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鳳來儀,功夫財經籤約作者。
美國大選鬧到這個地步,講真我是沒有想到的,國會騷亂這事後,川普的政治前途十分堪憂了。所以 現在我更關心的是,拜登上臺後會用什麼樣的計劃來讓大家忘記川普。
一般來說,建制派要打敗政治新人有兩種方式:
一是把他吸納進建制,剛開始建制派或許也是想這樣對川普做的,但後來發現失敗了;二就是要採納新人的措施,這樣才能安撫那些因為不滿建制派所為而支持政治素人的選民。
從現有的報導來看,拜登的經濟刺激計劃將會分為兩步走:先是將發放疫情援助現金金額從600美元/人提高到2000美元/人,繼而是通過3萬億美元的稅收和基建設施方案。
前者可以拉攏大多數因疫情而導致經濟損失的老百姓,而後者則不折不扣就是川普原本計劃在第二個任期實施的大基建計劃,這就是拜登給搖擺州和中西部州端出的大蛋糕。
基建計劃大約耗資3萬億美元,川普和拜登都沒說錢從哪裡來,我估計也只能繼續增加政府赤字了。鑑於民主黨已經拿下了白宮、眾議院和參議院,可謂「一統江湖」,所以未來這個計劃的推出應該不會遭遇什麼大阻力。
在其他重大問題上,或許兩黨和民主黨內部會有重大分歧,但在大基建計劃上,絕對不會出現強有力的反對者。
原因很簡單,這個計劃看上去只有受益者沒有受害者,或許唯一的受害者,就是美元信用了吧,而美元信用,恰恰不需要任何人來負責。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債規模將在目前27萬億的水平上,再上一個新高度。這將對世界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慢慢說,你耐心看。
01
美元發行機制
長久以來,美元的發行機制都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合理的。因為美聯儲並不屬於美國聯邦政府,他們的任務並不是保證政府一定有錢花,而是美元的信用和購買力。
1913年,美國出臺《聯邦儲備法案》,裡邊規定了美元發行的方式——美國政府不能發行貨幣,只能發行債券,也就是借錢;發出債券後,再在全世界找買家,賣不完的那部分,則會抵押給美聯儲,美聯儲據此發出美元貨幣。
看到沒有?美元的發行基礎,其實就是美國的國債。在這個循環裡雙方各取所需都挺愉快:財政部獲得了錢,美聯儲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國債利息。
美國國債的擔保是美國的聯邦稅收,從法理上說,只要美國政府還在,還能繼續收稅,那麼這種國債就是很穩的資產,也正因如此,美債一度受到全世界各國的追捧。
在這個過程中,美元悄無聲息地把鑄幣稅收到了美國,相當於全球用美元的所有外國都在繳納保護費,這從某種程度上也算合理,畢竟美國建立並維持了二戰後的世界秩序。
02
美債止不住攀升的原因
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在這種發行機制需要審慎和節制。但是不節制又是人性的弱點,上一個節制的總統還要追溯到柯林頓,在柯林頓下臺前發布了財政預算文件,裡面對貨幣發行充滿了審慎和尊重:
而在柯林頓之後,便開始剎不住車了,共和黨的小布希、民主黨的歐巴馬和共和黨的川普,比著借債花錢。
而且,借債跟借債還不同,雖然都是發行國債,是美國政府借錢,而不是直接印錢,因為錢本身就存在了;美國國債被美聯儲購買,是直接印錢,這些錢本身就不在市場中 是無中生有。
2017年的美聯儲,還短暫講究了一下節操,我相信大家都記得,當時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雖然是川普提名的,但提名後川普卻對他很不滿意——不滿意的地方就在於他不僅加息,還縮表。一年時間裡,美聯儲持有的美國國債減少了850億美元。
川普要求鮑威爾趕緊降息,出臺刺激措施,這樣美國經濟數據才會好看。至於美元信用,管他呢?柯林頓後的每一任總統都秉持了借錢我先花著,後人去買單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看,川普並不是一個傳統的共和黨人。加上去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發,花錢刺激經濟成了政治正確以及兩黨共識,國債也順理成章的攀升到了27萬億美元的高位。
物以稀為貴,濫發的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的比值,自然節節下降,而其他的能夠提供避險功能的資產則不斷上漲,誰能想到比特幣在突破兩萬美金大關沒幾天,就能摸到4萬美元呢?
03
大通脹時代即將到來
拜登上臺後,要執行的不僅僅有總額為3萬億美元的大基建計劃,還有川普提出的遷移製造業企業回流計劃以及更為花錢的大福利計劃。
如果說大基建和遷移企業回流,好歹還能促進經濟發展收回投資的話,那麼下面的這兩個計劃根本就是白花錢沒收益:
一是擴大美國的護理和教育就業人群,提高兒童以及老年人看護人員的工資與福利。
二是擴大種族權益。拜登計劃擴大經濟適用房建設,向非裔、拉丁裔以及原住民的企業擴大投資,並推進警務和刑事司法改革,提升上述人群的受教育機會。
我估摸著,在比川普還會花錢的拜登任上,美債到40萬億美元也不是天方夜譚,這個數字足以嚇死之前的美國總統和國會。
如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必然將大批的美元輸出到世界各地,以分擔美國自身的壓力。要知道這麼多錢如果只留在國內,物價會上天。
輸出到國外後,會在以美元為基礎貨幣的國家,掀起輸入型通膨的滔天巨浪,並對當地經濟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通貨膨脹的危害具體表現在:
資產價格的飛速上漲,這一點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一月份以來我國不少地方的房價已經開始大漲;
勞動報酬率進一步下降,目前拼多多的兩位員工死亡,已經引發了對不節制加班的聲討,而勞動報酬率又將在通膨的背景下進一步下降,這並不是一兩家公司不講良知的事;
投資會更加盲目,洶湧而入的輸入性通膨在2015年上演過一次,那一次投資市場的情況已經到了拿個ppt就能要到投資的地步。
大通脹時代的老百姓,生活會更加艱難,而貨幣之水退潮後留下的則是一地雞毛和一堆債務,留給後人解決。
04
美元未來信用之路
美元發向世界,再通過歐洲以及亞洲的金融市場倒灌美國,這是近幾年美股上漲的基礎邏輯。你要說疫情期間這些公司有多麼與出色的表現?那無疑是在自欺欺人。
未來倒灌美國的貨幣,會引發金融動蕩,而處理金融動蕩的方法無非順其自然和逆勢救助,前者會導致短期政治動蕩以及大批失業,後者則要求發行更多美元,東西多了不值錢……這樣發展下去,美元會失去信用和世界貨幣的地位。
目前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透過下邊這張表,可以看出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債在逐漸降低:
問題是,拋售美債之後,美元又能幹什麼?出口不斷增加獲取的美元,除了買美債又能幹什麼?
或許,各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還真需要提高本國老百姓收入,讓他們具有強勁消費力消化掉本國努力生產出來的產品,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健康的內循環。而不是生產出的東西只能大部用於出口,再換回信用日益喪失的美元。
畢竟,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是為了掙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