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家園-地球

2020-12-06 Mandy記錄人類歷史

終於從宇宙回到了地球,忽然有了一種落地的感覺,這種感覺真好。

地球,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照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地球的年齡大概是46億年。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行星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組成的球體),它是怎麼形成的?

現在人們認為地球是起源於46億年前始於太陽星雲的。它的形成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等一系列的物理演化過程,也是說就是恆星隕落的殘渣。地球形成初始溫度很低,並無分層的結構,後來由於隕石等物質的轟擊,放射性元素衰變導致的放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使得地球溫度逐步的增加。溫度升高,地球內部的物質可塑性也越來越大,同時,局部也開始出現了熔融現象。這時,在重力的作用下,物質開始分異。地球外部較重的物質開始逐漸下沉,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逐漸上升,重的元素下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個密度比較大的地核。伴隨著大規模的化學分離活動,最後地球就形成了一個現在的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

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地球上的原始大氣逐漸逃逸殆盡,伴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及分化,第二代大氣也形成了。後來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進一步發展成現在的大氣。同時,地球內部的溫度在逐漸上升,而外部的溫度卻在下降,於是氣態水經過凝結以降雨的形式落到地面形成水圈。

大約在三四十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了單細胞生命(人類進化的路程居然這麼漫長)。然後逐漸有了各種生物,最後是高級生物人類的誕生,一個完整的生物圈形成了。

今天地球上生存的生物,能夠追溯的第一個祖先是LUCA-共同祖先。因為現今生物都是基於相同的生物化學原理組織構成的,包括DNA,我們都夠斷言的就是所有的生物都是有聯繫的,並有一個共同祖先。

單細胞生命到複雜的多細胞生命出現中間經歷了大概30億年。直到6.55億年前,大量的高等動物才出現,這時候被稱為寒武紀時期。當時許多有機生物都長得像海綿或是軟體的動物。為什麼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呢,據說是有兩次重要的事件。一是寒武紀大爆發,二是產氧的光合作用,一個充滿氧氣的大氣是複雜生命進化的先決條件。由於利用了光合作用,一部分原始的細菌合成了一種叫做三磷酸腺苷(ATP)的分子,這是生物能量儲存系統的關鍵。現在植物和藻類應用的光合作用已經不再是從硫化氫分子(單細胞生物是從硫化氫)中奪取電子,而是從水中奪取電子,這也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這一過程被稱為產氧光合作用。同時植物和藻類進行光合作用都是利用自身的葉綠體,而葉綠體是一個游離細菌,是屬於一個藍菌門的早期光合作用細菌被另一個細胞所吞噬,兩者開始共同協作,用來產生ATP和糖分的複雜過程。一個細胞吞噬另一細胞並互相融合的行為被稱為內共生。那內共生是怎麼發生?何時出現的呢?這就需要另一個決定性的條件——真核細胞的出現。

