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子宮沒卵巢的選手是男是女?奧運的性別倫理困境

2020-12-04 澎湃新聞

沒子宮沒卵巢的選手是男是女?奧運的性別倫理困境

小轉鈴

2016-08-20 16:57 來源:澎湃新聞

女子短跑選手卡斯特·塞門亞

巴西奧運上,來自南非的女子短跑選手卡斯特·塞門亞再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說是再次,是因為,自從她在2009在世界青年錦標賽上嶄露頭角,她出色的比賽成績,肌肉發達的外表,讓她始終處於「是男還是女」的質疑之中。敗於她手的俄羅斯選手憤憤不平地說:「瞧瞧她那樣子(就知道了)。」賽後,國際田聯令她做了藥檢和性別檢查。雖然報告結果並未正式公布,只由委員會私下和塞門亞進行了溝通,但雪梨每日電報聲稱獲取了知情方的內部消息,稱她沒有子宮也沒有卵巢,睪酮水平還是「正常」女性的三倍。從此,輿論開始稱她為「雌雄同體」(hermaphrodite),或者,「間性人」(intersex),民間的羞辱性言論更多。國際田聯最終認為她體內的睪酮水平過高,需要服藥降低到「正常」女性的水平,才能和其他選手同臺競技。國際田聯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是這麼說的:「我們需要盡最大可能創造一個公平的競技場。不過要聲明的是,她完全有權參賽,我們不應妖魔化選手,她是我們的女兒,也是我們的姐妹。」

奧運會的性別檢測史

很多人或許會在直覺上支持田聯的做法:這對其他選手是不公平——她不過是體內自帶興奮劑生成機制, 和服用人工興奮劑的選手有什麼本質區別?在嘗試解出這道似乎有關公平的「超綱」倫理題時,讓我們先大致回顧一下奧運會歷史上的性別檢測問題。塞門亞的情況絕非偶然,據估計,在本屆田徑場上,有「間性人」可能的選手有五位到十位——換言之,田徑場上的「間性人」比例比普遍人群要高得多。波蘭女子短跑選手斯坦尼斯洛娃,1932年獲女子100米短跑金牌,可當她1980年被意外槍殺,解剖結果卻顯示,她同時擁有男女兩性性徵,和XX和XY染色體。2006年多哈亞運,女子八百米銀牌得主珊蒂被檢測發現擁有超於「正常」女性的Y染色體數量,從而被取消了獎牌(可是在05年的亞洲田徑賽上,她卻通過了性別測試)。因為破碎的奧運之夢和巨大的社會壓力,她曾一度自殺。

María José Martínez-Patiñ是一位跨欄選手,這是她1983年獲得的一張「女性證明」。

這並非什麼驚世駭俗的新鮮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奧運會官方就要求女選手做「性別檢查」,選手需要裸體在專家組面前走來走去,供檢查是否擁有陰唇,乳房,生殖器等女性「應有」的器官,過檢的選手可獲得一張隨身攜帶的「女性證明」(Certificate of Femininity)。隨後,染色體檢查取代了婦科檢查,所有體內帶有Y染色體的女性,哪怕性別表徵是女性,生殖系統也是女性,從小就被所有人當作女性,也不被允許作為女性參賽。到了2009年塞門亞的時代,睪酮水平成為各項指標中比較重要的因素,但在有爭議的情況下,染色體檢查,荷爾蒙檢查,生殖器檢查和第二性徵檢查隨時隨地會被加入到性別測試的豪華套餐裡面,因為並不存在一種測試,可以單純判定出選手的性別。

據斯坦福神經科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稱,新生兒中,染色體性別和性別表達不一致的概率達到了驚人的1%,也就是說,比該新生兒智商高於140的概率還要大。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性別表達還會逐漸發生改變,從男性變為女性或者從女性變為男性,都有可能發生。至於現在被視為權威的睪酮水平,也同樣不靠譜:許多女性體內睪酮水平高於常人,但對其影響微乎其微,因其對體內的睪酮並不敏感。總之,染色體性別,性腺,激素性別,性別表達這四項指標之間,基本上是一團亂麻,互不一致的情況很多,取任何一項作為判定性別的標準,都會引起更大的不公平。

性別:「應該控制」的變量

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奧運會,總體來說,是一場性別隔離的大賽。除了僅有的馬術項目不以參賽者性別加以分隔之外,男女能有機會同臺競技的也只有桌球、網友和羽毛球等混雙比賽。據說,因為男性和女性在體能上的統計性差異,按性別分開比賽,能去除性別因素帶來的影響,使比賽更公平,也更有觀賞性。用偏學術的語言來說,性別被視為一個二分變量(dichotomous variable),數值只有兩個,男,或者女,控制這個變量,能夠更準確地傳達競技項目的本意。除了性別這個在絕大多數項目中都被控制的二分變量之外,在舉重,柔道等比賽中,選手們按照體重加以分組,以減少體重這一因素對比賽公正性的影響,只是分級較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個連續變量了。

