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燒成灰,減少的質量哪去了?質量為何會憑空消失?

2020-12-05 科學美少男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一噸木頭燒成灰,變輕了!那麼木頭「減肥」減哪去了呢?這似乎違背了我們從小接受的質量守恆定律,實際上加上產生的氣體質量也不夠。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宇宙「管理」一切物質的方法,下面通俗聊聊到底怎麼回事。

質量哪去了?

初中化學中有這麼一個實驗,把燃燒的木炭放入密閉容器中,再倒入澄清石灰水,會發現石灰水變渾濁,因為石灰水吸收了木炭燃燒後生成的二氧化碳。

如果這個實驗全程都在一個密閉的容器中進行(理想狀態下石灰水把反應氣體都吸收了),那麼反應前後質量相等嗎?實際上,還是不相等,因為反應過程還產生了光和熱,即能量。能量並不可能憑空出現,因為能量也需要守恆,原子彈爆炸告訴我們微小質量虧損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它們的關係是:

這是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方程:虧損的質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等於釋放的能量。木炭燃燒並沒有爆發出原子彈的威力,能量很小,而光速又很大,所以木材釋放光和熱損失的質量(△M = E / c^2 ),非常小,小到小數點後16位開外,普通的實驗是根本發現不了的。那麼方程背後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質量會和能量扯上關係呢?

為了原子,扯出了粒子

18世紀,科學家做了大量化學實驗,發現物質反應前後質量不變,因此有了質量守恆定律,至於原因就是質量虧損太小了,他們沒有察覺。

當時「原子是最小的粒子」的理論大行其道,反應前後,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數量並沒有改變,因此質量也不可能改變,即守恆。

不過,說是這麼說,但需要證明,要清楚了解原子到底是什麼樣的。盧瑟福最先用α粒子轟擊金箔,希望從轟擊結果找出點蛛絲馬跡,結果一轟成名,發現原子由電子與原子核構成。

於是大量科學家加入了轟擊大潮,而且想法也越來越大膽,設備也在不斷升級,最後演變成了「大衝撞」,設備也變成了如今的高速粒子對撞機。

當然,錢不是白花的,實驗讓「原子論」徹底崩塌,反而冒出來上百種更小的粒子,隨著繼續「撞」發現原來「撞」出來一些粒子是複合粒,也就是沒完全拆開,例如發現的中子、質子其實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

最終,科學家得到了61種不可再拆分的粒子。有人可能說質量守恆換湯不換藥,無非是把反應前後的原子換成粒子,還是守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沒有愛因斯坦質能方程什麼事了。

質量就是能量

質量到底是什麼?直到2012年才被希格斯「撞」出來,於是給了他個諾貝爾獎。基礎粒子自身都是零維沒有靜止質量的點粒子(波,波粒二象性),卻能構成三維的物質,包括你和我,源於它們之間發生了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為上帝建立宇宙萬物的規則。

原子的質量主要來自於原子核,電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原子核的質量又來源於質子與中子,質子、中子又由三價夸克構成。

基礎粒子可以分成兩部分,就像蓋房子的材料,一部分是夸克、電子這樣的粒子屬於主材(牆磚、地磚、板材),另一部分是光子、膠子這樣這樣的屬於輔材(水泥、膠水)。輔材負責連接主材,但不能亂用,比如磚要用水泥,不能用膠水。

圖: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圖解

帶電荷的粒子之間依靠交換光子進行相互作用,例如磁鐵同性排斥異性相吸,叫做電磁力。質子與電子都帶電,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電磁力。

原子核中同性的質子被束縛在一起也需要核內的強核力。以上所有相互作用,利用質能方程求出質量,再加上三價夸克與電子的自身質量的總和只佔原子整體質量的1%。

另外99%的質量源於強相互作用,膠子就像輔材一樣束縛著三個夸克,原理類似於電荷,但夸克會變色,稱之為色荷,同樣可以通過強相互作用的能量求出質量。還有導致原子衰變的弱力以及引力,這裡不贅述了。

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如果質量是粒子與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那麼粒子本身質量是哪來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相當於大家白玩一場,又回來了最開始的問題,粒子自身質量從哪來?

上面一開始說了所有基礎粒子自身是零維沒有靜止質量的粒子,它們自身想要具備質量必然還存在著什麼與它們發生相互作用。

物理學家希格斯通過大型對撞機找到了「大部分主材都適用的輔材」——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源於希格斯場的震動,整個宇宙就像一個希格斯人海,一些基礎粒子由於自身特性(比較出名),會被希格斯場的束縛,從而具備一定勢能。因此粒子自身具有的質量。有些粒子並不會受到希格斯機制制約,例如光子是個無名小卒,不被束縛,靜止質量為零,總是以恆定的光速運動。

