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長春)中外合作辦學校長論壇演講觀點集錦(一)

2021-01-09 神州學人

  9月16日-17日,全國教育大會剛剛閉幕之際,由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主辦、神州學人編輯部協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校長論壇在吉林長春舉行。來自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專家學者,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代表等在論壇上發表了演講,暢談了他們對同世界一流教育資源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理解和認識。

  我們將在此展示演講內容的精華部分,以饗讀者。

  主報告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熊建輝

  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聲、前奏。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重要的涉外教育形式,是中國跨境教育的重要體現方式。

  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從無到有,從有益補充逐漸發展成為整個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高等教育,現在中外合作辦學已經成為重要的增長極,未來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徵程中,是不是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甚至成為教育強國的重要支柱之一?我覺得這個是值得期待的。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拓展,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總體格局。誕生於改革開放40年歷史進程中的中外合作辦學,是跨境教育在中國的主要實現形式,也是中國唯一以國務院行政法規規範的涉外辦學形式,其核心是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中外合作辦學將繼續夯實為教育強國建設目標的重要支柱。

  中外合作辦學對中國教育帶來的改變包括:首先,中外合作辦學為教育的改革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第二,中外合作辦學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過程中,越來越發揮出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滿足我國人民對於教育的多樣化需求提供了更多選擇。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 史朝

  2007-2017年,我們在高等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一個核心思想就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進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這10年中我們所做的工作包括:一是提出整體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的新舉措,修訂學科專業目錄及設置管理辦法;二是大力培養緊缺人才,調整優化人才培養類型結構。

  今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了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陳寶生部長在會上強調,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質職能,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戰略地位的教育、是綱舉目張的教育。

  對於抓好本科教育,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強調重視對於本科生的資源投入;提出「四個回歸」,要求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

  中外合作辦學當中也要重視本科教育。「以我為主」,主動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近幾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八大人文交流機制中作出重要貢獻。「以我為主」,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堅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方面要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人才培養方面要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從入口到出口要實現全過程質量評價與監督;要加強跨文化融合,培養既具有國際視野、開放胸懷,又立足於中國本土的「雙棲」型人才。

  主論壇之一 中外合作辦學與一流大學建設

  

主持人

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 趙普


  嘉賓觀點

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書記  華長慧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得到了快速發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的產生和發展有兩個背景:第一個背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通過了「985工程」和「211計劃」等高校建設項目,這個大背景深刻影響著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如何建設和發展。第二個背景,中外合作大學是先發的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與後發的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之間的合作。學生包括家長到這樣的大學來,懷有對西方高等教育及其知識體系的某種憧憬,但他們又相對缺乏對西方教育體系、知識體系的整體性了解。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的國際化並不僅僅是招聘更多的外籍教師和學生,引進更多國外科研項目,而是要突破西方已有的學術模式和思維定式,真正站在跨文化的角度理解不同的知識體系,從而兼收並蓄、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辦學模式,使之能夠更有效地成為國際化大學。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的課程體系應該是「十」字型的,一豎代表主幹性課程,一橫代表拓展性課程。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的教學模式應該是「深層學習」,在教學中應以國際視野促進學生的深層學習,注重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開展主流價值觀教育。

  世界高水平大學的質量保證體系一般具有二維結構,包括外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兩個層次。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 俞立中

  我們要回歸什麼樣的本科教育?是不是把我們傳統的、經典的本科教育的思想搬過來就可以?是不是我們只要借鑑國外大學的本科教育的模式就可以?我覺得都需要,但是都不行。因為這個時代在發展。所以,今天我們在思考本科教育發展的過程當中,更應該注意到今天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也必須要注意到這個時代未來發展的趨勢,對於人才培養的要求。這個時代特徵不僅僅是今天的時代特徵,而且也要考慮未來可能的時代特徵。

  今天的時代特徵: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這樣的時代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我們需要培養學生有全球視野,善於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去思考問題,善於跨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合作;面對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社會快速變化,在大數據海洋裡選擇需要的信息,通過分析來解決我們現實的問題。大學四年裡,學生不僅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選擇。我想這就是我們對未來人才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的迫切需要。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儘管大學的功能有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等,但是歸根結底就是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不應該關起門來,需要在高等教育大平臺下去審視自己,才會讓我們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注重點是高質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學、有特色的辦學,需要我們有改革的勇氣和辦法。