影響比賽成績的原因千千萬萬,為什麼偏偏只有性別和體重,被視為「應該控制」的變量,而其他因素,如身高,種族,體能,慣用手等,卻沒有被加以區分呢?除了一些歷史的,偶然的因素,主要的倫理考慮,據稱是基於該因素是否天生。很多人都認為,性別是天生的,二元的,不是男人就是女人,每一個新生兒剛出世時,除了健康與否,第一個問題就是「是男是女?」。哪怕一時之間難以判定,醫生們也會像燒了屁股似的和家長溝通,建議通過手術為孩子「選擇」一個性別,似乎性別是人類處理對象時接近於本能的歸類法,不是男性就非得是女性不可。隨著性別話語反思的普及,大家或許聽說過西蒙·波伏娃的「生理性別是天生,社會性別是建構」的理論,卻不一定知道生理性別也同樣複雜得令人頭疼。誠如上述所言,性別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更精妙,哪怕人類不是在從「理想男性」到「理想女性」的實數軸上均勻散落,也絕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離散的伯努利分布(又稱0-1分布)。如果我們如此糾結於「間性人」參加女子比賽時給其他選手帶來的不公平,我們為什麼不按照非洲人,歐洲人,亞洲人各自具有的種族天賦(田徑,遊泳,桌球)而加以分隔?比如短跑,分為亞洲組,歐洲組和非洲組,是不是對各個種族的人會更公平一些?比如籃球比賽,身高帶來的優勢十分明顯,分成一米八以下組和一米八以上組,是不是會更公平一些?更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棒球比賽:因為棒球比賽的規則和特性,所有人都知道,左投手相比右投手有著巨大的優勢,在一般人群中,左撇子大概佔10%,而在棒球投手這個人群中,左撇子的比例卻高達30%左右!是不是還要分成左撇子組和右撇子組,才能保證比賽的公平?

是對公平的執著還是對男女二分法的迷戀?

事實上,奧運會是一種精英體育,挑戰的是人類身體的極限,而非社會保障系統所關心的公平。參與,超越,都是重要的概念,而公平,相對而言,是較為次要的考慮。可以說,所有的奧運會參賽選手,都是具有某種「天賦」的,換言之,他們都是正態分布中那些長尾,是少數,是非「正常」,而正是這種「非正常」,使得他們能夠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景觀」。甚至,選手所屬的國家支持,選手本人的家庭財富,都和她們的比賽成績息息相關。高於常人的睪酮水平,就像異於常人的爆發力,或者身高,靈敏度,都有可能是她們能脫穎而出的原因。當其他「不公平」的指標都被有意無意的忽略,只有「性別」成為嚴防死守的唯一堡壘,或許我們該反思的,是我們對性別問題的偏執,是對男女二分法的迷戀,而不是其他。

誠然,目前而言,在固化的男女二分法的框架下,「男性」的確要比「女性」在肌肉爆發力上有所優勢:這在生物學上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兩性異形」,即男性和女性有著生理上的統計性差別。然而,兩性異形不是絕對,而是演化的結果,人類的兩性異形在靈長類中相對較不明顯,據說和人類男性撫育親代的投入程度有關:如果我們強迫睪酮水平高的女性選手服藥降到較低水平,那我們不過是人為地強化了兩性異形,強化了男女比賽成績的鴻溝罷了。在這種情況下,睪酮水平高的女選手,或者作為「男性」去參加男子比賽,或者要以非自然的手術或者藥物治療將自己改造成符合社會成見的「女性」,永遠也不可能以她們自然獲得的天賦才能為女性這個群體爭得榮光,女性和男性的「兩性異形」,也會變得越來越明顯。按照著名性別理論家朱迪·巴特勒的觀點,性別規範,主體(身體)和述行性,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引用,更新和進化的關係,在奧林匹克這樣的精英體育中,就更為明顯:選手被自然賦予的身體,必須根據比賽設定的二元性別規範改造自己,來「召喚」出體內的那個預設的「正常的我」,表達出符合期望的染色體/性徵/內分泌水平,從而得到相應的比賽資格,而這種「引用」和「進化」,也反過來哺育和強化了二元的性別規範。舉個反例,大家就會發現,是性別規範,而不是睪酮水平,造成了這個捏造的倫理困境——在男性選手這個群體裡,也有睪酮水平遠超常人的男性選手,為什麼沒有人要求他們將荷爾蒙水平降到「正常範圍」,來保證男性比賽的公平呢?我們的所思,所想,甚至所見,都是被規範的——就像籠中之鴿,眼前只看到鐵條,卻看不到比鐵條面積大了無數倍的廣袤天空。

