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世界美術史》:首次全面介紹世界五大洲、近百個國家或...

2020-12-05 人民出版社

百萬字、千幅圖,人類美術集於三卷

五大洲、千年事,東西價值一視同仁

以全球文化觀和美術觀為指導,首次全面介紹世界五大洲、近百個國家或地域數千年的美術發展面貌;

所涉國家最多、地域最廣,對東西方美術價值同等重視的一部名副其實的世界美術史。

↑ 點擊圖片,購買本書

內容簡介

本書用近百萬的文字及近千幅插圖,首次全面介紹世界五大洲、近百個國家或地域的近萬年美術發展面貌。除了大家熟知的文明古國及西方美術外,本書的突破點在於:第一次較詳盡系統地向讀者介紹亞洲邊緣國家、阿拉伯—伊斯蘭各國、非洲黑人、美洲古印第安人及大洋州海島土著人的美術遺存及文明歷程,並用全球文化觀將人類全部美術遺產給予科學的歸納和系統的闡述。

《努比亞進貢使節》(局部)(墓室壁畫),埃及,新王國

《奧古斯都·屋大維》(青銅雕刻),羅馬,公元前1世紀

《散花天女》(壁畫),斯裡蘭卡,6世紀初

本書的插圖既與文字相協調同步,又有獨立的觀賞性,讓讀者在閱讀文字內容、獲取豐富知識的同時,還能通過同步插圖獲得視覺美感享受,從而對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無數形象性造化物形成完整的認知。

遵照歷史學科的慣例,本書未涉及中國美術史的內容。

《梅杜薩之筏》(油畫),法國,熱裡柯,1818年

《我的村寨》(油畫),俄羅斯,夏迦爾,1911年

《我們國家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那些人》(油畫),蘇聯,格拉祖諾夫,1980年

作者簡介

範夢,原名範夢詳。著名美術史論家、版畫家。1938年生於遼寧省大連市,祖籍山東省聊城冠縣。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東語系,1957年轉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1958年該系解體,轉入版畫系;1962年畢業,去長春市總工會、吉林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1980年調入山東師範大學,在美術系擔任素描及外國美術史教學;1998年退休。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師範大學教授。著作甚豐,計有二十餘部學術專著和畫集正式出版,另有近百篇美術論文、數十幅版畫作品發表於全國各類報刊。

點讚本文!

