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傍晚,水族老人蒙老在家中辭世。蒙老所居住的寨子規模比起其他水族寨子來並不算大,大概就60多戶人家,但分布相對較集中,主要聚集在一座大山頭上。他家中兒孫滿堂,族親按照水族習俗於3月25日為其舉行葬禮。
水族葬禮帶有一定神秘色彩,有些程序和環節,不準拍照。
水族民間有個規定,老人落氣必須要在家中的床上,若在外面斷氣者不能抬進寨子,只能在寨外搭棚守靈開控。
當老人病危的時候就有兒子及親屬在旁邊輪流守著,在老人斷氣時,兒子就將老人的眼睛合上,並將死者的枕頭取下。
先把亡人抬出來到堂屋中,一般用谷炕或草筐墊著,也有富裕的人家用銅鼓墊著洗。同時將死者的床上用品和所用的衣物拿到寨外去燒。
於是一人到井邊打水來燒溫,眾人將亡人的身體洗淨。據說,只有洗乾淨遺體,沒有臭汗味,才能魂歸祖地,與陰間的祖先聚居在一起。洗屍體時,不能讓死者的腳著地,因而要將死者放於竹編的米籮裡。
洗淨後還要把一小塊銀子燒熱後放在死者的口中或手中才能裝棺,說是以後老人在陰間才能買到水喝,買東西吃。洗身的水不能倒在人易踩之地或直接倒在小溝或河邊讓水衝走。死男者要剃光頭後才更上壽衣,最裡面的一件要穿上白土布襯衣,後穿幾件青布的長袍,再套上一件黑色的緞布短壽衣,並用黑色的布帶勒緊;頭戴帽子後還要用黑頭布裹著。
為亡人穿壽衣及放置隨葬物時,應格外小心,所有衣物都不能著地。若不慎掉落地上,要另換新的,否則亡靈便收不到。壽衣一般是亡人在世時自己或媳婦做好的,一般壽衣要單數,多為五至十一套,意為單個西歸。
入殮水語叫「和梅」,即是把亡人裝進棺材。入殮時,在場的人一般都不能互相直呼名字,同宮的人要避開,死女者必須要等外家帶衣物來才能裝棺。在裝棺前先要撒一些錢紙置於棺內,若棺材裡面有疙瘩的就要削銀子釘在疙瘩處,這樣今後出生的人在那個位置才沒有患病。然後在棺內墊幾張床單後才將亡人抬進去,再蓋上幾張床單在亡人上面,並用舊衣服墊緊不能松,再將棺蓋蓋住。
入殮要讓死者平躺棺內,切忌頭高腳低,頭不能見其腳部。入棺後就將棺材置於堂屋中,等到吉日開控。水族一般都是將棺材順梁存放於堂屋神龕前,死得吉利之日時就用兩根近一米長的凳子墊,否則就直接放於地上。
入殮完畢,喪家就用煮熟的魚、豆腐、酒、糯飯、糖果等擺放在桌上並燒香供,一直守靈到出喪。
守靈期間,喪家要買菸酒招待弟兄親戚,每個親戚來者都帶著香紙和米酒來供。晚上來守靈的人,有的在下水棋,有的賭博,有的在玩撲克,有的做「打油」活動,到半夜吃夜宵後就在喪家住著。
在守靈期間,一般都不能掃地下,一直到出喪後才能掃。水族認為,如在此期間掃地下就會把錢財掃走,對下一代不利。
入棺後叫同支族的人向親戚朋友報告噩耗,同時同支族的人要吃素。吃素就是只能吃水產動物和植物油、菜、豆腐,在死者未入土之前決不能吃肉,以表對死者的哀悼;另有說法是若不吃素者今後人丁會衰敗。
