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網際網路世界,從來不是「無線」的

2021-01-10 愛範兒

科技網際網路的發展,是一部從有線到無線的變遷史。

八九十年代,我們只能通過電話線撥號上網。現在蜂窩網絡、WiFi 讓每個人隨時隨地與數字世界連接。

在手機這個最常用的上網設備上,我們開始習慣無線傳輸和耳機孔的消失,現在無線充電又試圖將一根根充電線砍掉。

網際網路讓全球都無線連接起來,讓千裡之外的人們也能面對面交談,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實際上,網際網路世界從來就不是「無線」的,而是靠遍布深海中的無數海底光纜連接起來。如果哪一條斷了,你可能連微信都發不出去。

海底光纜如何連接全球網際網路

我們印象中的網際網路,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世界。而真實的網際網路世界,大概長這樣:

▲ 圖片來自:he.net

這是分布在全球的約 380 條海底光纜,總長度超過 120 萬公裡,可以繞地球 30 圈。除了南極洲,海底光纜連接起地球上所有大陸的網際網路。

這些海底光纜承擔著全球超過 95% 的國際數據傳輸,就像是網際網路的毛細血管。

我們能在異國他鄉和國內的家人視頻通話,能在手機上看英超、NBA 等國際體育賽事的直播,全賴這些深埋海底的光纜。

當你我在上海用手機發送一段視頻給紐約的朋友,這段視頻的數據被附近的基站接受後,要先後經過機房、數據中心,接著在海底光纜中跨越太平洋,最後才會被紐約的朋友接收。

▲ 圖片來自:TE Connectivity

整個路程長達 1.5 萬公裡,可耗時只需 1 秒,海底光纜就是網際網路世界中傳輸數據的高速公路。

目前傳輸速度最快的海底光纜是橫跨大西洋 6600 公裡的 Marea,由微軟、Facebook 和電信基礎設施公司 Telxius 聯合開發,理論上每秒最高可傳輸 160 TB 的數據。

160Tbps 是什麼概念?這個數據傳輸速度是一般家庭寬帶的 1600 萬倍,相當於同時傳輸 7100 萬部高清電影。

由於海底光纜要連接幾個大洲的不同國家,長度起步一般都在數千公裡以上。其中最長的一條是最長的是亞歐三號海底光纜(SeaMeWe-3),西起德國諾爾登,東至日本衝繩,跨越 3.9 萬公裡,連接起四個大洲。

▲亞歐三號海底光纜共有 39 個登陸點.

你可能會說,為什麼不能像過去電視一樣用衛星傳輸數據,而且馬斯克的 SpaceX 不是還在打造覆蓋全球的衛星網際網路嗎?

可實際上,衛星傳輸還遠遠不能取代海底光纜。

且不說通過近地軌道的衛星傳輸距離要比海底光纜要長,更無法承載網際網路龐大的容量,海底光纜通信容量是衛星的 1000 倍以上,而且衛星還更容易受到天氣情況影響。

因此綜合傳輸效率和成本考量,海底光纜是目網際網路通信最優的選擇。

據信息產業部傳輸規劃部門專家劉戰霞介紹,在所有的光纜通信中,網際網路通信佔用的帶寬佔到 90% 以上。只有小部分通過衛星傳輸。

正因為海底光纜幾乎承擔整個全球網際網路的通信,一旦出現故障,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比如 2006 年臺灣地震造成該海域的 13 條海底光纜斷裂,直接讓中國網民一個月無法正常上網,當時中國的網民數量才 1.3 億。

而在 2013 年,一群無聊的人潛入海底切斷了東南亞-中東-西歐 4 號光纜,導致埃及的網速瞬間下降了60%。

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今天,無法想像我們的生活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人類第一條越洋電纜,意義比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雖然網際網路誕生才 50 年,其實早在 100 多年前,在電話還沒誕生的年代,人類就開始通過鋪設海底電纜進行遠距離通信。

人類史上第一條海底電纜在 1850 年鋪設完成,由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開發,跨越英吉利海峽連接英法兩國,只能用於發送摩斯電報密碼,由於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還曾被漁民當做大魚打撈上來。

▲ 早年的海底電纜採用是銅線材質.

