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4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隨著在日華人在日本的生活越來越安定,融入日本的主流社會,樹立中國人的良好形象成了每一個人都面對的課題,而參加社區活動,善儘自己對社區的義務和貢獻,是日本社會特有的良好傳統,也是日本社區的生活實態。那麼要融入日本社會,融入社區的生活必不可少。琦玉縣誌木市新城就有這樣一位融入社區奉獻社區的知名的老外町內會會長,他就是中國人居民李振溪。他不僅積極參與社區生活,做過很多社區職務,並做了一年志木新城町內會聯合會的會長,為1萬多人社區的大事小情行走奔忙,貢獻良多,深受社區居民尊敬。為此記者特別採訪了李振溪,聽李先生講述在日本做社區工作的苦辣酸甜。
熱心投入社區工作
李振溪1993年來日留學,最早參與的社會活動是他當時所居住地琦玉縣新座市的一個市民組織「與亞洲留學生就學生交流會」。此前新座市有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因語言不通,沒有工作沒有收入而餓死在家中。事情發生後,當地市民很是震驚,反省自己對留學生們關心不夠,於是一些有志市民自發組織了這個交流會,目的就是關心來自亞洲的留學生和就學生們,與留學生加強交流,幫留學生們找房找工作等,為留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李振溪和妻子最早參加這個交流會是作為留學生,得到過交流會成員的關心和幫助,以後他工作了,仍一直參加這個交流會,同市民們一起關心和幫助留學生。他的妻子還為日本市民義務開辦中文教室,回報這些樂於助人的善良市民。這個組織給李振溪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成為他日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動力和起點。
而參與日本的社區活動,是在他的孩子上幼兒園時開始的。在日本隨著孩子的出生成長,從保育園、幼兒園、小學直到大學,都有一個叫PTA的組織,意為「家長教師聯合會」,這是一個具有悠久傳統的組織,目的是家長配合學校舉辦一些文體修養等各類活動。孩子所在的每個班級每年輪流選出幾名委員,再由這些委員組成全校的PTA委員會,從中再選定會長副會長及下屬各部的委員長等。作為PTA委員,不得不犧牲許多個人的時間參加活動,為學校的各種活動做各種準備和後勤工作。
2005年,李振溪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李振溪在給孩子開家長會時,會上要選出PTA委員,看到大家都不作聲,李振溪就「自告奮勇」地當了班級的PTA委員,由於參加家長會的大都是孩子媽媽,孩子爸爸極少,結果在孩兒媽媽們的包圍之下,李振溪又被推舉為PTA的會長。一個外國人的爸爸擔當統率40幾位孩兒媽媽的領頭人,這個消息在他們學區一時被傳為珍聞奇談。但是作為教育學專業的李振溪將這看作是一個實際了解日本教育體系的難得良機,抱著深入了解,認真學習的心態,李振溪認認真真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和日本的普通母親們在一起邊學邊做,PTA會長看起來沒有大塊的工作,但做起來工作是很多很瑣碎,如大到學校開運動會、音樂會等活動時安排治安細節,組織治安巡邏;小到研究怎樣說服不交會費的家長儘快交費,研究運動會時給孩子們的小禮品等;平時每月一次例會,向校長、老師和會裡的委員通報情況,有活動時一周要開2-3次會,做每件事、每個細節都要落實具體的時間和擔當人員,每次活動結束後,都要寫總結報告,反省沒做好的地方,給下一任PTA會的工作作參考,這些工作加起來工作量還是很大的。
就這樣李振溪做會長一年,任勞任怨不管什麼活動都身先士卒,認真去落實、去做,這一年PTA會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在學校和PTA會組織的音樂會上,李振溪還特意邀請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的琵琶演奏家孟仲芳前去演奏,激揚靈脆的弦聲為日本的小學生和家屬們帶來了新奇的享受。大家對這位中國爸爸會長的工作給與肯定和讚揚。李振溪也通過一年的PTA工作,了解到日本學校教育和地域社會的協作體系,更深地理解了普通日本女性細緻入微的心理和一絲不苟的態度。
作萬人社區的「町內會聯合會」會長
剛剛卸任PTA工作不久,2006年為了改善居住面積,李振溪一家搬進了新小區。這是一個有近30年歷史的生活小區,區內有三千多戶人家,人口超過一萬。相當於全志木市人口的七分之一。區內再分成八個小區,每區都有居民組織的「町內會」(居民委員會),居委會委員每年改選,居民有義務輪流擔任委員,為所在街區做貢獻。
2007年4月,李振溪家所在小區的「町內會」改選,徵求他的意見問他可不可以作委員,作為本區新住戶,本著在這裡居住,就要儘自己身為居民的義務和責任的想法,李振溪爽快地答應了下來,讓他沒想到的是,雖然答應了作委員,但在新舊委員交替改選之際,大家看到這位年富力強的中國人居民肯為大家工作,就一致推選他作了「町內會會長」。這職位相當於與中國的街道「居委會主任」。