在報喪的同時,喪家的家族要集中在一起,根據喪家的經濟情況,協商喪事的規摸。喪家就請水書先生來擇日子。擇日子快者停棺三至七天,慢者多則一個月。有時因為最近無吉日則要推遲安葬時間,推遲的時間不等,有時得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長者要先實行「淺葬」;淺葬就是不能讓棺材完全落土,通常在棺底墊一些東西,等選到吉日,再實行「深葬」,這種習俗亦叫「二次葬」。現在大多在七天以內用事,也有的用三天大葬。
選擇墓地一般要以座山立向為主,座山要有靠山,前面要有岸山,兩邊要有圍山;有砂抱水繞,地勢開闊更好。選擇的座山要以山生亡命,或者亡命克山,或者亡命與山比肩的為好,這樣亡人才得到安寧,保佑家人永遠安康。
擇吉後,在未開控前喪家先成服,成服水語叫「對好」,「對好」時孝家就叫人寫、貼孝聯,一般亡人得90歲以上者就寫紅或黃對聯,不到90歲者寫白對聯。成服開始先放三響鐵炮,初次放鐵炮時先要找生命屬水的人來燒,同時孝子燒香跪在靈位前默哀三分鐘,後就按大到小的順序包孝帕。老大的孝帕要比老二的長一些,老二的孝帕要比老三的要長一些,老大的孝帕要從棺頭的底部順棺蓋量到棺尾的底部一樣長。
孝子包好後就到同一支家族平輩的男性包孝帕,再到媳婦包孝帕。包孝帕前孝子必須剃光頭,並且這期間決不能與妻子同床。這幾天孝家還叫總管來安排寨子的弟兄來幫忙做事,怎樣招待好客人,安排每家每戶要柴來燒火做飯菜,哪個在哪家做哪些事等。一般都要安排一個寨子的客人到一家去吃飯和睡覺。在亡人未落土前外家也跟孝家一樣同吃素,只能吃魚和豆腐,其餘的親戚都可全部吃肉。
辦喪事期間,年輕人都爭著去做事情,很少有人偷懶。在水族地區還有一種喪葬習俗叫做「落葉歸根」,也就是魂歸故土。不論你在何方何地人死了要拿回故鄉的土地去埋,是水族在靈魂觀念對祖先的崇拜,對故土眷戀的一種表現。若亡人的親子沒有這個能力完成,到其孫、重孫有能力者一般也要補上(現代有部分人改變了),期盼亡魂在老家與祖先共聚一堂,祈禱下一代人畜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開控水語叫「梨控」,即安葬前由喪家的親戚朋友請來的蘆笙、嗩吶、花燈、歌手、舞龍、舞獅等來歡送亡人到陰間去的一種既有悲哀又有娛樂性的一種活動。
在開控之前,有的喪家還為亡人舉行「開路」或「念經」。一般是非正常死亡者才舉行,意外死亡者必須要舉行這項活動,意味著讓這些非正常死亡者今後能夠與正常死亡者到陰間裡在一起,互相對話聊天,否則不能加入那行列,始終孤獨。
水族開控按規模分有:控勞、控打、控低、控臘等。按形式可分為兩種:控代、控休。「控代」是人死後舉行的一種追悼儀式。「控休」是人未死就舉行的祭典儀式(據筆者調查,近年來有3家舉行過)。「控低」漢語叫「小控」,它的規模最小,時間一般在兩日之內,只殺豬來祭奠亡人和招待客人。「控打」漢語叫「中控」,時間一般在三天左右,要宰殺一匹馬或一頭牛來祭奠亡人和招待客人。「控勞」規模就比「控低」和「控打」大得多,一般要宰殺三至五匹馬或三至五頭牛,時間要延續三至五天,前來弔喪的客人也比較多。
「控臘」的規模更大,人數也更多,時間要在五天以上,就要宰殺很多的馬或牛來祭奠亡人和招待客人。「控臘」包括「頓咳」、「杆泐」、「放臘」。
「頓咳」除了要請蘆笙、嗩吶、花燈、舞龍、舞師表演外,還要敲擊銅鼓。銅鼓的數量非常嚴格,必須要請水書先生根據亡人的生辰來確定要三到九面銅鼓,一面大鑼鼓來配合演奏,敲的方法與喜慶節日敲的方法不一樣。