海底電纜在歐洲鋪設成功後,英國人很快就將目光放到了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陸。然而兩者的難度卻天差地別,輪船光是要跨越大西洋就要花三周多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連接歐洲和北美所需電纜的重量,遠遠超過當時任何一艘船隻。

1854 年,從紐約到紐芬蘭的海底電纜遭遇資金問題,負責這項工程一位英國工程師到紐約尋求投資,認識了美國企業家塞勒斯·韋斯特·菲爾德(Cyrus West Field)。

▲ 塞勒斯·韋斯特·菲爾德.

兩人一拍即合,一個將載入人類史冊的海底電纜工程開始了。

在史蒂芬·茨威格經典的歷史傳記文集《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就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講述菲爾德如何鋪設第一條越洋電纜。

1858 年 8 月,第一個單詞通過細細的銅線傳到了美國,首條跨洋海底電纜鋪設完成。

消息一出美國舉國歡慶,菲爾德一夜之間成為和哥倫布相提並論的國家英雄。當時英國《泰晤士報》在社論中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還沒有哪一種方式在極大的擴展人類活動進程中,可以與此事相提並論。

▲英女王和美國總統互致賀電.

然而這條電纜只工作了一個月就罷工了,菲爾德也成英雄變成了「騙子」。之後幾年美國內戰爆發、世界經濟蕭條接踵而至,菲爾德的公司也快到倒閉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那條大西洋深處的電纜。

終於在 1866 年 7月 13 日,歷經十多年、數次失敗後,菲爾德終於成功了,菲爾德也成了公認的「電纜之父」,給今天的全球網際網路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在菲爾德的越洋海底電纜鋪設鋪設成功 22 年後,中國的首條海底電纜也開始投入使用。全長 117 海裡,耗資 22 萬銀元,用於清朝朝廷與臺灣的通信。

這條電纜一直工作到 1931 年,因為福建電信職工不滿南京政府迫於日本壓力籤下的不平等條約,才主動切斷。

直到 1988 年,光纖材料的發展讓海底電纜升級為海底光纜,逐漸成為全球網際網路重要的基礎設施。

除了電信運營商,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帶寬需求以及減少數據傳輸成本,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也紛紛花費巨資投入到海底光纜的建設。

Google 高級工程副總裁曾在 2018 年在官方博客中表示,過去 3 年 Google 在網絡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已經超過 300 億美元,正在籌建的三條的海底光纜的花費也將破億。

不久前 Google 又宣布建造一條新的海底光纜 Grace Hopper,用於連接美國,英國和西班牙。據悉該光纜具有 16 對光纖,將會刷新光纜的帶寬記錄,目前的海底光纜使用的光纖一般只有 6-8 對。

屆時,廣大網民的上網速度又將提升一個量級。

怎麼將光纜放入數千米深的海底

海底光纜的特點除了長,還有深。最深的海底光纜鋪設在 8000 多米下的深海,深度相當於一座珠穆朗瑪峰。

那麼怎麼將這些長達數千到數萬公裡的光纜,鋪設到幾千米深的海底呢?

這是被公認為世界上最複雜且困難的大型工程之一,除了要將重達數千噸的光纜運上船,鋪設過程中還要在幾萬公裡的航線上避開暗礁巖石,這在波濤洶湧的海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光纜的鋪設任務由鋪纜船來執行,但在出海之前的準備功夫不少。除了對鋪設路線進行調查,規劃適合的路線,光是將上千噸的光纜卷到船上的儲纜盤就要幾周時間。

鋪纜船的鋪設過程主要分為淺海區域和深海區域兩個階段。

在淺海區域,鋪纜船載著光纜開到距離登陸點數公裡外的海上,再由小型的接駁船將光纜綁在浮標上牽引至岸邊,然後拆除浮標,讓光纜沉入海底,最後由潛水員或遙控機器人將光纜掩埋。

更大的挑戰則在深海區域,這十分考驗鋪纜船的駕駛技術。因為要控制好航行速度、光纜釋放速度,以保證光纜的入水角度、敷設張力適宜,才能避免損害光纜中的光纖,順利完成鋪設。

