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谷根千的社區營造是如何破題均質化,重塑城市魅力的?

2021-01-12 睿途旅創

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將導致全球城市的均質化,各地城市正面臨著如何恢復城市魅力與特色的挑戰,在社區層面重塑城市魅力的規劃實踐受到關注。而鄰國日本在社區營造事業上可謂是全球的樣板。

二戰後的日本城市大發展,也隨之帶來許多社會問題。讓故鄉保有自然環境與傳統街道成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和當地居民的迫切願望,大家開始重新思考生活方式,也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社區營造活動。在這過程中,有許多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鑑。谷根千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社區魅力再生產經驗,對我國社區營造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發起社區活動,喚醒居民社區情感

19世紀末,關東大地震與二次世界大戰東京大轟炸讓東京受到嚴重的摧殘,許多現今看到的都市風貌,都是其後重新經由都市再生重建而成。當中,位於臺東區和文京區上野公園以東的谷根千區域(谷中區,根津,千馱木地區的統稱)卻幸運地未受波及,許多江戶城中心區的寺院在城市發展壓力下搬遷到了附近,讓谷根千變成了一個擁有獨特文化遺產的區域。

福兮,禍兮。災難倖存下的谷根千發展並不順利。六七十年代,周邊城市開始飛速發展,對比之下,谷根千的街區面貌明顯滯後,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同時也伴隨著當地商業活力和文化活力的衰退,這讓居民們苦不堪言,空氣中瀰漫著落後地區的自卑情緒。

1981年,就在谷根千面臨消亡之際,臺東區區長以「發現認知谷中的好」為目的,發起「江戶以來的町會」,喚起了部分居民對老社區的感情,居民的情緒就此被激發。

同年,熱心人士與「谷中三崎坂商店會」協商改組成立「谷中三崎坂商店街振興組合」,利用改組後的基金以商店街附近的大円寺為依託舉辦了第一屆「谷中菊祭」,逐漸的讓谷根千的活力煥發出來。

仰木ひろみ、森まゆみ、山崎範子三位當地婦女加入「谷中菊祭執行委員會」,配合祭祀活動的工作。此後,菊花祭也成為當地的傳統與特色,每年舉辦一次。

隨後,商會、居民、大學生各界紛紛加入街區營造活動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谷根千已經成為感受老東京必去的地方。

在這片狹窄的小巷裡,充斥著百年歷史的寺廟和神社,低矮的木製房屋,前門有花盆,隱藏的烹飪寶石,騎著可愛的小狗的閃亮快樂的人,手工作坊和熱情的貓愛好居民,構築出優美的下町文化風情。

而日本江戶文化氣息最濃厚的谷中地區商業中心——谷中銀座商店街,也憑藉著古樸的下町氛圍和波希米亞文化在東京眾多的街區中脫穎而出。

商店街全長175m、寬5-6m,道路兩側林立著70家店鋪,各種名酒各種小吃應有盡有,每一家都各有特色,吸引了日本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觀光。

除此之外,谷中地區還有賞櫻勝地谷中靈園以及許多適合春夏秋冬四季悠閒漫步的景點,一直以來深受日本文人墨客們的喜愛。

發行地方雜誌,開啟地區再生事業

如果說「谷中菊祭」是谷根千再生的火苗,那麼《谷中·根津·千馱木》(俗稱「谷根千」)雜誌則代表著谷根千的社區再生正式開啟。

1984年,加入「谷中菊祭執行委員會」的三位婦女,仰木ひろみ、森まゆみ、山崎範子有感於谷中地區的下町文化風情,成立了「谷根千工房」,並發行了地方雜誌《谷中·根津·千馱木》,俗稱《谷根千》。

針對居民的地域共同體驗和共同記憶日漸稀薄的現狀,她們採集調査了與上野、谷中、根津、千馱木及其周邊住區相關的地域史料、名人紀事、市並雜談,透過書寫每季出版的雜誌文章,向大家介紹「谷根千」的地區之美,當中有在地豐富的歷史人文故事,也有左鄰右舍間的日常小語,如當地人瑞慶生、新生兒誕生等,意圖喚起人們對自己生活街區的記憶與情感,同時把這份財產傳給下一代。