木炭燃燒質能守恆

構成宇宙萬物的粒子就像一具具軀殼,由於相互作用,擁有了質量,本質其實是能量,木材同樣如此,即使反應後質量減小了,但是算上光和熱,質能是守恆的。

相關焦點

  • 1斤木頭燃燒後只剩不到1兩的木灰,那另外9兩多的物質去哪了?
    小時候由於缺少天然氣,我們燒火做飯都需要去山上撿木材來燒,為了以備不時之需,有時候我們會撿很多木材把它們整齊的堆積在廚房裡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堆在廚房裡面的那堆木材最後被燒得只剩下一堆木灰,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遇到的現象,就是當我們拿一根很大的木頭來燃燒,燃燒後的木頭卻只剩下灰
  • 物質是怎麼消失的?一噸的木頭燒成灰,其它物質怎麼就消失了?
    一噸木頭燒成炭還是不少的,但如果任其燒盡那麼就只剩下一小堆灰燼,剩下的物質就不多了,而煤炭的狀況也類似,熱值高的煤炭灰分比例比較低,熱值低的煤炭灰分比較高,灰分從10%-40%甚至更高。那麼問題來了,剩下的那些物質去哪了呢?
  • 500克木頭燃燒後,留下50克不到的灰燼,剩餘的質量去哪了?
    能源這兩個字的含義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在地球上,這樣的資源數不勝數,但是也有一些能源在隨著人類的開發逐漸減少,甚至是瀕臨枯竭。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500克木頭充分燃燒後,可能只會留下了50克不到的灰燼,燃燒的過程發生了什麼,剩餘的質量去哪了?
  • 木頭燃燒後只剩下很少的灰,其餘的物質哪去了?
    1斤木頭燃燒後只剩下不到1兩的灰,還有9兩多的物質哪去了?這並不符合我們所知的守恆定律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以前的人們肯定也注意到了,常見的木材、雜草燃燒以後,只剩下了一堆的白灰,那麼之前的物質都去哪了
  • 憑空消失?疑惑千年,終被發掘——質量守恆定律
    困擾人們的各種問題 在古代,人們常常看到一些好像是憑空而生或是不翼而飛的現象,百思不得其解。一顆小不點的種子,會發芽,會成長。幼小的嫩芽會成長成為一顆顆撐天大樹,這些構成樹木的物質是從哪來呢?真的是無中生有嗎?木頭燃燒後,不見了;蠟燭燃燒後,也會無影無蹤,它們到哪去了呢?
  • 一堆木頭燒完只剩下一點灰燼,物質哪裡去了?中學化學老師解釋過
    最近有個小朋友問,「一堆木頭燃燒後怎麼會剩下一點點灰燼?木頭中的物質那裡去了,都消失了嗎?」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這個問題後都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在中學的時候化學老師已經給咱們解釋過了。咱們借著這個問題,一起來重溫一下我們在中學時代學過的化學知識吧!
  • 一斤木頭燃燒後,只剩下不到一兩的灰,還有9兩的物質哪去了
    9兩,那麼,被消耗的物質又去了哪裡呢?木頭燃燒的本質就是木頭中碳、氫、氧等元素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其中,碳反應後會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而氫則會變成看不見的水蒸氣,剩餘的元素比如氮、硫等等則會形成氧化物,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物質都是會汙染空氣的,且都是以氣體的形式出現。
  • 木頭和煤炭燒完有灰燼,汽油連灰都沒有,質量守恆呢,都去哪了?
    儘管火那麼普遍使用,但吃瓜群眾卻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火是一種神奇的現象,煤炭用火燒過之後就剩下了一丟丟物質,木頭燒完之後的灰燼一陣風就消失了,而汽油居然連灰燼都沒有,說好的質量守恆呢?那些物質都去哪了?
  • 愛因斯坦創立了質能守恆定律,那創造物質的能量到底從哪來的?
    所謂的質能守恆定律就是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統稱,主要是指在一個孤立的系統內,任何物質的質量和能量不管發生什麼反應,它們的總量是不變的,如果理解這個定律呢?其實平時我們經常會遇到體現質能守恆定律的現象,比如平時我們用一個密封瓶子裝水,然後給瓶子裡面的水加熱,當加熱到一定時間後,瓶子的水減少了5%,這5%的水並沒有消失,而是以氣態的形式附在瓶子壁上,瓶子加熱前的水質量與加熱後的水質量完全沒有改變;又比如平時我們用火燒一塊木頭,一塊厚重的木頭經過燃燒之後,只剩下一層輕薄的木灰,那麼木頭消失的質量去哪了呢?
  • 足金小熊被燒成了灰...
    許女士出示被火燒後的足金小熊消費者:足金小熊燒成灰據許女士介紹,去年12月12日,她在國金中心二樓的周生生專櫃購買了一條價值14580元的18K金鑽石項鍊和一條1598元的鉑PT950項鍊,作為配套優惠,她以54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個足金小熊飾品。
  • 核反應損失的質量是什麼?它到哪去了?
    我們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要簡單理解一下以下兩個概念:能量和質量在相對論的體系中,質量是能量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能量和質量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同樣的,在特定的條件下,質量和能量之間也可以互相轉換,其中質量轉能量的例子比較多,例如平常所見的燃燒現象,以及今天我們要談的核反應等。那麼能量能轉化為質量嗎?答案是肯定的,英國物理學家派屈克·布萊克特就證明了這一現象,他通過研究發現,高能光子在靠近原子核的時候,其攜帶的能量有時會產生出成對的正、反電子。