「杆泐」是水族控臘要立的一種旗幡,用新挖的連根帶葉的大竹子做成。竹子挖回來後,先在枝節上綁上三匹長三丈的土布,再將其立於孝家的房頭。「放臘」是「控臘」的一種弔唁形式,時間在出殯的前一天下午舉行。放臘儀式開始,先由五個出生年月日十分特殊的人舉旗開道,然後一人倒騎
紙馬入場,後面跟隨二十多個穿長袍、戴馬尾帽的老者和手執彩旗的隊伍,其後是二十多名披麻帶孝的哭喪婦女,最後才是旗幡、吊籠、傘蓋、花燈、舞龍、舞獅、嗩吶和抬鮮魚、豆腐、米酒等祭品的隊伍入場。
進入控場後,鐵炮聲、鞭炮聲、鑼鼓聲、蘆笙聲、嗩吶聲等響徹雲宵,控場上人山人海,場面十分熱烈。「控休」一般是富裕之家為自己舉行的一種祝壽,跟人死後的追悼儀式有點相同,不同的是祝壽那天,老人穿著壽衣在堂屋中坐著,等待客人的到來互相交談。來的客人也一樣的抬著物品來敬賀,送的祭布寫的是祝壽詞。
兒子們披戴的是黑帕子,殺的馬肉其兒子也不能吃,留給那老人和親戚吃,也一樣的吹蘆笙、嗩吶、舞龍舞獅、唱花燈等。到了吉時人們就立著為那老人早已準備好的壽碑,實際上也是為那老人搶著一個好的風水寶地。今後的每一年清明節都到那裡去祭祀、掃墓,等到老人死後就直接拿到那裡去埋葬。
到了開控之日,整個寨子的男性都提前來做事、煮飯等客人的到來,現在男人出外打工了婦女也來幫忙。客人到寨外時孝子要必須穿孝衣、帶孝帽、穿孝鞋、手執拐杖跪在地上迎接,等待客人到後扶起方能站起,並跟客人要帶來的東西抬回家。
臨近開控時,孝家還要在穀倉或房間內由水書先生請水書創始人「陸鐸」神靈保佑儀式:用簸箕放置於摘糯上,簸箕裡放著六尺長的白布,白布上面放著六個杯子、六雙筷子、六條煮熟的魚、一碗豆腐、一碗鹽辣、一碗糯米飯,周圍放著六個草凳。
然後由五位老人陪著水書先生圍坐在這桌旁,片刻水書先生念咒後他們就一起吃供品,再將門關上;待安葬結束後,再用牛或馬的五臟和一隻母雞再行祭禮送走「陸鐸」。在親戚未到來弔喪之前,喪家就擇好時間做好「布家」和「放控」。
「布家」就是用樹架著用白黑布蓋好的棚子,專為蘆笙、花燈、舞獅等表演之地方。「放控」是擇得吉時叫水書先生或巫師念咒詞後吹蘆笙、嗩吶、敲鑼打鼓地去「布家」的過程。放控時先要一張桌子在喪家門外置放,上面擺著六個酒杯、六雙筷子、六條煮熟的魚、一碗白豆腐、一碗鹽辣、一碗糯飯,側邊放著一個裝雞的籠子,桌子的一隻腳捆著一面用白紙做成的三角旗,後由水書先生或巫師念咒詞後就放控。水書還有條目規定,人死或開控對「呆挖」之日,不準女兒或女婿前來觀看和送禮,必須安葬後才能來,若犯者就會與亡人一起西歸。
但現在的女兒、女婿不能來者,他的親兄弟或堂弟兄就先請花燈或蘆笙去歡送亡人走,今後再給錢送他們。開控時間有的是白天有的是晚上,每個主親戚來者一般都請有一支娛樂性隊伍(如花燈、蘆笙、嗩吶、舞龍、舞獅等)。
一般帶來的物品有大米、糯米、米酒、小豬、魚、豆腐、祭布、傘蓋、彩旗、幹懂、花圈等。來者的女婿送財禮互相攀比,有的送馬,有的送牛,顯示自己的財大氣粗。外家還送來一把較長的白色孝傘,形成很長的隊伍好熱鬧的。