1987年,第12期《谷根千》的主題是「再開發」,提出由民間資本開發的住宅大樓嚴重影響谷中環境協調的。雜誌創始人之一森まゆみ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她在雜誌中提到寺院、墓地缺乏公共性,東京奧運後遺症、文化與人情味淡薄等具體的民生問題,她希望通過傳達谷中魅力與特色,給再開發後搬遷進來的新居民們一個追憶與體驗街區歷史的可能,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印象,這一觀點也為谷根千進一步開展各種社區活動打下基礎。

在三個主婦的努力堅持下,這本雜誌成為一條社區紐帶,成為對外宣傳谷根千當地人文歷史的利器,為谷中地區公眾參與式的社區營造發展奠定了基礎。

也正是因為這本雜誌,讓人們意識到保護地區內有價值的歷史遺蹟等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從而不斷的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傳統社區(下町)遊玩,「下町散步"後來甚至成為時尚。

在歷經23個年頭後,雜誌因銷售量下滑到低於最少印刷量700冊,於2009年8月發行完第93號後休刊。但三位主婦認為,現在的上野、谷中地區是一個受到認可的、高度居民參與、並可持續運轉的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社區,當初辦刊的夙願已經達成。

如今,在Fabrice Co.公司的協助下,《谷根千》雜誌已改以「谷根千net.」的網站,在線上繼續與人們互動。

創建「谷中學校」,保護地區傳統建築

恰逢日本泡沫經濟甚囂塵上,整個東京的地價急劇增長,上野谷中地區也不例外,尤其是最大的主路不忍通兩側建築的增改已逐漸喪失了傳統街區的舊影。

為了保護街區的歷史傳統建築,1989年東京藝術大學及東京大學的學生們、專家學者、有意協力社區再生的志工們等等自發建立了「谷中學校」,其目的就是「社區的發現、傳承和再生」,主要活動是統籌協調社區社會資源和空間並且為居民和遊客引導教育型旅遊。

他們還成立了NPO組織「taitou歷史都市研究會」,透過邀請專家學者們參與在地活動,鼓勵當地居民進行社區空間創新。他們從明治時代的町屋改造保護開始,逐漸將範圍擴大到上野、谷中、淺草這幾個重要的下町區域中的歷史建物與文化,成功的保留下了許多歷史建築。

其中,響徹國際的SCAI The Bathhouse現代美術館就是這一時期由具有200年歷史的古老公共浴池「錢湯」改造而成的。

SCAI the Bathhouse美術館仍然保留著柏湯200年前的原貌。一眼望去,那古樸的門面、青瓦屋頂、儲水桶和高聳的煙囪,就是個大眾澡堂的模樣。自1993年成立以來,SCAI已實現了眾多展覽,委託項目和公共工程。

SCAI澡堂旨在充當國內外各種當代藝術潮流的聚會場所,並在藝術界扮演領導和負責任的角色。幾十年來,SCAI培養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畫廊主和藝術總監,還正在為雕塑家Kohei Nawa和Tsuchiya Nobuko等下一代人才建立全球影響力。

此外,他們還舉辦「有谷中特色的生活方式"座談會,和臺東區政府一起展開「臺東岡下町住宅現狀調査」,製作了以下町住宅形態為原本的街區指南(Guide Line),保留了谷根千街區的特色。

這一時期,高校師生的加盟壯大了社區營造中魅力再生產的力量,他們創建的「谷中學校」,可以說是谷根千重要的發展推手。

舉辦藝展,營造社區藝術魅力

除了上述的歷史建築保存外,「谷中學校」的成員們還構思能讓遠道而來的訪客們,散策於社區中的方式。於是,他們以「城鎮就是展覽會場」為號召,在1993年5月舉辦了「谷中藝工展」的活動。

在藝工展裡,沒有什麼知名的藝術家光環、也沒有什麼絕世的作品加持,這裡的概念是「街區裡的人是主角」,而街區就是展場,用藝術來妝點,無論是職人、自詡專業者、業餘愛好者、店家、工作坊、學生,甚至僅是認同宗旨的普通人,都可以參開放自家的一部分來做展覽。