要將光纜鋪設到海底,還離不開埋設犁,其外形和功能和耕田所用的犁沒什麼不同,只不過它是在幾千米深的海床「耕作」。

當埋設犁帶著光纜被下放到海底後,首先通過噴注工具噴出高壓水流,在海底衝出一條深約 2 -3 米的溝槽,再通過導纜孔將光纜放入溝槽,最後用泥土覆蓋在光纜上。

▲圖片來自:YouTube

鋪設完成之後也並非一勞永逸,故障後的維修難度一點不亞於鋪設。

還記得菲爾德那條越洋電纜嗎?故障後用了 7 年多才維修成功,儘管今天光纜技術已經大大進步,維修過程依然不簡單。

其實為了保證光纜不被海水腐蝕、魚類撕咬,光纜本身就裝備了幾層由聚乙烯、瀝青、鋼線、銅管等材料組成的「鎧甲」,它們要保護的是只有一根頭髮絲大小的光纖。

跟很多人的直覺相反的是,越是在淺海區域,光纜的保護層越多,也更粗大。在深海的光纜則無需這麼多保護,因為在淺海反而更容易因為捕魚、船隻等人類活動遭到破壞。

▲ 圖片來自:nec

海底光纜因為天災人禍而損壞每年都會發生一兩百次,故障發生後,要在數萬公裡的光纜中定位損壞的那個位置,是第一個難點。

光纜定位故障一般會先採用光時域反射儀(OTDR)在光纜中發射一段雷射信號,就可以根據斷裂位置的信號反彈估算出大概位置。

接著技術人員再給光纜發射特定的電壓和低頻聲波信號兩個信號,被維修船上的傳感器定位後,可以進一步確認光纜的故障位置。

接下來維修船會駛到故障位置上方,如果在光纜位於 2000 米以內的海底,就會派出水下機器人,挖出海底的光纜,切斷故障部分,將剩餘兩端帶回船上修復。

▲ 圖片來自:Wired

如果在 2000 以下的深海,就要出動一個巨型的抓斗,將光纜勾回海面,整個操作過程就像在玩一個超大的娃娃機。

接著就是在船上,用光纖熔接機將光纜切斷的部分與替代光纜拼接到起來,因為光纖比一根頭髮更細,拼接工作就像一場精細的外科手術。測試沒問題後,就會再次將光纜埋入海底。

修復光纜不僅耗時耗力,還燒錢。修復一根光纜的費用從數十萬美元到數百萬歐元不等,但在今天,相比起網絡癱瘓造成的損失,這點維修費不算什麼。

這一條條海底光纜連接了我們的網際網路世界,你在對話框收到的一個單詞、一張圖片或一段視頻、在 Netflix、YouTube 上看到的每一幀畫面,都可能在深邃的海底跨越萬裡才出現在你的屏幕上。