來者一般都放著鞭炮,喪家也叫人放著三響鐵炮迎接。吃飯過後,喪家就叫親戚請來的花燈、蘆笙等到早已搭好的布家裡表演,每一個隊在一個場地演出。一個場地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六盅酒、六對筷子、一碗白豆腐、一碗鹽辣,演員們先燒香供神靈後才跳。每一個隊互相攀比藝術,發揮自己的特長,炫耀自己的技能。
哪個隊搞得好觀眾看得就越多,那個請來的主人就越受到表揚,那個隊今後的生意就越興隆。以前的開控都要表演到天亮,現在一般只跳到深夜十二點就休息了,只有水歌手互相對歌唱到天亮。開控時來看表演的觀眾比較多,主要是前來送禮的客人和鄰近寨子的男女老少,有的青年男女趁人多在此談戀愛找對象。
家祭禮一般是親戚到家吃飯過後的深夜在孝堂舉行,非常的莊重、肅穆。「家祭禮」一般設講孝堂、講禮堂、講書堂,由三位德高望眾且輩分高於孝子者承擔此三處經、禮、孝的講讀。並設有香案所、淑洗所、鼓樂所、迎靈所、送靈詩所、歌蓼莪所、歌思親所等,家祭禮由一位精通儒家禮俗的文人作「通贊」(即是主持人)。
還有一種是未出殯之前在孝家堂屋舉辦的一種以民間說辯的「結鵝芽」弔喪活動,這種活動一般是晚上開控時才有時間舉行。在堂屋的中間棺木靈位前擺放著一張長條方桌,桌子上放著弔喪用品,主要有魚包韭菜、豆腐、糯飯、米酒等,桌子上的四周擺放著二十多個杯子和筷子,杯子下面用紙幣(過去是用銀毫)墊著,一般此錢由來坐的人帶走。
一會主家和外家的主要人物就到此相對而坐開始互相對唱說辯,唱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古代遷徙和破古通婚聯胭的歷史和對亡人在世的生評讚揚。雙方請來的語師唱完了幾則過後,孝子就將酒敬獻給外家和主家喝,過後吃飯,至此就結束了這個莊重嚴肅的對唱表演。
出殯水語叫「統喪」,在出殯前親戚請來的花燈、嗩吶、蘆笙等要到孝堂外吹著,所有的孝子都要與亡人吃告別飯。臨近出殯前三十分鐘,孝子要把剛煮熟的魚、豆腐、糯飯放在靈位的桌上並倒滿酒杯,然後燒香讓每一位孝子手捏著一根香跪在地上,片刻吃告別飯後由長孝子用手抱著插香、靈位的升子和全部孝子隊伍到屋外跪著。
待統喪吉時聽到總管燒著鞭炮聲(有的死對不吉利之日也不能放鞭炮和吹樂器),於是來幫忙的弟兄們就抬著靈柩出孝堂,大家把靈柩捆好後就抬去安葬。出殯隊伍由一位開路先生引路,他一手提著裝有香紙的籃子,一手拋灑錢紙(是給亡人買路錢)。接著是穿著白孝衣的孝子,後面是拉孝抬棺木的隊伍,再後面是鼓樂隊。
當出殯隊伍一離開孝家時就舉行敲馬殺牛儀式,死男者敲馬,死女者殺牛。死男者敲馬的意思是讓亡人在陰間裡能夠有馬騎去做生意,死女者殺牛意思是讓她在陰間裡有牛耕地。一般在殺馬宰牛前背上要掛上亡人在世時愛帶的東西。
如愛好打獵的要在馬背上掛著一支獵槍,愛好打魚的要掛魚網或魚籠,還要掛上一把秤讓他在陰間能做生意,掛上摘糯就是讓他們有種子種,掛著傘是下雨時得用等。孝家買的馬牛必須要找高、大、肥、顏色好的買,有瞎、跛的決不能要。敲馬或殺牛時要用錘子或斧頭敲(過去也用刀砍)。
在敲馬殺牛時不能要幾個人拉,必須由一個人敲倒後其餘的人才來幫忙;若那人太累了就換另一個人,有時敲馬要用一個小時之久,在場的觀眾觀看拍手呼叫好熱鬧的。一般孝子和同一支族的人不吃此牛馬肉(此牛馬肉叫「南低宇」),傳統的做法是將牛或馬的一隻腿送給外家,另一隻腿送給水書先生,餘下的用來給前來弔喪的親戚朋友和不同支族的弟兄吃。
