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從細微處重塑日本「日常」

2021-01-07 新民晚報

日本站在又一個抗疫的關口,日本首相菅義偉將於7日決定是否宣布東京都和周邊3個縣進入緊急狀態。

生活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日本人本應處變不驚,但眼下心情越來越複雜:熟悉的「日常」恐怕短期內難以再回。從抗疫到工作,乃至於他們熟悉的社會和國家,都被疫情深刻改變和重塑著。

圖說:日本街頭的上班族。紐約時報

居家辦公漸興起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居家辦公對日本社會來說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但現在這一趨勢正在成為新的「日常」。

「起初這令人困惑,但對像我這樣忙於工作和撫養孩子的人來說,遠程工作是個不錯選擇。」 37歲的大谷真理子是一名品牌營銷人員,也是2歲和4歲兒子的母親。以前她每天通勤要花兩小時以上,現在她很少去辦公室,大部分在家工作,每周在附近社區使用一間共享辦公室。

「雖然在家工作,但可以與家人共度時光,這給了我適當的心理平衡。」大谷相信,遠程工作將成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重要的不是在哪裡工作,而是如何工作。」

大谷是幸運的,但這一年來也有不少日本人發現居家辦公沒那麼容易。這不僅因為數位化進程在日本的滯後,還出於日本社會強大的傳統和習慣。

網絡經濟研究機構「東京商工」去年7月對14300家日本公司調查後發現,儘管政府呼籲控制病毒傳播,但仍有42%公司從未實行過居家辦公。日媒報導指出,即便是去年春天「封城」期間,東京的通勤火車仍然擠滿人,許多公司的做法似乎沒有什麼改變。

「在這個國家,你仍然必須親自露面。」有美媒感慨。日本的工作文化要求不斷面對面互動,「蓋章文化」也讓一些上班族不得不奔波於公司和家之間。調查顯示,沒有遠程辦公的日本企業中,77%企業認為最大的理由是「遠程辦公不方便蓋章、處理書面文件」。但為了抗疫,日本正在醞釀一場基於信息技術的「電子印章風潮」,不少企業開始撤銷書面合同,改籤電子合同。

圖說:京都一家企業,空蕩蕩的辦公場所。GJ

自殺率大幅上升

但也有人更多看到的是「無常」,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和孤單。

43歲的小林惠裡子對「自殺」這個沉重的詞並不陌生,22歲時她曾因難以承擔東京的房租和生活開支而自殺。如今她在一家非政府組織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還出書談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但過去這一年,新冠病毒正在帶回她曾經感受到的壓力。「我的薪水被削減了,我看不到隧道盡頭的曙光。」小林說,「我經常感到一種危機感,有可能重新陷入貧困。」

疫情之下,失業、社會孤立等問題讓一度下降的日本自殺率大幅上升。數據顯示,僅去年1至11月,日本自殺人數就接近2萬人,遠超日本累計新冠死亡總人數。

圖說:自殺身亡的竹內結子(左)和三浦春馬。GJ

調查顯示,日本女性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大。日本自殺預防中心代表董事清水靖之說:「疫情期間女性的焦慮與面臨的問題有極大可能會加劇,經濟與就業困難、撫養孩子與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是導致女性自殺率上升的原因。」

更痛苦的可能是無人傾訴。「讓別人知道弱點是可恥的,所以你把所有東西藏起來,然後忍受。」小林談到日本的恥感文化,「我們需要營造一種可以顯示自己的軟弱和痛苦的文化。」

疫情也讓日本社會中的一些裂痕更加明顯,比如非正式僱傭問題。

十多年來,日田節子一直在東京地鐵販賣亭裡工作,但始終只是非正式員工。在知道正式員工的年度獎金是她的四到五倍後,她於2014年提起訴訟。去年疫情期間,她等到了判決——最高法院認為,她的僱主沒有義務向她提供與正式員工一樣的退休金。

非正式員工在疫情之下的裁員中首當其衝,而日本女性勞動力中有超過一半是非正式員工。雖然日本法律規定公司在對待員工時應避免「不合理」的差異,但是語焉不詳。這一紙判決讓日田感慨:「我們都是一次性的(員工)。」

