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人們都強調,只有實踐才能夠檢驗事物的真偽。也的確是這樣,很多時候科學家們為了證明一個定理要經過縝密的推演和嚴密的論證。但是不是每一次都能夠馬上得到確切的結果,有很多的猜想和假設都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夠褪去它們外表的偽裝。
著名的瀝青滴漏實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幾名科學家為了證明瀝青是液體而進行了一個長達百年的實驗。那麼這個實驗究竟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科學家們不惜耗費如此多的時間也要證明這個事實呢?
1927年,一位名叫託馬斯·帕內爾教授在昆士蘭大學授課時向學生展示了瀝青滴漏實驗。他只是想告訴學生們不要輕易的相信眼睛所看到的現象。因為那有可能只是事物的表象而已,想要探尋事物背後真正的深刻的道理,是要花費一番功夫的。
1930年的時候,託馬斯教授將沙漏的切口打開,發現瀝青已經深入到切口處了。從此之後又經歷了長達八年的等待。終於在1938年12月的時候, 第1滴瀝青的刻度下移滴出 96至108。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代表瀝青移動了一小步而已,等瀝青真正的滴落還需要極長的等待。只可惜託馬斯教授在1947年的時候就去世了,他沒能參與之後的瀝青實驗。
不僅如此,因為瀝青實驗實在是太耗費時間了,所以學生們也由一開始對此興趣盎然變得漠不關心。託馬斯教授去世之後,這項實驗更是無人問津了。1947年,物理學家約翰發現了被收納在實驗室角落裡的瀝青實驗裝置。然後他就接過了託馬斯教授研究瀝青實驗的接力棒。
2005年的時候,約翰教授還跟已故的託馬斯教授一起被提名,拿了「最搞笑」諾貝爾物理獎。2013年,約翰教授也去世了。不過值得欣慰的,1947年到2013年期間,前後有九滴瀝青滴出。約翰教授也有幸見過瀝青滴漏的情形。
比起託馬斯教授去世時,滴漏實驗的慘澹命運。約翰教授彌留之際,聖三一學院科研團隊對這個實驗也倍感興趣,所以他們也就變成了研究瀝青實驗和記錄滴漏變化的主要人員。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7月11日下午5時,人們第一次拍下了瀝青滴落的影像。
可是在2014年的時候,人們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因為當時漏鬥下的燒杯已經滿了,所以科研人員決定將它拿走清理。但是沒有想到就在拿走燒杯的那一瞬間,瀝青滴落了。而且由於科研人員的失誤瀝青滴落時產生的滴落柱也被意外折斷。
有人說這個瀝青滴漏實驗裝置可以被當成託馬斯教授的傳家寶。在近百年的時間裡,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只有這個瀝青滴漏實驗裝置還靜靜的待在實驗室裡,絲毫沒有改變。但是這也是它最讓人著迷之處:無盡的等待與未知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