水族還有規定,抬棺木還沒到目的地者不能放棺木在地下休息,到達目的地後還沒到下葬時間也不能入土。
水族的喪葬有土葬和火葬兩種形式,土葬指的是直接將死人入殮裝棺後開控後到吉時就埋。火葬指的是非正常死亡者必須要經過火化後再將骨灰裝進棺材開控後到吉時才埋,非正常死亡指的是遭車禍、吊勁、刀槍、獸咬、溺水、觸電、胎不下等的死亡。
凡在外面病死或非正常死亡者都不能抬進寨子裡置放,只能在寨外搭棚守靈開控。一般在安葬之前,要選擇好吉時挖好穴坑,等到抬棺木到時就可以下葬。在挖土之前,先用豆腐、糯飯、酒、公雞在要挖的穴地燒香供著,一會來挖穴的人把炒好的黃豆撒在那地裡,並念:「今後孝家出的子孫、發的財如此黃豆一樣多,富貴雙全」。
過後孝子先挖一鋤帶有草的土餅拿到一個位置放好,等到蓋好墳後就把這土餅放在墳頂上,於是來挖穴的人就一起幫忙挖。挖好以後,水書先生就在穴裡畫八卦分金撒錢紙,然後掩煞用雞血淋坑穴的四周。等到吉時就把棺木放進坑裡,同時水書先生還用公雞踩棺撒土,然後孝子先挖一鋤土蓋後,前來幫忙的人就一起挖土蓋並壘墳。
壘好墳後就把所帶來的旗幡、傘蓋插在墳上,此時孝子就可脫孝衣了,從此過後可以葷食。然後用糯飯、酒擺放在墳前並燒香後就殺雞、豬、羊、鵝等,有的還拿另一匹馬或一頭牛在墳上轉三圈後割耳朵燒尾巴後拉回去敲,這牛或馬的肉是專供孝子和同支的家族的弟兄吃的,帶煮熟後還要帶此牛或馬的肉、心臟等去墳上供,並插上用白紙做的旗子。
安葬過後,孝家還在家中做「掃降」和「忙包」等法式。「忙包」即是把家中所有的兇禍掃出去,把所有的吉祥之物納進來。「掃降」是在堂屋中間做的,用幾把摘糯墊著簸箕,在簸箕上面放著六個杯子,用小豬來送的。「忙包」是在穀倉裡做的,要一隻黃母雞來送。
這兩種都是請巫師(有的是水書先生)來念咒的,水族群眾認為這樣才能保住家中的吉神,驅除兇神惡煞。安葬後的第三天早上還進行復山(做三早),此日上午同支族的弟兄和外家、女兒、女婿等都要來,並拿小豬、雞、鵝、羊、鴨等來到墳前祭祀。安葬結束後,孝家從此到除服期間,每天早晚在吃飯之前必須燒香插於靈位前,並拿熱飯、菜、酒等到靈桌上供後大家才吃飯。在未除服期間,孝家有親戚朋友來家喝酒時都不準喝邀杯酒喊「約」聲和划拳以及做娛樂性的事,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尊重。
葬滿一個月以後,喪家還要去巫婆家「友公補」或「友牙」等活動,即對死者做一次招魂諮詢故因。一般是喪家在水歷的月初,就叫婦女煮好糯飯、肉,帶上酒、糖、煙、香紙等清早就去巫婆家「友公牙」。 「友公牙」時巫婆先把帶來的所有祭品放在簸箕內,燒香燒紙,用毛巾包頭蒙面,吸著香菸,打口哨、唱著歌叫死者魂魄歸來。
片刻待死者陰魂化身後,巫婆就代死者靈魂與喪家的子女及親友一一對話。此話聲悽悽慘慘,旁聽的人禁然落淚。以後喪家還擇日子不定時地送酒給祖公吃,親友都送物送酒來祭祀,並請來巫師或巫婆來念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