悄悄離開大城市

有人掙扎在「無常」中,也有人重塑「日常」。一些日本人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開始追求更平衡的生活,離開大城市的風潮悄悄興起。

去年春天,當疫情暴發導致大米和方便麵從東京超市貨架上消失時,36歲的岡田薰決定離開。他選擇定居在中部城市長野縣佐久市,依舊做在線零售和出口業務,同時在共用農場種植蔬菜和水稻。他說:「靠近食品生產中心並與農民保持聯繫,給了我安全感。」

41歲的糕點師南條美耀也離開了東京,計劃在長野縣松川鎮開一家咖啡館。 南條是一名單身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在她工作的糖果店因疫情關閉,在卡車製造廠工作的兒子也失業後,從東京搬到長野縣。南條覺得自己能重新開始是幸運的,「沒有必要堅守東京,那裡有很多很多人自殺」。

數據顯示,去年9月有30644人搬出東京,同比增長12.5%,而遷入東京的人數為27006人,同比下降11.7%。這在東京歷史上是創紀錄的。

疫情也在重塑日本公司對工作方式的觀念。人力資源公司聖保那人才服務集團執行長南部靖之表示,將在2023年前把公司總部和1200名員工遷至淡路島,那裡是他的家鄉。他認為,隨著越來越多公司和員工改變關於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觀念,這種搬遷趨勢將繼續下去,「這是疫情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新民晚報記者 吳宇楨