起初,參展的項目並不多,但每一年上野附近的社區都會聯合起來舉辦「谷中藝工展",展覽的核心是「把居民生活的街坊當做一個大博物館」,在常態的生活社區中,藝術家們把自己的創作放到老房子中展示,把居民的日常生活與藝術品融為一起,讓社區內外的人們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與居民交流互動並層次的領悟下町的魅力。

隨著谷中藝工展參加者越來越多,逐漸超出了原本舉辦的谷中地區範圍,因此他們將此活動正式更名為「芸工展(げいこうてん)」,並定於每年10月中旬為期兩周的時間內舉辦。

如今的芸工展上,人們能在區域內的各種空間中,發現並參與超過100項的各式各樣的活動。芸工展的地圖上,把各個地點的展覽分為有趣的四類:展示日常文化之地、個性藝廊、閃耀著技藝的商店或工坊、愛地方之人的活動。而實際上,每一個區域都會有很多不在地圖上,卻又充滿魅力的小店、工藝教室或展覽空間。

參展的人們也會訪客介紹他們日常性的創作,和他們共同討論這裡的魅力,讓人們能夠共同了解、彼此能有深入的交流。

從首屆只有十幾個空間的參與,到近幾年近百個大大小小空間的擴大,來訪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小區裡原本未知的魅力也漸漸被認識、被發現。而此時的社區營造已經融入了更多元主體的參與,形成了較為豐富完善的參與主體網絡,能夠不斷的給社區注入了新的能量與有趣的變化!

從谷根千的社區營造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空間是一個包括物質、公民行為、情感、社會關係在內的多維度空間。因此社區營造不僅要改善物質空間更要注意歷史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從而產生讓人們能夠記得住的鄉愁。

其次,在社區營造過程中要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發形成的公民參與體制,注重培養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興趣,同時要吸引多元化的主體參與,如谷根千地區社區營造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功勞都來自於各界人士的參與,從當地居民、學生到商人、藝術家等,他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社區營造項目予以支持。這些經驗對於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的我們有非常重要的借鑑價值!

