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天才有時候也是瘋子,這句話不一定對,但也不一定錯。一位偉人也曾經說過,"路線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試想一下,一個高智商的人,如果把聰明才智用在正道上還則罷了,如果用在犯罪上,那會給社會帶來大麻煩。而美國歷史就曾有這麼一位高智商的犯罪分子,智商高到聯邦調查局都一度拿他沒辦法。
炸彈狂魔
1978年5月25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收發室收到了一個快遞包裹,寄件人是某大學的巴克利教授,但收件人在芝加哥大學卻查無此人。收發室的人認為這是一個寄錯了的快遞,理所當然的退了回去。
但巴克利教授收到這個快遞後,卻感到疑惑,因為他並沒有寄過這樣一個不存在的快遞。謹慎起見,他沒有貿然拆開,而是報告了學校安保部門。學校安保部門也沒當回事,只派了一名保安過來查看情況。
但不幸的是,這名保安是個冒失鬼,他貿然拆開了快遞,想從裡面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轟"…包裹爆炸了,所幸的是這枚"快遞炸彈"威力並不大,不僅"發件人"巴克利教授安然無恙,拆快遞的保安也僅僅受了點輕傷。
當地警局在接到報案後,發現這枚炸彈製作很粗糙,結構也很簡單,裝藥量也很小,於是便武斷的認為這一定是"掛科"的學生搞的惡作劇。查來查去並沒查出什麼線索,警局索性將這個這個案子扔到了一邊。
1979年5月9日,美國西北大學的一名名叫約翰.哈裡斯的研究生收到了一個快遞。在拆快遞的時候,快遞包裹突然爆炸,不過萬幸的是,約翰只受了點輕傷。報案之後,當地警局同樣沒能引起重視。
同年11月15日,一架從芝加哥飛往華盛頓的飛機的行李艙突然冒起了濃煙,機組人員被迫緊急備降,後來在行李艙內發生了一枚偽裝成快遞的炸彈。
相關部門在對這枚炸彈進行拆解後發現,這枚炸彈威力巨大,如果爆炸,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好在炸彈的引爆裝置由於飛機的顛簸而損壞。由於這次的快遞炸彈性質相當惡劣,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美國民航安全,因此聯邦調查局開始介入調查。
聯邦調查局對此案相當重視,成立了專門的專案組展開全面調查。然而就在調查過程中,炸彈再次爆響。1980年6月10日,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總裁伍德被嚴重炸傷,同樣是"快遞炸彈"所為。
這起案件同樣引起了聯邦調查局的注意,專案組認為這起案件的兇手和前幾起"快遞炸彈"案的兇手應該是同一個人,擅長製造炸彈,而且相當狡猾。
水落石出
兇手可能感覺到風聲非常緊, 曾一度銷聲匿跡,聯邦調查局甚至認為兇手不會再作案了。但是五年後的1985年12月,炸彈在加利福尼亞州再度爆響:一名電腦店老闆在一個商場的停車場被炸,當場身亡。
這次的爆炸事件使聯邦調查局意識到,炸彈的威力越來越大了,必須儘快採取行動,揪出幕後黑手,否則會有越來越來越多的人受害。
揪出兇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首先,兇手製造炸彈的材料都是一些看似稀鬆平常的東西—有樹枝、易拉罐、釘子,甚至還有樹葉,這樣的東西在美國遍地都是。
其次,受害人的身份各不相同,遍布社會各個階層,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交集,自然也不會有共同認識的人。有價值線索的缺乏使得案件調查一度陷入了僵局。
兇手似乎知道聯邦調查局拿他沒有辦法,於是更加肆無忌憚的作案:1987年,猶他州鹽湖城的一個電腦店老闆在停車場被一個偽裝成小木箱的炸彈炸成重傷。
當地警局在展開調查時,意外的發現了一個目擊者。據目擊者稱,當時她剛好經過這個停車場,發現一個鬼鬼祟祟的男人正在往停車場的地上放什麼東西,看到有人過來,這名男子很快就逃跑了。
當時她以為這個男子是小偷,但是隨後不久發生的爆炸案使她意識到這個男子很可能就是兇手。目擊者還描述了這名男子的體貌特徵:留著鬍子,戴著墨鏡,穿著戴帽子的衛衣。
警局根據描述畫出了模擬畫像,但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這幅打扮的人在美國實在是太多了,總不可能對他們一一進行調查。於是,案件的偵破工作再度陷入了僵局。
