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蘇鐵(Cycas hainanensis C. J. Chen)蘇鐵科植物。羽狀葉長約1米,葉柄長約20釐米;羽狀裂片近對生,條形,革質,斜上伸展,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大孢子葉幼時被褐色絨毛,後漸脫落幾無毛,頂生裂片矩圓形,扁平,上部變堅硬,邊緣在中下部全緣;大孢子葉的下部柄狀,橫切面四方狀圓形,在其中部兩側著生2枚胚珠;胚珠卵圓形,無毛。種子幼時壓千後呈紅褐色,寬倒卵圓形,稍扁,表面有不規則的皺紋。
產於中國海南島萬寧及海口等地,作園林觀賞植物。海南蘇鐵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為特有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瀕危(EN)物種。
形態特徵
海南蘇鐵羽狀葉長約1米,葉柄長約20釐米、橫切面四方狀圓形,兩側密生刺,刺間距離約1釐米,刺長3-4毫米;羽狀裂片近對生,條形,革質,斜上伸展,中部的羽狀裂片與葉軸約成60度的角度,通常直或微彎,長約15釐米,寬約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縮不對稱,下側下延生長,邊緣微向下反卷,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光滑,上面的中脈顯著隆起,下面的中脈微隆起。
大孢子葉幼時被褐色絨毛,後漸脫落幾無毛,上部的頂片斜方狀卵形,長約7釐米,寬約5釐米,邊緣羽狀分裂,每邊有裂片5-7條,裂片條狀鑽形,長2-3釐米,粗約2.5毫米,先端有刺狀尖頭,頂生裂片矩圓形,扁平,上部變堅硬,長3.5-4釐米,寬1.5-2釐米,邊緣在中下部全緣,在上部具數枚鋸齒或再分裂,先端有一長刺,長1-1.4釐米,邊緣有少數不明顯的疏鋸齒;大孢子葉的下部柄狀,長約7釐米,橫切面四方狀圓形,在其中部兩側著生2枚胚珠;胚珠卵圓形,無毛。種子幼時壓千後呈紅褐色,寬倒卵圓形,稍扁,表面有不規則的皺紋。
生長環境
蘇鐵性喜陽光、乾燥和通風良好環境,不耐寒,好肥,喜沙質土壤,生長緩慢,壽命約200年。在中國南方熱帶及亞熱帶南部樹齡10年以上的樹木幾乎每年開花結實,而長江流域及北方各地栽培的蘇鐵常終生不開花,或偶爾開花結實。
主要價值
科研
蘇鐵類植物起源於3億多年前的晚石炭紀,是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是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全球蘇鐵類植物僅存3科11屬不足300種、亞種或變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產蘇鐵僅1科1屬(蘇鐵屬Cycas L.),約20餘種。雖然這群在恐龍時代達到鼎盛後又逐步衰敗的植物群現存的後裔已不多了,但卻在全球物種多樣性保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97年IUCN世界保育監測中心編制的《世界受威脅植物紅皮書》收錄了約佔世界82%的蘇鐵類植物;在中國,所有國產蘇鐵植物均被列入國家林業局在1999年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2001年國家林業局提出了建設「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其中蘇鐵類植物被確定為兩大重點保護的植物類群之一。對蘇鐵類植物的研究對探討地球上植物的演化、以及古地質和古氣候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觀賞
蘇鐵類植物四季常青,樹形美觀,葉酷似羽毛,常作切花用,種子大而豔麗。因其生命長久,即使數百年樹齡,仍青春常駐,開花結實,被視為長壽、吉祥的象徵。蘇鐵的樹幹蒼勁,葉叢終身濃鬱翠綠堅挺,又象徵著公正與鐵面無私,蘇鐵類植物因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保護現狀
海南蘇鐵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並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列為瀕危植物。生長環境的退化和大量非法盜挖等原因嚴重威脅著海南蘇鐵的生存和分布。現存的海南蘇鐵主要都是人工培養的。
來源:百度百科 360百科 搜狗百科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