相關焦點

  • 薦書| 畫給孩子的歷史地圖繪本《地圖上的全景中國/世界簡史》來啦!
    薦書 | 畫給孩子的歷史地圖繪本《地圖上的全景中國/世界簡史》來啦!↑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近日,經由《百家講壇》知名主講人紀連海、魏新聯袂主審推薦,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的《地圖上的全景中國簡史》《地圖上的全景世界簡史》上市啦。
  • 冬雪時節 走進書中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
    薦書人說王兆勝(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博士生導師):《吾國與吾民》是一本由中國人寫的、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著作薦書人說何健(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副教授):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高度概括了廣大農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
  • 全民閱讀 | 冬雪時節 走進書中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
    >◆書名:鄉土中國◆薦書人:何健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副教授>◆書名:簡讀中國史◆薦書人:盧葦中國作協會員◆推薦理由:在世界視角下解讀中國歷史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特質。
  • 百本好書送你讀|冬雪時節——走進書中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
    薦書人說王兆勝(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博士生導師):《吾國與吾民》是一本由中國人寫的、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著作。薦書人說何健(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副教授):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高度概括了廣大農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展現了中國傳統農村的面貌,成為一代代人窺探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鏡子。
  • 共賞百本好書|冬雪時節 走進書中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
    該書出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是一部體悟中國精神的經典之作。薦書人說王兆勝(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博士生導師):《吾國與吾民》是一本由中國人寫的、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著作。薦書人說何健(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副教授):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高度概括了廣大農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展現了中國傳統農村的面貌,成為一代代人窺探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鏡子。
  • 「每日一薦」薦書人姬十三—免疫「On Immunity:An Inoculation」
    免疫被比爾.蓋茨 馬克.扎克伯格列入必讀書目 《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出版周刊》之年度圖書 Facebook年度圖書 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名單外文名稱:On Immunity: An Inoculation作者:[美] 尤拉·比斯 著,彭茂宇 譯出版時間:2016-08-01字數:152000薦書人推薦語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不過直到今年 4 月 24 日,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火星探測任務才擁有了自己的名字 ——「天問一號」,未來我們還將看到前往土星、木星等行星的「天問 n 號」。中國最強火箭「胖五」人類所有的太空探索,如果離開運輸火箭都是罔水行舟。可以這樣說,運輸火箭的能力基本和一個國家航天實力劃等號。
  • 真實的網際網路世界,從來不是「無線」的
    實際上,網際網路世界從來就不是「無線」的,而是靠遍布深海中的無數海底光纜連接起來。如果哪一條斷了,你可能連微信都發不出去。海底光纜如何連接全球網際網路我們印象中的網際網路,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世界。由於海底光纜要連接幾個大洲的不同國家,長度起步一般都在數千公裡以上。其中最長的一條是最長的是亞歐三號海底光纜(SeaMeWe-3),西起德國諾爾登,東至日本衝繩,跨越 3.9 萬公裡,連接起四個大洲。▲亞歐三號海底光纜共有 39 個登陸點.你可能會說,為什麼不能像過去電視一樣用衛星傳輸數據,而且馬斯克的 SpaceX 不是還在打造覆蓋全球的衛星網際網路嗎?
  • 鍾繇《薦季直表》墨跡照片發現
    另一件為《唐褚遂良書 倪寬贊》,至今還是故宮博物院的法書珍藏。兩件墨跡,十四世紀以後,一直流傳在民間,又多次為匯帖所摹刻,流傳頗廣,特別是《薦季直表》。」《薦季直表》宋拓本張先生是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的專家,著作甚豐,其《中華書法史》一書,是博大精深的論著,但該書所附鍾繇《薦季直表》, 用的是刻本,猜想博識如張先生者,亦無緣見《薦季直表》一面。其實,抱此恨者何止張先生一人!
  • 薦書| 《三線陣CCD影像衛星攝影測量原理》——王任享
    薦書 | 《三線陣CCD影像衛星攝影測量原理》——王任享 2020-12-05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薦書| 深解地球
    薦書 | 深解地球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重塑「她」名|喬治·艾略特和其他24位女性作家首次以「真名」亮相
    正文《米德爾馬契》將在近150年來首次以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真名瑪麗·安·埃文斯(Mary Ann Evans)出版,與之同時出版的還有其他24部歷史作品,這些女性的作品以前只以男性筆名出版過。在19世紀中期,埃文斯使用了喬治·艾略特這個筆名,以確保她的作品能夠受到重視。
  • 「黎明拾穗38」,28位詩人用詩詞寫高考作文,匠心獨運,耳目一新
    註:詩題來自2020年黑龍江省高考作文主題《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3七絕·贊鮑叔作者:餘元才(武漢)鮑叔知人舉聖賢,成功霸業放雙肩。甘居其下勤扶助,史鏡長存留巨箋。註:材料來源於2020年高考全國1卷作文題。
  • 名美美術教育——日本頂級藝術院校五美最終篇
    本網12月3日訊 說起日本藝術私立院校,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東京五美」了吧,他們是日本頂級的藝術院校,更是許多藝術生嚮往的殿堂。東京有五美分別是:武藏野美術大學(武藏美)、多摩美術大學(多摩美)、女子美術大學(女子美)、東京造形大學(東造)、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日藝)。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社區曬單更有機會贏價值萬元「AJ1 倒鉤」潮鞋!點擊進入蘋果教育商店。(注意:若威鋒 App 端無法直接點開連結,請嘗試長按)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位於海南島東北部的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了歷史性時刻,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將執行我國首次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預計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 7 個月後抵達火星附近。
  • 玩遍「日本中部地區」的世界遺產與絕美景點
    從名古屋或松本,經過飛驒高山、白川鄉前往金澤的路線,在歐美圈稱為「武士路線」,在亞洲圈則稱為「升龍道」,超級熱門。 本篇文章將這麼有魅力的中部地區依照區域介紹特別推薦的觀光景點。 跟我們一起從新宿搭乘高速巴士度過舒適的旅遊時光,前往滿滿魅力的中部吧。
  • 免費電子書有聲書奉上→
    該書出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是一部體悟中國精神的經典之作。薦書人說王兆勝(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博士生導師):《吾國與吾民》是一本由中國人寫的、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著作。薦書人說謝昭新(中國老舍研究會會長、博士生導師):老舍中短篇小說寫得好!他寫的是平民的事,抒平民的情感,示平民的風味。
  • TV動畫「裡世界郊遊」公開新PV
    TV動畫「裡世界郊遊」公開新PV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09
  • 薦書丨滿天星鬥:蘇秉琦論遠古中國-「享書社」
    四、文化的分區與重組五、古史傳說關於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一、中國史前史的性質與任務二、中國史前史的內容和時、空框架迎接中國考古學的新世紀一、關於「重建」的回顧二、區系類型考古的實踐與理論(一)關於華南地區的考古(二)關於長江下遊地區的考古再實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