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指紋」指引人類探尋下一個家園

2020-12-05 央廣網

太陽系外是否有生命?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猶如尋覓一座聖杯。

目前,天文學家已發現4000多顆系外行星,研究這些行星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找到另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為未知的將來尋找下一個家園。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教授尼古拉斯·考恩和學生伊芙琳·麥克唐納花了10多年時間觀測地球大氣,探求地球「指紋」。他們表示,在尋找類地系外行星時,可以利用地球「指紋」鎖定目標。日前,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什麼是地球「指紋」?為何能幫助我們尋找系外行星上的生命?這種方法可靠嗎?

光譜特徵中的生物標誌

地球「指紋」是指地球大氣的光譜。「大氣不同成分在特定溫度、壓強下,會產生獨特的光譜特徵。」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陳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如何獲得大氣光譜?天文學家使用的是凌星法。凌星指的是系外行星從它們的宿主恆星前面經過,導致恆星星光出現跌落。在凌星時刻,恆星的一小部分光線被行星大氣層篩過,行星大氣層中的成分便在光譜中留下了特有的「指紋」。「通過比較凌星前後的光譜,就可以推測行星大氣中可能存在哪些分子。」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地球「指紋」中包含了甲烷和臭氧成分,這被稱為生物標誌。對此,陳果解釋道:「臭氧和甲烷這兩種分子在自然條件下會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導致甲烷或者臭氧減少。所以,除非有外力幹預,否則我們不會看到臭氧和甲烷長期穩定地共存。而外力幹預的途徑之一,就是存在生命活動產生的生化過程,這一過程能不斷地補充大氣中的臭氧或者甲烷。因此,觀測到臭氧和甲烷共存,是確認某一星球上存在生命特徵的途徑之一。」

如果在大氣的光譜中發現水蒸氣,則可能意味著這個星球具有獨特的溫度、壓強條件,以及液態水存在的可能。「而從目前人類認知來說,液態水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因此,發現水蒸氣是尋找生命跡象的第一步。」

同樣,氧氣也是目前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若能發現臭氧,則這個星球很可能存在氧氣。臭氧層還能吸收臨近恆星的紫外輻射,這對生物免受過量紫外輻射,維持宜居環境極為重要。

「如果能夠在一顆系外類地行星的『指紋』中發現類似地球凌日光譜的生物標誌,那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個系外類地行星很可能也存在著生命。」陳果表示。

 尋找路燈下的螢火蟲

知道地球大氣成分並不難,為何我們還要用凌星光譜的方法來獲得其「指紋」?

「正是因為我們不需要凌日光譜就能知道地球大氣成分,才能很好地去驗證凌日、乃至凌星光譜在研究行星大氣組成時的適用性和可靠性。」陳果說,凌星光譜更多的目的還是在研究系外行星大氣的組成,進而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

但這一方法存在局限性。凌星法的本質是研究凌星造成的恆星星光變化。「但造成恆星星光變化的因素不僅只有行星大氣,還有可能來自恆星本身的活動。就像太陽的黑子、亮斑等,這些都有可能『汙染』測量凌星光譜。此外,凌星光譜局限於研究晨昏線的大氣,並且難以深入到非常底層的大氣層。」陳果告訴記者。

周禮勇也談到,系外行星距離地球比較遠,所以當它們掠過宿星表面時,我們很難區分哪一部分光線是從行星大氣中穿透過來的。「你能想像,在1000公裡以外尋找路燈下的一隻螢火蟲有多難嗎?用凌星光譜探測大氣成分比這更難。」

不過,即使我們在一顆星球的光譜中看到生物標誌,也並不能就此斷言其一定存在著生命;看不到「生物標誌」,也未必沒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因為生命本身很複雜,適宜生命存在的條件也沒有絕對標準。「只能說凌星光譜給我們提供了窺探生命痕跡的一個視角。」周禮勇說。 (代小佩)