(生命進化的過程好漫長,需要各種條件巧妙地出現在應該出現的時間、地點,今天就到這裡——真核細胞的出現)。

相關焦點

  • 地球是人類美好的家園,愛護人類自己的家園
    愛護人類自己的家園人類從一個在自然界中走出來的自然生物,是如何邁進自己的文明,建築自己的家園的呢?人類的行為給自然界帶來了怎樣的後果呢?人類早已習慣以文明為家而忘記了自己真正的故鄉一大自然。大自然給了我們滋養生息的事物,但是人類忘記對自然母親感恩,無止境地向母親索取。
  • 超級地球.葛利斯,人類未來的家園
    當人類藉助更先進的儀器設備,認識超出銀河系時,終於,宇宙浩渺無際的神秘面紗揭開了。此時才知道,我們生活的家園,這顆藍色的星球,是多麼的滄海一粟!因為地球在銀河系是渺小的,銀河系在整個眾多宇宙星系中,也如地球一樣,塵埃得不值一提。
  • 地球的孿生兄弟,人類的「第二家園」
    5500萬公裡,這個星球體積不大,質量約為地球的11%。雖然它同地球一樣擁有大氣層,但卻比較薄弱,空氣成分也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由於引力較小,大部分沙塵懸浮於空氣中,導致經常有沙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火星的地質層較為穩定密布著環形山及各種沙丘、隕石坑、峽谷、荒原等。
  • 地球——我們的家園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們對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天天在她的懷抱裡生活,陌生的是我們對她又是那樣的不了解,她從哪裡來,轉到哪裡去?人們應該為我們的家園做些什麼呢?地球誕生以來分為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共五代,每代又分為若干紀,如中生代侏羅紀就是恐龍稱霸時期,新生代的第四紀人類出現,約240萬年,這就是地球的「地質年代」劃分。至於地球壽麵還有多長?人類只能無可奈何的說一聲一一真的不知道。
  • 保護人類的共同家園
    蔚藍色的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最美麗的行星,它是人類的家園。地球是人類繁富的家園,在己知的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有人類居住生息的星球,地球經過幾十億年演變,逐漸誕生了人類,說明地球適合人類的居住。由於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發展,進而破壞了人類自己家園的和諧,使得人類居住的這個美好家園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 新「地球」被發現,位於宜居帶比地球還舒服,或成人類「新家園」
    提到地球相信許多的人一定對它肯定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畢竟我們現在每一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人類都是在地球這樣一個巨大的星球中,可以說,如果沒有地球,那就沒有了 我們現在的人類世界,地球是我們所有人類都賴以生存的家園 。
  • 【地評線】荔枝網評:守護地球,呵護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
    習近平就守護地球提出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構築尊重自然的生態系統三點主張,強調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呵護好地球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家園,中國既是積極倡導者,又是忠實實踐者。
  • 保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以地球為中心得40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所以我們家園只有一個,如果破壞了我們的家園,我們就別無去處,因此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責任,也是我們小學生應盡義務
  • 「三體星系」才是人類的新家園?流浪地球中的比鄰星在哪?
    比方說,《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耗時2500年在太空中孤獨的流浪,最終目的地是比鄰星,而比鄰星所在的半人馬座,便是《三體》小說中三體人所在的「三體星系」,那麼,「三體星系」真的能夠我們的新家園嗎?而另一顆比鄰星,則是《流浪地球》中人類的新家園,距離地球的距離為4.2光年,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按照《流浪地球》中的設定,因為半人馬座的三顆恆星中,都不曾有各自的行星,所以當地球進入比鄰星的範圍後,會在宜居帶的軌道上穩定下來,將比鄰星當做第二個太陽。
  • 人類的未來家園是什麼樣?以太陽能為動力,打造「迷你地球」
    伴隨著海平面的上升,房價的飆升等因素,很多的人認為人類遲早要移居太空,如果人類移居太空,我們將生活在那裡。關於太空移民的居住地,科學界已經給我們答案了,那就是奧尼爾圓筒,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人類的太空家園和關於奧尼爾圓筒。
  • 人類的第二家園,kepler-452b?