題圖來自:《無敵破壞王》

相關焦點

  • 「降維攻擊」,網際網路創新的「三體」法則
    (2)第二個打擊維度是在「終端」傳統零售,一個店鋪最多有幾萬個SKU,而電商讓貨架無線延伸,現在在電商平臺隨便搜索一個關鍵詞,下面就會展示幾萬條搜索結果,消費者的可選擇性大大增加,原來沒見過或者想要但周邊店鋪都不賣的產品,在電商平臺上也幾乎可以零成本搜索到。這就是典型的「降維攻擊」。
  • 盤點Google 經典愚人節「惡搞」,用「荒誕不羈」去改造世界
    作者:早優夫斯基Google 的愚人節玩笑或許是這家全世界最酷的科技公司最有代表性的縮影——先來「異想天開」,然後去改變世界。從 2000 年的 4 月 1 日開始,Google 每年都會在愚人節這天給世界開個小玩笑,而這也逐漸成為了全世界極客們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共同的小期待。
  • 自我意識「蓬勃生長」的青春期,如何真實地面對自己?
    如果你被「自我」控制了心智,就會切斷與真實世界直接可靠的聯繫;相反如果你能夠擺脫「自我」,就能直面現實世界,尊重事物運轉的客觀規律,也能夠更加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目前可能做到的、以及未來如何向前邁進。 但是,如果在青少年自我意識段日益成熟的階段,不能夠很好地引導他們正確地對待「自我」,他們極有可能會過高或者過低地預估自己的能力,在真實的世界裡不斷受挫。
  • 真實世界的寶可夢:暱稱皮卡丘的「太平洋多角海蛞蝓」
    真實世界的寶可夢:暱稱皮卡丘的「太平洋多角海蛞蝓」作者:勇哥在家鄉本文由勇哥在家鄉原創,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自從2016年8月「Pokémon GO」在臺提供下載後,迅速發燒,可以看到好多玩家不論白天、夜晚,總是低頭看著螢幕期待怪物的出現,甚至某些地點因為人潮爆多而上了國際新聞,可看出這股虛擬熱潮多麼瘋狂。雖然因此讓許多喜歡宅在家裡的人走向戶外。但虛擬畢竟不是真實,存在虛擬世界中的怪物或寶物不會成真。
  • 美國計劃10年內建成「國家量子網際網路」!無法破解,堅不可摧
    【新智元導讀】近日,美國公布了一項致力於打造量子網際網路的計劃,目標是十年內建成與現有網際網路並行的第二網際網路,讓網絡共享信息變得「無法被攻破」,此舉或將掀起新一輪的「量子追逐賽」。剛剛,美國公布了一項計劃,將致力於打造量子網際網路。
  • 「世界七大奇蹟」你知道多少?
    課上老師請大家列出自己認定的「世界七大奇蹟」。
  • 我做了個「分貝試驗」,發現生活中真正的「安靜」已經不多了
    「這兩天沒休息好,隔壁在裝修」,這個原因讓人啞笑,生活總是比我們意想中來的更加骨感和真實。 曾經網上有個段子這麼說:似乎每個人都曾經有過一個正在裝修的鄰居,或是有過一個小孩子正在學鋼琴的鄰居。但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似乎已經被當成一種「正常現象」,甚至變成了大眾自我調侃的段子。 基於此,我做了一個「分貝實驗」:我測試了十餘個自己生活中真實場景中的分貝數,想看看自己到底生活在什麼樣一個噪音水平的生活環境當中。
  • 在詮釋「賽博朋克」這件事情上,影視遊產品「前赴後繼」
    誠然,製作方CDPR就是在用「主角V殺死每個任務點的敵人」的方式來講故事。這種重「任務」的講述無時不刻都在提醒著玩家:你是在遊戲裡,你正在被凝視。02、科幻的意義文娛產品在詮釋「賽博朋克」這件事情上「前赴後繼」。
  • 萬人打造《我的世界》1:1真實地球,南極洲用「地平說」呈現邊境
    首先他用「Cubic Chunks」Mod改變《Minecraft》的區塊為16x16x16,並讓玩家在兩個垂直方向都有無限建造深度,換句話說這個Mod能夠打破《Minecraft》的垂直限制,讓玩家真實打造現實世界壯觀的地貌。
  • 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終於能用了,顛覆 5G 的「全球 WiFi」要來了?
    最近馬斯克又上了熱搜,這次他成了「宣誓火星主權第一人」。一位網友曬出 SpaceX 星鏈(Starlink)衛星網際網路服務的條款,稱馬斯克已經開始為火星殖民地制定法律框架。而它未來會不會成為主流通信網絡,甚至像一些人說的「顛覆 5G」呢?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可以用了,體驗怎麼樣?簡單回顧一下星鏈計劃,馬斯克在 2015 年就透露了這個想法,並在 2016 年正式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出了申請。
  • 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終於能用了,顛覆 5G 的「全球 WiFi 」要來了?