相關焦點

  • 《暗淡藍點》:科學研究與實驗下,是探尋人類的太空家園
    「暗淡藍點」象徵著我們地球的家園,在探索宇宙的飛船上遙望地球,就是一個暗淡藍色的球體,因為我們地球「七分海洋三陸地」,在太空中看到的便是蔚藍的大海,於是本書被命名為《暗淡藍點》。書中包含了大量對生命形式的審視,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對未來人類將走出太陽系,向更加遙遠的星球進發的大膽預測,為我們探索宇宙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具有研究價值。但是,要想了解這本書,首先得先認識這本書的作者——卡爾·薩根。
  • 克卜勒星球會成為人類第二家園嗎?是地球的14倍,環境更為優秀!
    克卜勒星球會成為人類第二家園嗎?是地球的14倍,環境更為優秀!我們經常看到有關於超級地球的報導,被冠以超級地球稱號的星球也不在少數,比如火星,穀神星等等。可是看起來科學家們並沒有登錄這些星球的打算,既然這些星球被稱為超級地球,環境比地球還要優秀,為什麼我們不起身前往這些星球呢?到底是什麼因素在限制我們呢?為何人類不前往超級地球就拿克卜勒22b行星為例,這是在所有的行星中和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一個,也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一顆星球,它的體積相當於14個地球大小。
  • 地球是人類美好的家園,愛護人類自己的家園
    愛護人類自己的家園人類從一個在自然界中走出來的自然生物,是如何邁進自己的文明,建築自己的家園的呢?人類的行為給自然界帶來了怎樣的後果呢?人類早已習慣以文明為家而忘記了自己真正的故鄉一大自然。大自然給了我們滋養生息的事物,但是人類忘記對自然母親感恩,無止境地向母親索取。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人類登月已過四十幾載春秋,馬裡亞納海溝也留下了人類探測的痕跡。而神秘的地球內部究竟是怎樣的?人類依然在探尋。  2008年,根據法國科幻巨匠凡爾納的小說《地心遊記》改編的電影上映,主人公來到了地球深處,在從未想像到的夢幻般的世界中穿行,遇到了很多奇異的生物。他們越來越接近地心,也面臨越來越多驚心動魄的危險,地心深處的火山即將爆發,炙熱的巖漿飛濺,勇敢的探險家們也必須迅速找到逃離的路。
  • 火星探測規模空前,火星有望變成人類的下一個宜居家園嗎?
    這麼多國家探測火星,火星能不能被地球化,有望變成人類的下一個宜居家園嗎?我們可以把火星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有待修復的星球。當然,它遠沒有我們現在的行星家園那麼好,但也許我們可以在那裡生活。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努力,我們有一天能把這顆紅色星球改造成一個新的地球嗎?還是說火星只不過是天上一個毫無希望的金錢坑?
  • 超級地球.葛利斯,人類未來的家園
    當人類藉助更先進的儀器設備,認識超出銀河系時,終於,宇宙浩渺無際的神秘面紗揭開了。此時才知道,我們生活的家園,這顆藍色的星球,是多麼的滄海一粟!因為地球在銀河系是渺小的,銀河系在整個眾多宇宙星系中,也如地球一樣,塵埃得不值一提。
  • 50億年後,太陽將會消亡,我們人類能找到下一個家園嗎?
    我們人類非常喜歡一個詞語,那就是「永恆」,但是「永恆」只存在於文化概念中,在科學概念中「永恆」兩個字並不存在,因為所有的事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消亡的一天,包括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太陽,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會有消亡的一天。
  • 地球——我們的家園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們對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天天在她的懷抱裡生活,陌生的是我們對她又是那樣的不了解,她從哪裡來,轉到哪裡去?人們應該為我們的家園做些什麼呢?地球誕生以來分為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共五代,每代又分為若干紀,如中生代侏羅紀就是恐龍稱霸時期,新生代的第四紀人類出現,約240萬年,這就是地球的「地質年代」劃分。至於地球壽麵還有多長?人類只能無可奈何的說一聲一一真的不知道。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火星會是人類的下一個家園嗎?
    金融商務區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每日都有開盤的高層住宅,昭示著擁擠不堪的城市,正把人類逼著往上擠,向蒼天索取生存空間。人類從原始時代的山洞到平房,直至現在的高樓,越來越不接地氣了。城市讓生活越來越擁擠,從交通情況便可見一斑。各種高架橋、天橋林立,一線城市更是地下被挖空,一條條地鐵隧道如蜘蛛網般洞穿整個城區。在人口日益膨脹的今天,加之地球不斷枯竭的資源,越來越不能承載更多的人類欲望。於是,浩瀚的太空,進入了人類擴張移民的視野。
  • 地球的孿生兄弟,人類的「第二家園」
    5500萬公裡,這個星球體積不大,質量約為地球的11%。雖然它同地球一樣擁有大氣層,但卻比較薄弱,空氣成分也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由於引力較小,大部分沙塵懸浮於空氣中,導致經常有沙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火星的地質層較為穩定密布著環形山及各種沙丘、隕石坑、峽谷、荒原等。