參考資料:《老宅新生日本社區遺產的再利用》,《東京Yanasen(谷根千)社區共同體的浮現》,《日本社區營造中的魅力再生產——以東京谷中地區為例》

文章由睿途旅創編輯整理髮布,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參與式社區「微景觀」營造 再現城市生活美學
    中國公益在線11月6日電(公益記者 金舒敏)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對身處的住宅小區,除了滿足生活起居的需求之外,更有參與社區治理、提升審美觀和生活品質等其他更高的追求。參與式社區「微景觀」營造服務項目旨在通過小區內公共空間微更新,以較低的成本,發動居民群眾一起對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進行小而美的改造,提高居民對小區公共空間和環境的關注,提高居民參與小區公共事宜的議事能力和參與熱情。項目承接以來,杭州市江幹區丁蘭街道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積極聯繫落地社區,開展前期調研,截止目前,已調研社區居民800人,社區工作人員48人。
  • 「城市運營與未來發展圓桌會」探討未來社區發展,未來社區場景聯合...
    圓桌會交流現場來自圓桌會上的觀點碰撞,多方破題的熱情和積極性可見一斑。在融創未來社區發展研究中心副院長胥靄看來,未來社區是未來人居環境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人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唯一因素,從方案實施到建設運營一體化,以人為本的理念應貫徹始終,「場景萬象離不開人情煙火,如何把人情煙火落到九大場景,就是如何把人本化的理念落到未來社區建設當中。」融創「以人為本賦能未來社區」的核心理念,與融創「美好生活建設者」的價值觀一脈相承。
  • 時裝的未來:設計師如何應對日益均質化的行業
    Raf Simons 離開 Calvin Klein 後,在安特衛普的 Fashion Talks 節目首次公開亮相,隨後我們討論了設計師如何應對日益均質化的時裝行業,以及自主創意與商業成功如何才能 共存(典型案例:Jacquemus)。Raf Simons 說:「在我的品牌的早期階段,我沒有留意各種 LVMH 品牌之類的東西,也沒有注意創意總監這個職位。」
  • 疫情正從細微處重塑日本「日常」
    以前她每天通勤要花兩小時以上,現在她很少去辦公室,大部分在家工作,每周在附近社區使用一間共享辦公室。「雖然在家工作,但可以與家人共度時光,這給了我適當的心理平衡。」大谷相信,遠程工作將成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重要的不是在哪裡工作,而是如何工作。」大谷是幸運的,但這一年來也有不少日本人發現居家辦公沒那麼容易。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三)——產業格局的重塑
    以下文章來源於華高萊斯 ,作者華高萊斯 華高萊斯分享城市與產業領域新銳觀點、專題研究和特色案例。今天與大家簡單分享東京灣區製造業的升級過程及其所帶來的格局規律。文章來源:華高萊斯東京產業往外趕開啟地區產業格局重塑擁擠的東京最先開始「容不下」工業戰後東京灣區的工業大量集中在東京中心區,尤其是以東京火車站為中心的區域。
  • 城市會往何處去:東京都市圈空間結構演變的制度邏輯與啟示
    雖然我國當前依靠城市群發展的方向已經明確,城市空間結構的重要性也得到充分的關注和重視,並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近期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有所體現。但是,如何才能實現合理、可持續的城市群空間結構?尤其是如何才能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通過建立有效的制度引導城市空間結構朝著合理、可持續方向演進?對此,仍然存在很多疑惑和爭議。
  • 【社員風採】崔曦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方寸營造建築工作室總建築師
    在中國廣大的鄉鎮,隨著現今鄉村的衰落和凋敝,以及鄉村空心化、去精英化、去特色化、以及留守兒童等問題的出現,新型城鎮化和鄉鎮的社區營造該如何進行?在社區營造中,除了規劃師、建築師和社會工作者之外,藝術工作者如何參與到社區營造中來,如何做到藝術支持鄉村?
  • 市政廳|一座城市的魅力,到底由何而生
    一個高品質、有魅力的城市,應該如何規劃,又如何為理想的規劃創造條件?       城市形態的自然演化性規定、功能區、經濟競爭力、空間布局、城鄉關係平等、城市內部的開放性以及城市土地所有權的混合性等等,都指向了城市魅力的根源本身。       這些宏觀層面的思考,有助於每個市民來理解城市本身。
  • 探討未來社區發展 為先行者賦能見智見行見未來
    在此過程中,如何創造高品質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設未來社區是一道必答題。  事實上,建設未來社區,探索舊城改造與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相統一的新路徑,也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對於先行探索的浙江來說,以未來社區建設的「浙江方案」回應時代關切,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提供參考範式,儼然是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題中之義。  來自圓桌會上的觀點碰撞,多方破題的熱情和積極性可見一斑。
  • 瘟疫(新冠病毒)是如何摧毀又重塑我們的城市?-從《瘟疫公司》的...