鹽湖城爆炸案後,兇手再度銷聲匿跡,再次作案是六年以後了:1993年6月,美國在三天內發生了兩起爆炸案,受害者分別是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遺傳學家和康乃狄克州大學的一名計算機教授,兩人均在爆炸事件中身受重傷,生命垂危,經過搶救才撿回了一條命。
從1978到1993,距離兇手第一次作案已經過去了十五年,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裡,兇手的炸彈幾乎炸遍了整個美國,但是聯邦調查局卻始終束手無策。
大名鼎鼎的聯邦調查局竟然十幾年都破不了案,這使得兇手越發的猖狂。他在1994年和1995年先後兩次作案,造成了一死一傷的嚴重後果。
這名兇手甚至主動發聲,寫信給紐約時報報社和華盛頓郵報報社,要求這兩家報社刊登他寫的論文-《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論文長達三萬五千字。
兇手在信中說,必須一字不改的將這篇論文刊登上去,否則就再次製造爆炸事件,讓更多的人嘗嘗炸彈的滋味。聯邦調查局無奈之下只得協調這兩家報紙刊登了這篇論文。
"多行不義必自斃",兇手儘管異常狡猾,但還是了馬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馬腳"正是來源於他寫給報社的信。原來,報紙不僅刊登了兇手的論文,還刊登了他的寫給報社的信。
與此同時,聯邦調查局開始高額懸賞,希望美國民眾能根據兇手的論文和信提供有用的線索。高額懸賞使得線索向洪水一樣湧來,事後據統計,提供線索的舉報電話數量高達兩萬多個。
顯而易見的是,打電話的人顯然是為了高額的賞金而來,因此他們提供的線索均沒有什麼價值。但是一個名叫大衛.卡辛斯基的人打來的電話卻為最終破案提供了線索。
大衛稱,兇手寫信的行文風格很像自己的弟弟泰德.卡辛斯基,而且報紙刊登的兇手的那篇論文當中的觀點也與弟弟泰德.卡辛斯基一直所宣揚的觀點相當吻合。
大衛還提供了一些證據-弟弟曾經寫給他的信。聯邦調查局經過分析判斷,發現泰德.卡辛斯基有很重大的作案嫌疑,於是便根據大衛提供的線索,將隱藏在深山老林的泰德.卡辛斯基抓捕歸案。經過一番審訊,泰德.卡辛斯基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看到這裡,大家心裡一定有一個疑問:泰德.卡辛斯基為什麼要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堅持製造爆炸案呢?這樣做究竟對他有什麼好處?
天才少年
其實這名頻頻製造爆炸案的"炸彈狂魔",其實也是一名大學教授。此人生於1942年的芝加哥,是波蘭裔美國人。
泰德卡辛斯基從小就展現出極高的智商和數學天賦,小學五年級時,在學校的一次智商測驗中,他居然被測出擁有指數167的智商!
智商指數167是個什麼概念?這麼說吧,愛因斯坦和霍金的智商也不過只有160。如此之高的智商,怪不得能為非作歹17年而不被抓住,這簡直是犯罪天才,只可惜沒能用在正道上。
言歸正傳,由於智商高,泰德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6歲那年,他考進了美國名校—哈佛大學,進入了數學系學習。
20歲那年,以全優的成績畢業,謝絕了哈佛的留校挽留,進入密西根大學讀博,僅僅用了幾個月就取得了學位。他的畢業論文全美國只有十幾個教授才能看懂。再後來,泰德去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當了一名助理教授,時年25歲。
但是泰德並沒有在這裡待多長時間,三年後選擇了辭職,搬進了深山老林,過起了自給自足的農民生活。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他走向這樣一條不歸路呢?
原來,泰德在那篇論文中認為,「工業化時代的人類,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機器控制,就是被機器背後的少數精英控制",同時他還認為這將是人類的災難。
泰德也在審訊中供稱,他之所以把謀殺的矛頭指向大學教授們,正是因為這些教授推動了技術的發展。
儘管泰德犯下的罪行是死罪,但是他拒絕了律師的辯護,最終美國法庭在綜合量刑後,判處他無期徒刑,不得減刑也不得假釋。對於這樣一個危險的天才,也許只有監獄才是他應該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