相關焦點

  • 在日本「謹小細微」地生活
    原標題:在日本「謹小細微」地生活 我在日本生活了多年,隨時隨地都「謹小慎微」,生怕有沒禮貌、沒修養、沒規矩的言行發生。我到過日本很多地方,所見所聞所歷的有禮貌、有素質、有修養的事情很多。 我說話的嗓門比較大,不經意就會老「犯規」。
  • 於細微處見文明
    城市文明的提升,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走在永城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隨手丟垃圾的人少了,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人多了;闖紅燈、橫穿馬路的人少了,穿著紅馬甲的交通引導員多了;公交車上搶座位的人少了,為老弱病殘者讓座的熱心人多了;見縫插針亂停車的人少了,按箭頭整齊停放車輛的車主多了……在永城,隨處可見全民參與文明城市創建的溫暖景象。文明,讓城市更美好,讓城市更有溫度。
  • ...顧問」工作明星顧問系列】劉樹亮:砥礪前行顧問路 於細微處見真情
    【陽信縣「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明星顧問系列】劉樹亮:砥礪前行顧問路 於細微處見真情 2020-11-06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細微之處彰顯文明之美
    細微之處彰顯文明之美 2020-11-25 2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網—於細微處見真功
    於細微處見真功!中國學者在小小藍藻化石的研究方面再一次走在國際前列。 成因眾說紛紜 從1999年美國和英國學者最初報導這種巖石起,中外學者開展了15年的研究,提出了各種解釋。 早在2003年,北京大學劉建波和日本學者易扎克就在微生物巖中發現有小球狀的化石,2005年中國地質大學王永標、2006年中國地質大學楊浩、2012年英國布魯內爾大學Kershaw等,也都報導了這種小球狀化石。但是,關於其生物分類位置、生活方式,一直無人解決。
  • 【人才培養】於細微處見精神 於小事中下功夫
    這十個字是我們部門最真實的寫照,努力拼搏是我們的工作態度,實事求是是我們對人、對事的工作準則,我們所在的部門就是集團生產運營管理中心生產運行處這個大家庭,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部門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前輩。
  • 「曳尾菌」:從細微之處發現科學之美
    因為科學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但是誠如薩根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然而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些科學和技術。」當然,我們不能刻板地理解薩根的這一言論,而是要探討如何讓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甚至是從細微之處著眼
  • 【地評線】南方網評:創建文明城市 於細微處見情懷
    於細微處見情懷,一點一滴地抓,一草一木地管。在同心同德搞創建上「巧手拈針」,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廣大志願者和社區網格員示範引領作用,教育引導群眾養成文明生活習慣、不斷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把「大家事」變為「份內事」,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在發展與治理水平上「平戰結合」,聚焦城市管理、政務服務、交通秩序、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生態環境、醫療衛生等領域,持之以恆地抓好日常管理,不斷提高長效管理水平,真正做到日常和測評一張臉,平時與戰時一個樣,讓文明城市的圖景畫得更美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疫情給全球的科研學者帶來了衝擊,有太多的東西和論文需要去學習,當下需要我們更加高效地應對。不同以往的是,我們現在有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全球互聯地非常緊密。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疫情給全球的科研學者帶來了衝擊,有太多的東西和論文需要去學習,當下需要我們更加高效地應對。不同以往的是,我們現在有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全球互聯地非常緊密。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西寧市】省城東區「雙百日」行動效果顯著 魅力東區 細微之處...
    通過衛生保潔、完善設施、重點養護、規範交通秩序、規範經營秩序、綠化亮化、日常監管、志願服務等,讓這七條街成為東區文明街區的「領頭羊」。  反思:不足之處全力整改  「雙百日」行動時間節點環環相扣,容不得拖延和遲緩。從最初的整改起,很多不足之處逐漸凸顯。對此,東區以「鐵面」監督,「鐵腕」整治為原則,對諸多不足梳理、分析,再安排、再部署。
  • 楊潔團隊:於平凡中見偉大,於細微處見精神
    「於平凡中見偉大,於細微處見精神」。在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還有很多像楊潔法官團隊這樣的群體,他們是平平無奇的結案小能手,也是心懷百姓、默默奉獻的人民公僕。他們在新時代改革的浪潮中迎難而上、闊步前進,踐行人民法官義不容辭的責任。
  • 和平精英陀螺儀的妙用 細微之處決定成敗
    但若在設置中打開「陀螺儀」功能的話,細微之處的瞄準問題就可以輕而易舉解決了。而高倍鏡的靈敏度則需要設置的相對低一些,不管是步槍還是狙擊槍,裝配高倍鏡後的目標針對的大多是遠距離敵人,這時候除去槍械本身的後坐力抖動,任何細微的小失誤都會影響到瞄準的效果。
  • 春季關愛|愛在細微處,情至春風裡
    ,花飛揚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約三五好友,吉行踏青才不負這大好春光自駕出遊前您的愛車有沒有做體檢呢「愛在細微處
  • 智鬥全球航空歇業危機,零部件企業不妨先以重塑業務為突破
    全球疫情之下:日本亞洲航空公布歇業,泰國航空開啟「賣油條」自救,美國聯合航空以貨運求生存,達美航空多方尋求資金輸血…當全球眾多航空公司開啟花式自救模式,專家更表示:全球航空出行大約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水平。
  • 【地評線】荔枝網評:於細微小處著眼,向靈魂深處叩問
    今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唯有紮實的作風才能撬動「乘數效應」乃至「指數效應」,最大限度地對衝疫情影響,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兩場「收官之仗」。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必須從細微小處著眼,「庖丁解牛」看問題,「抽絲剝繭」析關係,「解剖麻雀」抓實質,向靈魂深處叩問一個問題——自己有沒有不知不覺地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圍獵」?   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慎「大」易、慎「小」難,惟慎「大」亦慎「小」者勝。我們要善於在「放大鏡」下思考,今天我慎「小」了嗎?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昆明分行 於細微處做文章在大局中顯擔當
    原標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昆明分行 於細微處做文章在大局中顯擔當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 城市潔淨至末梢 細微之處見真章
    細微之處見真章。如今,深圳街區整潔、公園乾淨、衛生設施齊備,城中村既保留歷史底蘊又宜商宜居,折射出的是這座城市的美麗蝶變。
  • 生活本細微,你我皆凡人
    不要等到最終發現生活無處歸依時,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不在別處,而是更多在細微處。01尼採認為:人生本來是無意義的,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是有意義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出現在我們在人生過程中的每件事物,無論磅礴或細微,都有其自身意義。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的日本疫情日記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當中,普通民眾不會主動討論時事問題,甚至會有意避開這類話題。日本年輕人常用的通訊軟體是Line,我與一些日本朋友也有Line群組,有體育主題的、有野炊主題的……但他們從不在群內討論任何時事話題。通俗地說,就是「分得清說話場合」。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有自己的看法,而是因為日本社會是一個社會角色涇渭分明的「專家知識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