠相當廣泛地分布在整個北半球的各地,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於它那善於隨風四處飄飛的種子。
蒲公英的種子非常細小,上面綴著絲絲飄逸的絨毛,仿佛一朵朵小小降落傘,這些小傘在一起聚成一個白色的果絮。每年秋季,這絨球般的果絮成熟了,一陣疾風吹來,就會吹開那白色的小傘,將帶翼種子吹拂得漫天飛揚,四處飄散。像蒲公英這樣有著能夠隨風運動的獨特種子的植物還有很多,比如楊柳、木棉、黑板樹、昭和草、馬利筋、黃鵪菜等。
親愛的朋友,你還知道哪些植物會旅行?歡迎留言,我們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