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若馨
趙偉生長在內陸,卻與大海有著不解之緣。
2002年,從內蒙古大學數學系畢業的趙偉考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他有幸隨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2號」赴西北太平洋進行海洋調查。魷魚與海鳥帶來的新鮮感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暈船和日復一日的枯燥。不過,四十多天的艱辛也未曾動搖他的海洋夢。
博士畢業後,趙偉進入中國氣象局工作。那一年,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式成立,趙偉有幸成為了第一屆「臺海人」,並在十餘年中,見證了中國海洋氣象業務的發展,也踐行著作為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臨危不懼,做有衝勁兒的預報員
做預報員,總能遇到揪心的情況。
2018年春節,一場罕見的連續大霧天氣讓瓊州海峽持續封航,海口三大港口附近滯留上萬輛汽車、近十萬名旅客。趙偉覺得,這一次的海霧有些不同尋常。但當時觀測手段受限,預報員心裡多少都有些打鼓。
「這個預報必須要發!」沒有猶豫太久,趙偉與當班同事將第一期瓊州海峽海霧預報從中國氣象局發出。之後,趙偉時刻關注瓊州海峽通航動態,然而情況沒有好轉。情急之下,國家發改委考慮組織調度軍方船隻疏散被滯留的車輛和旅客,但這也意味著高成本、高風險。
此時一個關鍵難題轉移到氣象部門——如果海霧在未來兩天消散,就無需調度;否則,調度軍方船隻將是最有效的方案。
關鍵時刻,趙偉等一行人前往發改委。面對相關部門眾多關切,趙偉有條不紊地介紹了氣象部門對海峽大霧的預報情況,預計「未來兩天大霧情況將會緩解」。
果然,海霧逐漸消散,瓊州海峽重見光明,趙偉鬆了口氣。那一年年底,中國氣象局正式將海洋氣象大霧預報預警納入中央氣象臺大霧預報預警業務。一個「臨危受命」的舉動最終促成了業務的升級進步。
拓展海洋氣象保障覆蓋範圍
常有一些突發性事件是跨國界的,趙偉等一眾「臺海人」則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大氣無國界」。
2014年馬航MH-370航班失聯後,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兩艘搜救船緊急出發,前往中國南海搜救。關鍵時刻,中央氣象臺第一時間啟動馬航失聯航班搜救氣象保障工作,趙偉作為當班預報員製作發布了第一期搜救天氣海況預報。
後來,馬航疑似墜落區域不斷南移,中央氣象臺的服務也一直伴隨至南印度洋,搜救海域處於西風帶,不停遭遇溫帶氣旋影響。「那片海域面積大,飛機位置不好確定。我們每天只能通過澳大利亞應急協調中心網站來確定搜救海域,這樣的工作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月。」趙偉回憶。
四年後的1月6日,巴拿馬籍油船「桑吉」輪與中國香港籍散貨船「長峰水晶」輪在長江口以東約160海裡處發生碰撞。碰撞發生後,載有13.6萬噸凝析油的「桑吉」輪起火,並不時發生爆燃。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緊急協調救援搜救船隻14艘參與事故救援工作,以「桑吉」輪為搜尋基點,在1000平方海裡範圍內不間斷搜尋。1月12日,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請求中央氣象臺協助提供「桑吉」輪附近海域3天至5天的天氣及海況預報。中央氣象臺緊急響應,12日14時就製作發出第一份預報產品。
由於「桑吉」船體受海流、風力影響較大,持續向東南方向漂移,尤其是14日,風向轉為偏東方向,「桑吉」開始漂向我國東海「春曉」石油平臺,一旦波及「春曉」油氣田,後果不堪設想。趙偉持續與中國海上搜救中心、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密切溝通聯繫,這項服務一做就是九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