奧林匹克競賽,英文以Games冠之,對各國參賽選手來說,是一場標準最高的世界性賽事,對我們觀眾來說,除了坐在前排吃瓜之外,也不妨將之視為一場能挑戰自我成見的有趣的思想遊戲——或許,這才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發起人顧拜旦所謂的「參與」之真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奧運 女子八百米 性別二元對立

相關推薦

評論(116)

相關焦點

  • 一個沒有子宮沒有卵巢,睪固酮值接近男性的女人,能參加女子800米麼?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女子800米選手Caster Semenya。因為染色體異常,她沒有卵巢,沒有子宮。 她體內的睪固酮值是一般女性的3倍,接近於男人。這也許要從她自身說起:正如之前所說,因為染色體異常,她生下來就沒有卵巢和子宮,有隱睪。正因為如此,她患上了 hyperandrogenism -- 雄激素過多症。這樣的病症,會讓她的身體分泌過量的雄性激素。   雖然Semenya在社會上把自己當做女性。
  • 外媒質疑中國選手男扮女,是在藐視80年的性別鑑定發展史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上個月全國田徑競標賽的女子400米總決賽中,包攬了金銀牌的兩名女隊員廖夢雪和童曾歡引起國際上體育圈內外的狂熱討論——這兩位女選手的長相實在太像男選手了。 除了外表之外,廖夢雪的聲音也稍顯低沉、中性。
  • 國際田聯發布新版性別鑑定條例,明確給出女運動員雄性激素指標
    近日,國際田聯頒布了新的鑑別運動員性別的條例。條例主要針對有性別發育差異的運動員,要求這類運動員體內的睪酮標準,需要降到5nmol/L以下,才能以女性身份參賽。這對南非短跑名將,曾陷入性別爭議的塞門婭等人影響不小。
  • 解決生育難題面臨倫理困境 人造子宮有望成現實
    關於人造子宮的話題日前引起了世人關注。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的弗裡達·西蒙斯坦最近在巴塞羅納舉行的一次關於倫理道德與醫療技術的會議上說,人們希望早產兒有一個更好的結果,又要求提高試管受精的效率,這些要求最終會導致人造子宮研究的開展。但這一技術面臨著巨大的倫理挑戰,在未進行全面的倫理辯論之前不應該推廣這項技術。
  • 臺灣女星被稱演藝圈發電機,曾揚言:自己天生沒子宮,僅剩左邊卵巢
    臺灣18線女演員小嫻(黃瑜嫻)公開一句話:「自己天生沒子宮,僅剩左邊卵巢,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懷孕」,震驚了整個臺灣娛樂圈。01小嫻的丈夫何守正,是張惠妹的前男友,2007年因拍攝廣告認識張惠妹,兩人相差10歲,並不被外界看好,但兩人依然我行我素。
  • 人類性別不止男和女,還存在擁有兩套生殖器官的雙性人
    在我們的認知裡,人類的性別共分為男和女,但其實從染色體的角度上來說,人類的性別共有五種,分別是男、女、偏男、偏女、雙性人。其中一個人的染色體為男性,有睪丸組織,但外生殖器似男非男性,並且喉結不明顯,乳房比較豐滿,外觀女性化,則是男假兩性畸形,也就是我們說的「偏男」,染色體是46XY。
  • 醫生爆料人類性別竟有5種?
    大家可能會說,兩種,但是科學和醫學研究並不是這樣的,現今的性別有五種,男、女、偏男、偏女、雙性人,這個問題科學界一直都在爭論不休,但是已確定的確實有這五種,1968年到1999年,國際奧委會採集了所有女運動員的血液,為了檢查女性身體內到底有沒有Y染色體,打擊可能會質疑,男性才有Y,這是生物學常識。
  • 淺談超聲消融對女性生殖內分泌的影響:子宮內膜和卵巢功能的變化
    最近臨床 試 驗 表 明,UA 不增加自然流產或 妊娠併發症,說明 UA 治療婦科疾病是有妊娠意願 患者的可選方式[3]。 子宮和卵巢不僅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更是 參與神經內分泌軸調節的重要環節,完整的子宮內 膜以及正常的卵巢功能是女性完成生殖功能必不可 少的兩個 關 鍵 因 素。
  • 「管理科學」人工智慧體引發的倫理困境
    當前,人工智慧體所面臨的倫理困境就是基於強人工智慧背景而言的。2.人工智慧體的倫理困境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應用,其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也變得越發多樣。(1)人工智慧存在算法歧視問題。從本質上而言,算法是一種客觀的數學表達,但是算法模型和數據輸入都是由人來完成的,而在此過程中人類固有的偏見和歧視會對算法決策的結果產生影響,進而引發算法歧視一類的倫理問題。比如,微軟公司在社交平臺上的聊天機器人可以與網民實現良好互動,但是在使用中逐漸成為了一個擁有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機器人」,這就是算法歧視結果的直接體現。
  • 18歲男孩體檢發現子宮!他人工受孕,變身男媽媽震驚美國
    片刻後告訴他:你雖然看上去是個男的,但你其實有一套掩藏的女性生殖系統——子宮頸,卵巢,子宮和輸卵管全都有。「如果你想,你甚至可以懷孕生孩子。」Mikey聽到醫生這話時整個人的反應都是?????我一個男的怎麼生孩子,醫生怕不是小說看多了和我開玩笑吧?