小區內有480戶人家,1500多人口,「町內會」由20幾位委員組成,常務委員有十幾位,最主要的有一位會長、兩位副會長、一位防災委員、一位治安防範委員、一位民俗祭活動委員,負責組織區內居民的防災活動、治安防範、民俗祭活動等。當了小區町內會會長後還要負責所在小區與別的住宅小區的協調等。而志木新城有8個丁目,按規定每個丁目的町內會的會長和兩名副會長共計24人再組成整個新城小區的「町內會聯合會」,再分攤整個小區的各項整體活動。聯合會長的職責勢必要比各小區會長更為繁重得多,大家都是敬而遠之,選舉的時候只好抽籤決定。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上上籤」竟然被李振溪抽到了!就這樣李振溪當上了志木新城「町內會聯合會」的會長,成了日本萬人社區的老外會長。
還好李振溪的職業是在大學裡作非常勤講師,除工作之外有些自由時間,於是在這一年李振溪的自由時間幾乎都撲在了「町內會」上。作為代表上萬戶居民整體利益的會長,首先是處理市政各方面的信件,包括防災、治安、福祉、環境等等,然後就是傳達諸多信息,安排區內聯歡活動等,每周末幾乎都是被各種碰頭會議佔滿。「町內會聯合會」的職責主要也是防災活動、治安防範、民俗祭活動三大項,只是規模比較大。三個委員會每月會有一次例行會議,聯合會每月一次例行會議,而8個町內會及各會內的三個委員會每月都有一次例行的碰頭會,遇到有重要事項商討時,聯合町內會會長都要到會,因而這一年李振溪的兒子很難在家裡看到父親,遇到有人找爸爸,都會很習慣性地告訴對方「去町內會開會了」。
日本的社區組織成員雖然由居民義務擔當,但工作起來卻一絲不苟,工作內容也非常繁多。為了舉辦一項活動,往往要從幾個月前就定期召開幾次計劃推進落實的會議,尤其是小區自建成以來,每年一度的夏季民俗祭,這項千人規模的活動要動用數百萬日元的資金,牽涉到無數項活動項目,動員上百人的委員及家屬的骨幹人力。活動前的一個月李振溪就忙上了,每天都在聯繫協調落實各種事情上,事有湊巧,這年小區的夏季聯歡節偏偏與全市舉辦的防災訓練和及縣長選舉投票的時間地點趕在一起,事前縝密的統籌安排必須做到天衣無縫,其難度遠遠超出往年任何一次。所有的委員們雖然暗自捏把汗,在一些老資格委員的協助下,李振溪和大家一起在幾個月前開始的每周一次的碰頭會上,逐步仔細地推敲計劃日程,嚴密落實每一個細節,活動進程表詳細制定到每5分鐘的單位。為預防發生臨時情況又制定了第二套、第三套備用方案。終於民俗祭就要開始了,從前一天開始李振溪就組織委員們到現場準備,當天清晨又開始布置會場,就這樣有條不紊地使聯歡節的各項活動順利展開,民俗祭當天無論是小區內的商業街還是設在小學操場內的主會場,孩子們的鼓號樂隊,大人們的神轎巡遊,小區內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夜晚,在焰火的映襯下,鼓聲的伴奏下,男女老幼一起跳著盂蘭盆舞,將歡樂祥和的節日推向高潮。民俗祭取得了空前成功。
民俗祭是一年中活動的重頭戲,這場戲唱得出色,也就奠定了其他活動順利推進的基礎,在這良好的基礎上,李振溪又開始組織其他諸如防災訓練、治安巡邏等活動。日本的社區活動有一個優良的傳統,就是每次活動後都會寫一個報告,總結經驗反省教訓,供下一任的委員們參考。李振溪在這一年裡,僅看的、接的、寫的總結報告就厚厚的一疊,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備課筆記,而在社區工作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也遠遠超出了專職工作所花的精力和時間。李振溪的付出也得到了當地居民的肯定,至今小區內居民談起這個中國人會長,還是一片讚許之聲。
融入社區就要服務社區
2008年換屆改選,李振溪卸下町內會的領導工作,又堅持作了一年的普通委員。2009年町內管理組合改選,又找上了李振溪,李振溪又當上了本小區管理組合的理事長。李振溪介紹說,日本的大型住宅社區管理往往有兩套班子,「町內會」也叫「自治會」,相當於中國的街道居民委員會,管理的是民俗祭、治安、防災等等軟性工作。而「管理組合」相當於中國的業主委員會,負責與物業公司溝通以保障居民住宅的修繕、小區的綠化、環境、衛生等硬體方面的工作,並負責公益費的花銷等,但有一點例外的是,居民鄰裡之間因為噪聲或寵物等引起的糾紛,也要由管理組合理事會負責出面諧調解決。李振溪又走馬上任了,協調綠化、設施的修繕等,研究公益費的開銷計劃等等,每到周末也會被例會佔去大半時間,比起聯合町內會會長時期的工作,又體驗著另一種「難度」。
李振溪表示作了大量的日本的社區工作,自己也得到了收穫頗多,對日本社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他說,日本的社區雖然是居民義務工作,但工作很細緻,很紮實,如時刻保持救災食品人手一份,救災線路清晰無阻,搞什麼活動都有幾套預備方案等,這些細緻認真的工作保證了居民遇事不亂,凡事有章可循,減少了危機發生的風險和救災防災的社會成本等,構成了整個社會、民政工作的基石。
居民有義務和責任對所生活的社區作工作,這也是日本社區的優良傳統。外國人生活在日本,享受這種社區服務,同時也應儘自己對社區的義務和責任,要融入社會首先要融入社區,融入社區就要服務社區。而越參與社區工作,對日本社會了解越多,也會使自己的在日生活越輕鬆,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時,知道怎麼解決,不會感到茫然無措。國與國的關係很大部分依賴於人與人的交流,對這種國民之間的「草根式」交流的意義,是我們每一位在日生活的華僑華人應該認識到的。(李春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