    地球,眾所周知,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我們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死去。我們在地球上辛勤勞動,創造我們的價值,發揮我們的能力,同時我們也依賴我們的地球,如果沒有了地球我們將無處可去。但是,地球也並不會一直這樣持續下去的,畢竟地球的資源有限地球也可能發生各式各樣的災難,比如,小行星撞擊,冰川期來臨,巨型火山爆發,核戰爭爆發,總之,很多事件的發生都有可能毀滅我們的唯一家園,地球。
  • 人類要想長久的生存在地球家園必須要提升認知維度
    地球,是宇宙中的奇蹟,萬物生命的搖籃,人類共同的家園。也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各種各樣的資源,使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生息繁衍。然而,我們應當認識到人類對地球的殘酷,應當改變我們的消費模式。我們居住的藍色星球,已經存在46億年了。但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卻快速掌控與過度索取地球資源。打破了億萬年以來固有的生態平衡。生物的多樣性被人為破壞。
  • 夢見帶著地球去流浪,把人類的家園建在比鄰星系的宜居帶
    在行星文明的巔峰時代,人類通過建造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大膽地實施了一個巨大的逃亡計劃,就是利用可控核聚變技術燃燒石頭獲得能量,先用巨大的能量迫使地球在自轉中慢慢停下來,再駕駛地球流浪遠方,帶著地球去尋找新家園;為躲避地球停止自轉過程中帶來的巨大海嘯衝擊,人類事先創造了一萬個地下城市來維持正常生活;當地球停止自轉時候,人類通過增強行星發動機的輸出功率,迫使地球朝著木星方向緩慢移動
  • 《家園》資源汙染日益嚴重,人類及地球的明天將何去何從?
    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視角向世人展現地球的絕美以及日趨危急的現狀。明天並不遙遠,但我們該選擇怎樣的未來?地球不過是宇宙的一粒塵埃,有生就有滅,該毀滅就毀滅吧,死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到時候看看是那20%的人留戀還是80%的人留戀。廢土的世界,各種影視作品電子遊戲不是也呈現過了嗎?
  • 珍愛地球,刻不容緩——世界地球日愛護家園倡議書
    在浩瀚的宇宙裡懸浮著一顆藍色的星球它有蔚藍的海洋、褐色的陸地綠色的森林和草原銀光閃閃的河流……這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在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通過綠色低碳生活,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 地球「指紋」指引人類探尋下一個家園
    目前,天文學家已發現4000多顆系外行星,研究這些行星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找到另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為未知的將來尋找下一個家園。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教授尼古拉斯·考恩和學生伊芙琳·麥克唐納花了10多年時間觀測地球大氣,探求地球「指紋」。他們表示,在尋找類地系外行星時,可以利用地球「指紋」鎖定目標。
  • 宇宙中的第二個地球?科學家:有望成為人類的新家園!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致力於尋找外星生命,為的也是希望人類能夠儘早的找到伴,而不是孤苦伶仃的生活在宇宙中,探知宇宙中未知 的一切,就像人需要朋友,地球也是需要朋友一樣!雖說人類一直將火星當作第二家園來看待,可是所有資料都表示,目前的火星肯定不適合人類移居的,但宇宙之大,科學家從未懷疑過還存在著一顆甚至多顆的行星跟地球非常的類似。 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了第二個地球。這顆星球不僅結構與地球相似,包括自然環境、溫度、氣候等都與地球非常像。
  • 「金鳳花」,可能成為人類在太陽系外的理想家園
    那麼,金鳳花恆星為人類尋找新家園帶來了哪些希望?人類到底能否在其他行星系發現宜居的家園呢?圖為太陽系外金鳳花區域行星與地球對照圖尋找宜居系外行星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有大小適中的質量,既不至於因引力太小而導致大氣逸散殆盡,又不至於大氣過於濃密;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也遠近適中,讓地球保持著適當的溫度,表面有液態水存在,為生命的出現和繁衍提供了可能。
  • 一枚"新地球"被發現,或將成為人類新家園
    一枚"新地球"被發現,或將成為人類新家園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咱們對外天空的探索也是越來越深了。人類之所以探索太空,除了滿足好奇心以及科研之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探索人類的新家園!目前,在人類所探索的已知區域中,只有火星符合我們的要求。
  • 宜居帶中的克卜勒22b,最接近地球形態,會成為人類的新家園嗎?
    2009年,NASA克卜勒任務正式啟動,主要用來在太空中尋找類地行星,從而尋找地外生命、可移居家園和地球以及生命的起源。轉眼之間10年過去了,如今,克卜勒任務一共為人類找到了2700候選行星,其中與地球大小相仿的行星數量超過200顆,超級地球行星數量達到了680顆,而處於宜居帶中的行星數量有54顆,這也說明生命,極有可能在宇宙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