  • 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母親地球 都在發生些什麼呢?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由大衛艾登堡負責解說 這部由八部分的劇集將探索自然世界的獨特又寶貴的奇蹟,由屢獲獎項的劇集《地球脈動》的創劇人傾情打造的《我們的星球》通過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我們的星球》採用了令人驚豔的攝影和技術,並以前所未有的拍攝方式探尋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區域和那裡的動物居民。
  • 新「地球」被發現,位於宜居帶比地球還舒服,或成人類「新家園」
    提到地球相信許多的人一定對它肯定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畢竟我們現在每一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人類都是在地球這樣一個巨大的星球中,可以說,如果沒有地球,那就沒有了 我們現在的人類世界,地球是我們所有人類都賴以生存的家園 。
  • 【地評線】荔枝網評:守護地球,呵護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
    習近平就守護地球提出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構築尊重自然的生態系統三點主張,強調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呵護好地球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家園,中國既是積極倡導者,又是忠實實踐者。
  • 人類的未來家園是什麼樣?以太陽能為動力,打造「迷你地球」
    伴隨著海平面的上升,房價的飆升等因素,很多的人認為人類遲早要移居太空,如果人類移居太空,我們將生活在那裡。關於太空移民的居住地,科學界已經給我們答案了,那就是奧尼爾圓筒,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人類的太空家園和關於奧尼爾圓筒。
  • 保護人類的共同家園
    蔚藍色的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最美麗的行星,它是人類的家園。地球是人類繁富的家園,在己知的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有人類居住生息的星球,地球經過幾十億年演變,逐漸誕生了人類,說明地球適合人類的居住。由於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發展,進而破壞了人類自己家園的和諧,使得人類居住的這個美好家園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 保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以地球為中心得40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所以我們家園只有一個,如果破壞了我們的家園,我們就別無去處,因此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責任,也是我們小學生應盡義務
  • 人類為啥會有指紋?祖先又不用指紋解鎖,為何會進化出指紋?
    人類為何會有指紋呢?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對指紋脊及其下方密集的汗腺充滿了疑惑,好奇它們在人類或者說整個靈長目動物的生活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最近,國外的一組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論文稱:利用先進的雷射成像技術,他們詳細地研究了人類的指紋,更加了解的人類指紋的作用。
  • 看完《流浪地球》後 孩子們去科技館探尋宇宙奧秘
    我們要準備「流浪地球」嗎?  據了解,近期家長帶著孩子來科技館的側重點較比以往更為明確:「雖然平時人也很多,但是看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後,孩子們明顯帶著問題來,例如想了解某顆行星,想了解銀河系等等,對天文科普知識一探究竟。」科技館講解員巨晶說。  學生家長:觀影后孩子帶著好奇心來探尋宇宙奧秘  在三樓創造實踐展廳內的延伸探索足跡主題區,人山人海。
  • 人類的家園-地球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行星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組成的球體),它是怎麼形成的?現在人們認為地球是起源於46億年前始於太陽星雲的。它的形成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等一系列的物理演化過程,也是說就是恆星隕落的殘渣。地球形成初始溫度很低,並無分層的結構,後來由於隕石等物質的轟擊,放射性元素衰變導致的放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使得地球溫度逐步的增加。
  • 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探尋
    人類對地外智慧生命的探尋的過程是漫長的,而世界未解之謎似乎都會與外星人搭上關係,金字塔、巨石陣、稻田怪圈、百慕達三角、復活節島上的巨石像等等,這也似乎是間接地將外星人歸結為未解之謎的系列,而這也正符合人類天生的強大的好奇心。我們對深邃美麗星空嚮往已久,我們同樣也渴望知道我們到底會不會是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孤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