    而在人類歷史上與瘟疫傳染病搏鬥的過程中,我們的城市一次次真實面臨著被瘟疫侵襲的挑戰,疫情帶來了慘重的傷亡,但這也使得城市不斷有機會提升並應對未知的公共衛生危機。現代西方城市規劃的起源,正在於解決因城市人口快速增長而帶來的公共衛生問題。借著《瘟疫公司》的走紅,我們期望思考,我們生活的城市空間是如何被瘟疫重塑的?城市規劃是否有理想的城市模型來抗擊瘟疫對於城市生活的影響呢?
  • 城市案例|東京鐵道高架下的奇妙空間
    鐵道高架下空間的再開發隨著高架下建築物的不斷老化,加上包括東京奧運會在內的大型活動所提供的契機,日本城市中的「鐵道高架下」這一空間迎來新的發展。本文將重點介紹三個位於東京的對高架下空間進行改造的成功案例。它們為我們揭示了這一輪開發熱潮的趨勢和結構特徵。
  • 基層思政工作面臨新情況 上海思研會如何破題出新?
    原標題:上海基層思政工作面臨「八個越來越多」,這個研究會如何破題出新  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幹部群眾思想觀念上正在出現哪些新的變化?了解這些,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全國最早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地區之一。
  • 芙蓉社區組織員工清理轄區堆放物 營造整潔衛生環境
    為了給社區居民創造一個安全整潔的環境,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芙蓉社區利用2020年8月22日-23日周末休息時間集中清理轄區樓道內的堆放物。芙蓉社區是個老小區,由於房屋老舊,出租戶比較多,堆放物情況比較嚴重,在集中清理開始之前,社區已通過張貼書面通知,告知居民在有限期內自行進行清理。此次社區清理堆放物都是居民無法自己清理或者逾期不清理的垃圾堆放物。對沒有主動清理的居民,社區工作人員耐心的向居民解釋堆放物的危害性和衛生性。
  • 用文化創意營造城市公共空間
    用文化創意營造城市公共空間城市空間是文化的載體,歷史文化也在塑造城市精神。如何用文化創意營造城市公共空間?近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空間與夜經濟發展論壇的兩場分論壇活動在南京舉行。現場,來自全球的城市管理者、專家和學者熱情參與,針對疫情後的城市發展、文化空間創新營造,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助力城市文化空間轉型升級。 本次分論壇之一,探討的是「文化空間營造」。
  • 如何打造一座美好城市?融創交出「答卷」
    如何打造一座美好城市?知名房地產企業融創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作為「美好城市共建者」,融創始終以共築城市價值共同體為初心,並給予城市全維度發展動力,助力城市同頻率高質量發展。在與城市同頻發展的過程中,融創從中式建築、當代生活、未來趨勢中不斷理解產品,推動傳承與創新。以美學、品質、引領的產品理念,進一步理解空間、精研細節,用考究的材料,持續賦能社區生活場景,將建築美學轉化為人們認知的生活美學,與最具想像力的城市群共成長。
  • 城市植物景觀營造最佳案例,你了解多少?
    師法自然,因地制宜的植物景觀設計和城市生境營造,是將自然納入城市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生態人居智慧的突出表現。2 城市景觀廊道種植 布法羅河口公園——以植物串聯城市空間 紐約高線公園——自然野趣的城市空中走廊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示範段及二期設計——自然野趣的濱江風貌 3 社區/庭院花園種植 Manor Lodge社區公園—
  • 安徽中煙全面推廣菸葉均質化復烤加工
    為全面提升加工成品質量,為捲菸品牌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原料保障,2019年,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在總結前期推廣經驗的基礎上,在委託加工的6家復烤企業、9家復烤廠全面推廣菸葉均質化復烤加工。  自均質化加工推廣以來,安徽中煙以「黃山」品牌為導向,強化組織保障,建立健全專業技術隊伍,基於復烤廠設備、場地現狀,大力開展加工工藝技術研究,逐漸完善了系統性加工工藝設計;聚焦關鍵環節,不斷提升過程混配效果,均質化加工質量穩中有升。  一是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工藝路徑。
  • 魅力單位選評結果出爐 你們 當之無愧!你們 實至名歸
    「十大最美社區」「十大最美村莊」閃亮就位自5月25日魅力單位角逐大幕開啟300餘家單位參評70家單位入圍超過650萬人次的關注兩個多月的時間活動熱度不斷攀升40家單位歷經報名、遴選、入圍、大眾投票、專家評審一路過關最終摘得魅力單位的殊榮魅力單位代表紛紛表示
  • 博鰲特寫 | 羅劍威:打造全場景社區營造生態系統
    觀點地產網 「實地並不是單從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去做智能化,而是打造全場景社區,營造一個生態系統。」羅劍威說道。已到夏末,海南東南部的陵水縣有些陰晴不定,上一秒是碧空如洗,下一秒也許就瓢潑大雨。8月7日,在剛下過雨的傍晚,實地集團聯席總裁羅劍威如約走進了博鰲直播間。
  • 為什麼說,杭州可能是中國未來城市的方向
    「生態+文化+創新+智慧+善治」的發展模式與發展目標未來城市概念源於20世紀初高技派的想像,而我們今天建設未來城市,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城市問題,更是以城市生活場景為孵化器,孕育未來、把握未來,把城市作為一個實驗室,把城市作為一個巨大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