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挪威科學與文學院3月18日宣布,將阿貝爾獎授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Hillel Furstenberg和美國耶魯大學教授Gregory Margulis,以表彰他們「率先將概率論和動力系統的方法用於群論、數論和組合數學」,彌合了不同數學領域間的差距,解決了那些似乎難以解答的問題。兩位獲獎者將分享750萬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471萬元)的獎金。
據《自然》報導,Furstenberg表示,當得知自己獲得了阿貝爾獎時,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我知道阿貝爾獎的盛譽,也了解之前的獲獎者。」他表示很難將自己和那些前獲獎者聯繫起來。他補充道,並沒有預見自己的想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是像任何一位數學家一樣,跟著『嗅覺』尋找那些看起來有趣的東西」。
Margulis也表示,獲得阿貝爾獎、得到數學界認可,他感到非常榮幸。
貫穿這兩位數學家研究的一條共同線索是,他們都使用了遍歷理論。
遍歷理論是從撞球或是行星系統這樣的物理學問題中引出的,它研究的是會隨時間演化,並最終遍歷幾乎所有可能狀態的系統。這些系統通常具有混沌性,即系統未來的狀態只能用概率來估計。
但當這一理論應用到其他數學問題的研究時,這種隨機性可能就會成為一種優勢。「比如,你想了解一個大空間,一種方法是隨機對其進行探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家陶哲軒解釋道。
希伯來大學數學家Alex Lubotzky是Furstenberg的學生之一,他解釋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篇開創性論文中,Furstenberg利用遍歷理論的思想證明,即使是最隨機的集合,只要其中有無限多個整數,就必然藏著某種結構性。「即使是混沌,如果你仔細觀察也會在其中發現秩序。」他說,就像天上的星星,它們看起來完全是隨機排布的,但古希臘人卻從中看到了星座。
Furstenberg提出的概念,甚至影響了那些看起來與遍歷理論相去甚遠的領域,包括幾何和代數。
Furstenberg1935年生於德國柏林,4歲時和家人躲過了納粹的迫害,定居在紐約市,隨後移居以色列。1965年他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任教,直到2003年退休;Margulis1946年生於蘇聯莫斯科,後移民美國,目前仍在耶魯大學任教。
Margulis在32歲時就因對稱性理論摘得了菲爾茲獎,該理論包含了幾何中的連續變換,例如剛體的平面運動或是球體的旋轉。
「今年的得獎者與之前多位得獎者都有聯繫。」阿貝爾獎評獎委員會主席、挪威卑爾根大學數學家Hans Munthe-Kaas說,「這些人的跨界貢獻令人刮目相看。」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挪威科學與文學院決定推遲原計劃6月在奧斯陸舉行的頒獎儀式。2021年的頒獎典禮將同時為2020年和2021年的兩屆獲獎者頒獎。(徐銳)
《中國科學報》 (2020-03-20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