  • 男性染色體和寶寶性別關係
    生男生女這個問題歷來被人們所重視,人們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出理想的後代。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生男生女並不是女方無能,而與男性的性染色體是分不開的。總之,寶寶的性別是由父母雙方的性染色體決定的。
  • 女子天生沒子宮無法懷孕 全職媽媽代孕誕子助圓母親夢
    英國一名32歲女子天生沒有子宮,終生無法懷孕,可是她婚後找到一位全職媽媽願意代孕,最終為她與丈夫誕下一名健康的男嬰,女子終於圓夢當媽媽。16歲發現沒子宮據英國《鏡報》報導,32歲的Kitty Cunningham來自英國諾丁漢(Nottingham),她在16歲時因遲遲沒來月經而求醫,發現患上「苗勒管發育不全綜合症」(Mayer-Rokitansky-Küster-Hauser Syndrome),導致子宮發育不全甚至缺失。
  • 通過人造子宮孵化出的嬰兒已經出世了?沒這回事,還早得很
    實際上來自《黑客帝國》2、「人造子宮」距離被製造出來還早得很,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還只能存活十來天那麼,「人造子宮」距離面世還有多遠呢?「人造子宮」本身確實是一個備受矚目的概念,多達數十種虛構的小說、電影、遊戲設想過這種事物,也有科學家團隊在致力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迄今為止,「人造子宮」還處在很早期的階段。
  • 昆明三代試管性別選擇合法嗎
    昆明三代試管性別選擇合法嗎 ?網上好像對試管嬰兒能不能挑選性別各有各的說法,如今第三代第四代試管嬰兒能夠開展PGD基因篩選,生男孩、女孩、雙胞胎男孩、龍鳳胎全是能夠隨意挑選的,下邊就給大伙兒詳細介紹一下。試管嬰兒如何選擇性別。
  • 25歲白領不來月經被歧視,石女成其性別「分水嶺」
    25歲的女白領小程哭訴到。 摘要:   「自21歲畢業以來,我經常加班認真工作,也得到了領導的認可。但是一些同事卻開始在後面議論我,認為我不來大姨媽也不交男友,算哪門子女人。」25歲的女白領小程哭訴到。
  • 盤點:2017年量子計算、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都取得了突破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7年,科技繼續擔當著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其中量子計算、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這一年,量子計算機取得突破。2017年5月3日,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上海亮相。國際學術界將量子計算機計算能力超過現有經典超級計算機的目標,稱為「量子稱霸」。
  • 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
    二、手術療法一般認為卵巢上發生的巧克力囊腫,病變體積往往較大,或發生在其他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結節,體積在2釐米直徑以上者,即不宜用藥物控制,而需要手術治療。如果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六個月乃至一年都沒有效果的話,則應該考慮使用手術進行治療。如果病人年輕,沒有子女,手術時一般只將內膜異位的病變切除,而將子宮和正常卵巢組織保留下來。稱為保守性手術。
  • 天生沒子宮,50歲擁有3個孩子,最開心的就是不來大姨媽!
    天生沒子宮,50歲擁有3個孩子,最開心的就是不來大姨媽!金星一生當中有兩種性別,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出生的時候是個男生,但是自從開始學習舞蹈之後,就一直很認為自己是個女人,很想成為女人,有人認為他是「性別認知障礙」性別認知障礙就是本身是男孩子或者是女孩子但是卻堅持認為自己是另外一個性別,言語行為和自己的真實性別相反,甚至會有同性戀愛的傾向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事故發人深思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2015年07月20日 07: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 第一個人哪來的,是男是女?最開始人很少,為何沒有近交風險?
    世界上本沒有人,第一個人從哪裡來,是男是女?只有一個人如何產生下一代?剛開始人很少,為何沒有因為近親繁殖而滅亡?最近很有小夥伴提出這些問題,其實這是同一個問題,今天就來聊聊,人類是怎麼從無到有的。起源的證據——男性與女性身上都一樣傳承了幾萬年的「傳家寶」人類體內都有23對染色體,由DNA構成,其中有一對為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叫作性染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