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顆6英裡(約9.7千米)寬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穿透了地殼,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恐龍幾乎滅絕了。
自然災害的連鎖反應導致了大滅絕事件,在大約6600萬年前,巨型爬行動物和幾乎所有超過50磅(大約23kg)的四足動物都滅絕了。但是一些非常幸運的小動物設法活了下來。
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指出了一群生活在地球上的鳥類,並提出了一種關於它們如何生活的特殊理論。他們寫道,這些鳥類之所以能在白堊紀-第三紀(K-Pg)大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因為它們很幸運地成為了陸棲動物。
想想看:根據化石記錄,這次滅絕事件焚毀了樹木數千年,幾乎沒有給樹族留下生存空間。在化石記錄中也沒有多少證據表明任何樹棲鳥類也能做到這一點。如果沒有樹木,也沒有棲息在樹上的鳥類,但我們今天顯然有鳥類。
那麼,該研究的作者得出結論,在K-Pg事件中倖存下來的鳥類不是棲息在樹上的。這些非樹棲鳥類後來進化成許多種類的樹棲鳥類,它們遍布了當今的樹木。
該研究的作者使用計算機建模將化石鳥類與今天存在的鳥類之間的關係進行映射,從而為他們的理論提供了支持,這些理論涉及今天的鳥類如何形成的。(住在地面的倖存者最終擁有樹棲後代並不奇怪,因為在進化過程中,相同的適應性狀在不同物種中多次出現並不罕見。)除了揭示現代鳥類的起源,新模型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所有在K-Pg事件中滅絕的鳥類立即消失,以及存活的鳥類及其後代為何能夠存活。

(滕氏嘉年華龍(Jianianhualong )大約生活在1.25億年前。它長約一米,僅重幾斤,並擁有通常與飛行相關的羽毛。它雖沒有在K-Pg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但是它的一些表親進化了。)
由巴斯大學進化古生物學家丹尼爾·菲爾德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寫道:「這裡提出的解釋為與k - pg相關的樹棲莖類鳥類的大規模滅絕,以及樹棲冠類鳥類的k - pg輻射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假設。」要解開這個謎團,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之一是鳥類化石的相對稀缺,以及物種滅絕事件發生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很難獲得詳細的物種滅絕時間表。
這項研究只是弄清楚,小行星撞擊和隨後災難發生後幾年發生的事情的第一步。複雜的事件網絡可能包括衝擊波,導致樹木倒地,森林火災,以及所有阻擋太陽的煙塵和灰塵導致的全球變冷。研究人員寫道,即使所有的因素都在起作用,之後能夠生活在樹上似乎是把所有倖存者聯繫在一起的原因。
儘管在飲食,體型,繁殖習性和飛行能力方面,無疑有許多因素影響白堊紀末期滅絕的鳥類進化,但選擇非樹棲習性似乎在人類早期進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