  • 人死後質量隨之減少,究竟會去哪裡?科學家稱或許存在五維空間!
    人死後質量隨之減少,究竟會去哪裡?科學家稱或許存在五維空間!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已經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其實大家有沒有細想過,人類並沒有比其他生物強到哪裡去,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是人之常態。面對死亡,很多人的內心都極為畏懼,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在世上短短幾十年,有些人活出了精彩,也有些人荒度了一生。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很多關於鬼神的故事,人們都畏懼死亡,並不是擔心死亡有多可怕,而是人死後會給親人留下無止境的悲痛。人死後質量隨之減少,究竟會去哪裡?
  • 1斤木頭燃燒後只剩下不到1兩的灰,還有9兩多的物質去哪了?
    在臘瑪古猿所棲息和活動的區域,經常會發生一些由於閃電或者自然積溫而形成的森林起火現象,在臘瑪古猿相較於其它陸生哺乳動物腦容量大大提升的背景之下,或許那時候人類的祖先在驚嚇之餘,會不由自主地對「火」這個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因此為後來人類學會利用火和保存火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如果光線沒有質量,為何它會被引力影響?
    在「真空」的宇宙中,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會在瞬間憑空產生一對正反虛粒子,然後瞬間消失,以符合能量守恆。在黑洞視界之外也不例外。史蒂芬·威廉·霍金推想,如果在黑洞外產生的虛粒子對,其中一個被吸引進去,而另一個逃逸的情況。如果是這樣,那個逃逸的粒子獲得了能量,也不需要跟其相反的粒子湮滅,可以逃逸到無限遠。在外界看就像黑洞發射粒子一樣。這個猜想中的輻射被命名為"霍金輻射"。
  • 為何地球上的隕石坑沒有隕石?體積這麼大,憑空消失了?
    我們都知道來自天外的隕石是最有可能毀滅地球的天體災害,曾經的恐龍滅絕很有可能就是隕石造成的,而很多年前的通古斯大爆炸也被人懷疑是強大的隕石撞擊形成的,不知道你們是否發現了這樣的情況,無論是那個隕石坑,幾乎很少有著完整的隕石留下來的,為何地球上的隕石坑什麼都沒有?
  • 一百多顆星球憑空「消失」,是被外星文明利用了還是被摧毀了?
    恆星是宇宙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天體,每一個恆星的壽命從幾十億年到上百億年都不等,一顆恆星其實是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消失,不過在一些高等宇宙文明的參與之下,恆星也會突然消失,現在有科學家對宇宙當中憑空消失的恆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
  • 物質不會消失對嗎?十斤煤燃燒後只剩一斤灰,9斤物質去哪裡了?
    質量守恆是我們中學時候就學過的一個著名定律,在教科書上大家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但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因素擾亂我們的視線,比如話題中那十斤煤燃燒後只剩下一斤灰就是一個迷惑了很多人的話題,質量在哪裡守恆了,那9斤東西去哪了?
  • 一盆土長了個3斤南瓜,土沒減少,南瓜質量憑空來的?
    中國人到哪都種菜,從菜地種到陽臺,從中國種到美國,嫦娥四號還從地球種到月球,是不是很誇張?其實一點都不,民以食為天,人到哪菜就到哪,因為植物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它只需要陽光和水,當然還有一捧泥土,它就長出好吃的東西來!所以中國人的土地一寸都不能丟,誰知道會又會長出啥好東西來!
  • 炸藥爆炸質量會發生變化?化學反應質量守恆!但質量真的減少了!
    這就是著名的質量守恆定律,當然這個理解在宏觀意義上是沒有問題的,事實上儘管化學變化中質子與中子以及核外電子的數量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核外電子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從理論上來看這會產生質量變化,當然在中學化學中我們還知道了另一個概念!
  • 物質轉化能量很容易,為何能量轉化為物質卻很難?這裡告訴你原因
    大家以為愛因斯坦老了,變糊塗了,不然如此簡單的數學公式都會算錯,其實愛因斯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我們一直以傳統思維去看待這個公式,而不是用發散思維去看待,如果使用發散思維去看待這個公式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公式不僅沒有錯,而且深刻的揭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個基本規律,這個規律就是著名的質能守恆定律,所謂質能守恆定律就是在一個獨立的系統中,裡面的物質不管發生什麼反應,不管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獨立系統的總質量和總能量都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