    最近馬斯克又上了熱搜,這次他成了「宣誓火星主權第一人」。 一位網友曬出 SpaceX 星鏈( Starlink )衛星網際網路服務的條款,稱馬斯克已經開始為火星殖民地制定法律框架。而它未來會不會成為主流通信網絡,甚至像一些人說的「顛覆 5G 」呢? 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可以用了,體驗怎麼樣? 簡單回顧一下星鏈計劃,馬斯克在 2015 年就透露了這個想法,並在2016 年正式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出了申請。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新智元導讀】「冰鎮椅子」和「彩虹蕉」見過沒?反正神經網絡要淚奔了。近年來,吃數據的人工智慧狹隘性日益凸顯,而來自舊金山的科學家們,認為智能來源於歸納偏差,他們試圖通過已知的世界屬性、大腦的物理結構和算法來構建一種新的世界模型。看到下面這個場景,你會想到啥?
  • 直播真的如此「墮落」嗎?我們不妨將目光轉向大海另一邊的英語世界...
    瘋狂、暴躁、空洞、過度消費......一片消極形容中,自詡精英的批判者開始對網際網路年輕用戶的審美情趣提出質疑。 直播真的如此「墮落」嗎?網際網路時代,用戶對「無聊」內容的集體痴迷,混沌中是否有建立新秩序的可能性?
  • 為什麼康德的哲學被稱為「哥白尼革命」?
    具體會詢問的象是「我怎麼看得見蘋果?」「我眼前看見的蘋果,真的存在於我身外嗎?」等。會對這些貌似瘋狂的問題感到奇怪,也是理所當然的。通常我們所熟悉的,是「本體論」和「實在論」。因為這些才符合一般的常識,我眼前的世界,是實際存在於我身外的世界。但隨著哲學的發達,以及對人類意識的深入探討,眼前世界不是真實世界的想法,也逐漸擴散。
  • 長城魏建軍的「末日危機」
    在這個短片的背後,我們看到了魏建軍和長城汽車從草根崛起,如今成就如斯依然沒有丟失「草根」的本色和精氣神。如果攏到一塊說,中國傳統企業家和網紅網際網路人的玩法,還真就不一樣。前者總是先談危機,未雨綢繆,找尋出路;而後者則永遠是先把夢想掛上高牆,再試著把故事說圓。共同點是都很煽情,也都能很吸睛;區別在於,前者大多真的有故事,而後者則是頻頻爆出事故。
  • 過去15年買下「中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這家公司是怎麼做到的?
    過去幾個月裡,關於「資本寒冬」的說法不絕於耳。作為業內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也在年初向成員企業傳話,要求企業們警惕疫情對財務的潛在影響,密切關注自己的現金狀況,還警告它們「融資活動可能顯著放緩」。
  • 揭秘《球狀閃電》中的「黑森威懾」與「降維攻擊」
    比如,「球狀閃電」本身,這個概念用在了第一位面壁人泰勒的計劃中——用球狀閃電攻擊人類艦隊,從而創造出一支量子幽靈艦隊。而在《球狀閃電》的高潮部分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黑森威懾」和「降維攻擊」的影子。從農業時代重新恢復到資訊時代的過程將會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世界格局必將改寫,這對發達國家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在如此強大的威懾下,美方只能乖乖就範。ps:詳細內容,還請閱讀原著。 三體中的「黑森威懾」和這如出一轍——你敢動我試試,老子和你同歸於盡!通過「黑森威懾」,人類成功地逼迫三體人撤出太陽系,還無條件地給人類傳輸先進的科學知識與技術。
  • 左暉所說的「難而正確的事」到底是什麼?
    這個僅成立兩年半的公司,以極其迅猛的速度俘獲資本市場的青睞,躋身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市值前十名。 但是,自誕生之日起,或許直到現在,公眾對貝殼仍舊有諸多的不理解。貝殼所倡導的「有尊嚴的服務者、更美好的居住」聽起來像是一句難以落地的口號,其創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做難而正確的事」也並沒有向外界解釋清楚貝殼到底在做什麼。
  • 物理學家:「多重世界」是絕對的可能性 而且有近無限版本的你
    多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和量子物理學家都一直在努力解釋現實有「多重世界」的可能性,這暗示,每當任何事有兩種可能性時,它就會分裂成新的平行現實。從本質上來講,物理學家認為你生活在復雜多元世界的一個分支中,這表示幾乎有無限版本的你,你在你的生活中做出了各種可能的選擇。
  • ...招聘高級區塊鏈開發工程師;微軟翻譯軟體「中譯英」比「英譯中...
    (來源:新浪科技)G 點評:不止是阿里,開曼群島上的百度、京東公司回歸 A 股之日同樣可期B 站將啟動「青少年防火牆」計劃B 站昨日宣布將啟動「青少年防火牆」計劃,通過大數據分析、關鍵詞管理等措施,從嚴識別並過濾對青少年的不良信息。「青少年防火牆」計劃分為兩部分:1、加強身份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