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1日是夏至。夏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過後,地球繼續遠離太陽,大約在7月4日達到遠日點。那為什麼天氣反而越來越熱?
一、地球繞日公轉軌道和近日點、遠日點。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年完成一圈。但其公轉的軌道並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略微橢圓。
每年的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也就是在近日點,距離太陽大約1.471億公裡;每年的7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近,也就是在遠日點,距離太陽大約1.521億公裡。兩者相差約500萬公裡。
二、地球自轉軸和夏至、冬至。
地球自轉的軌道與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不是同一個平面,而是有一個大約23°的夾角。
形象地說,你可以把地球想像成一個人,北半球是上半身、南半球是下半身。這個人圍著太陽走圈圈。但是很奇怪,他的身體不像我們跑步那樣始終朝著前進的方向前傾,而是永遠朝著固定的方向前傾。
春分和秋分的時候,地球像我們跑步那樣,側身對著太陽,身體朝著前進的方向傾斜;而夏至的時候,地球上半身傾向太陽,冬至的時候,地球上半身遠離太陽。

三、太陽熱量取決於陽光照射角度,而受「地日距離」影響很小。
夏至過後,雖然地球逐漸到達「遠」日點,但這個時候由於地球上半身(北半球)傾向太陽,而且由於地球表面是球面,因此陽光接近於直射北半球的地表,所以接收的熱量多。夏至這天,在北回歸線上,太陽中午的時候是在頭頂正上方的。
冬至過後,雖然地球逐漸到達「近」日點,但這個時候由於地球上半身(北半球)遠離太陽,而且由於地球表面是球面,因此陽光射向北半球地表的角度很斜,所以接收的熱量少。冬至這天,在北半球上,太陽中午的時候遠遠到不了頭頂,而是在半空中。
四、地球的儲熱作用,導致冷熱延遲。
由於地球這個大球體的儲熱作用,夏至過後,雖然北半球陽光照射的角度越來越斜,但地球積蓄的熱量越來越多,所以越來越熱。直到秋天熱量入不敷出的時候才開始變冷。冬天和春天則相反。
這也是「春捂秋凍」的原理所在。秋天陽光減弱但地熱尚在,因此不要急著添衣;春天陽光增強但地寒猶存,因此不要急著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