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光化學變頻,使兩個低能紅色光子在電池中結合,形成一個高能黃色光子,這就可以被捕捉,然後轉化為電子。
低成本
太陽能電池適合用作屋頂電池板,可以達到破紀錄的40%的效率,這是因為一項早期的突破,是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研究人員和他的德國合作夥伴做出的。

左起:蒂姆•施密特教授和他的研究夥伴克勞斯•利普斯(Klaus Lips)博士在亥姆霍茲材料和能源中心,他們在太陽能電池技術上取得了一項突破。
來源:雪梨大學
藉助澳大利亞太陽能研究所(Australian Solar Institute)的支持,雪梨大學化學學院的提姆•施密特(Tim Schmidt)教授攜手亥姆霍茲材料與能源中心(Helmholtz Centre for Materials and Energy),開發出一種「太陽能電池渦輪增壓器」(turbo for solar cells),稱為光化學變頻(photochemical upconversion),可以把通常丟失在太陽能電池中的能量轉變成電力。
這一發現已發表在《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雜誌上。
蒂姆•施密特教授說,使用變頻技術這一工藝,可利用的這部分太陽光譜,目前未被太陽能電池使用,這就不需要耗巨資重新開發太陽能電池。
施密特教授說:「我們可以提高效率,只需要使兩個低能紅色光子在電池中結合,形成一個高能黃色光子,這就可以捕捉光線,然後轉化為電能。」
「我們現在有了一個性能基準,可用於這種上變頻太陽能電池。我們需要提高几倍,但是,路徑現在是明確的。」
澳大利亞太陽能研究所(Australian Solar Institute)執行主任馬克•拓代爾(Mark Twidell)說,這是成功合作的一個極好的範例,就是領先的澳大利亞和德國太陽能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
「總之,澳大利亞和德國可以加速太陽能技術的商業化步伐,降低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拓代爾先生說。
「這就是為什麼澳大利亞太陽能研究所(Australian Solar Institute)支持兩國之間的合作,他們有澳大利亞-德國聯合太陽能研究和發展計劃(Australia-Germany Collaborative Sola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更多信息:他們的論文《改善捕光的非晶矽太陽能電池採用光化學變頻》(Improving the light-harvesting of amorphous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photochemical upconversion)發表在澳大利亞最近一期的《能源與環境科學》雜誌上。
論文摘要說:「單閾值太陽能電池具有根本上的局限性,因為它們只能利用超過一定能量的光子。利用低於閾值的光子,重新輻射這種能量,形成較短的波長,這樣就可以提高這些設備的效率。我們報告的是,可以提高捕光效率的氫化非晶矽(a-Si:H:h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薄膜太陽能電池,這是因為可以採用背部變頻器,依靠的是有機分子的致敏三線態-三線態-湮滅(triplet–triplet-annihilation)。低能量光在600-750納米的範圍,可轉換為550-600納米的光,這要採用非相干光化學工藝。峰值效率的提高是(1.0±0.2)%,在720納米測量的輻照相當於(48±3)的太陽光(AM1.5)。我們討論這些途徑,研究適應光化學變頻,用於不同的單閾值器件。」
本文為麻省理工《科技創業》原創文章,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