  我們要想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依靠的是年輕的一代,因此中外合作辦學要培養的是能夠真正把世界各國和中國的紐帶建立起來的人,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的人。我們需要認真地學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也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道路,所以大家都應該是一個學習者,我們學習別人,同時我們也要有給別人來學習我們的機會。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應該是多樣化的,不應該只有上海紐約大學一種模式。

崑山杜克大學副校長 常曉林

  思考建一所大學、建什麼大學、怎麼建大學、怎麼中外合作辦學,我們要對大學的過去與現在作必要的回顧和思考。從孔子提倡六藝教育,到後來的官學、書院,民國時期的國立、私立大學,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借鑑前蘇聯模式到改革開放後再重新學習歐美模式,以及到現在推進的「雙一流」建設,都需要我們梳理清楚,完整地了解大學發展的歷史脈絡。

  我們看到,在大學悠久的發展過程中,跨境的引入一直是個常態,無論是歐洲國家還是東西方之間。我們選擇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共性選擇,是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效手段。

  大學是面向未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如果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就會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未來的大學應該是面向未來、應對變化去作引領創新。應對變化要培養的人才,必須是能識變、會應變、善求變。識變取決於眼光,應變取決於能力,求變取決於思維和態度。所以創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創新的人才教育。創新的人才教育,一是需要創新的教育模式,二是需要創新的教育機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進行多種多樣的不同模式的辦學的探索和創新。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核心是本科教育。一流大學要培養領袖型人才、拔尖創新人才。中外合作大學要培養國際化人才,這既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優勢特色所在。教育要面向未來、應對變化、引領創新。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校長 林丹明

  辦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要充分對接合作方的特色優勢資源,強強聯合,從技術、教學模式到師資力量。要與院校所在地區的地方產業緊密結合,為地方的經濟發展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

  辦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在本科階段要注重基礎教學,為學生夯實科學研究的基礎,培養他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練習學生嘴巴的正確打開方式,就是怎樣正確地提出問題。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群數學老師拿著一套試題到不同中學做測試,每一道試題測下來,下面所有的學生都說他們能解題,但是他們的解法都是一樣的,他們不知道每道數學題後面至少有六種解法,所以這些老師驚呆了。大學需要對學生的思維做一番新的塑造。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 席酉民

  我們現在的教育與社會的需求、未來發展趨勢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未來的人才需求是什麼,我們怎麼樣去調整,未來的教育需要什麼樣的變革,我們教育的過程和教學的方法需要進行什麼樣的重塑?這非常重要。基於這樣一個思考,我們必須來反思教育,特別是反思能不能利用中外合作教育對教育起一點點促進作用。

  研究導向型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角,他們有各種渠道獲取知識,大學應該創造充分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條件,老師變成一種資源,他是指導者、幫助者。學生放在中間,周圍是各種教育資源,形成一個平臺、一個生態。學生在這種生態下學習,老師是幫助者,學生有問題找老師,老師引導學生學習。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不能簡單地去拷貝一所國外的大學,因為即便是一所優秀的大學,也已經落後了。我們要做的是要把兩者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看到世界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未來需要有專業造詣的精英,需要既具有行業造詣,又具有跨文化領導力、企業家精神的人,這樣的人是未來特別需要的。但如何培養出這樣的人,在目前的全球教育模式裡,我們還找不到這種模式。





相關焦點

  • 中外合作辦學遍地開花 浙江高等教育盡顯「國際範兒」
    在授課方式上學校實行小班化教學,有課堂討論、辯論等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公共演講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等。  2015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時在中美省州長論壇上說:「2006年,我在浙江工作時,出席了溫州大學和美國肯恩大學合作創辦溫州肯恩大學的籤字儀式。經過多年努力,溫州肯恩大學去年正式設立,目前運轉優良。
  • 吉林省內高中校長論壇在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成功召開
    中國教育在線 訊 6月14日,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第二屆高中校長論壇會如期舉辦。誠邀吉林省內21餘所高中校長到校共同探討關於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建設優質生源基地等問題進行交流。學院黨委書記韓秋葉高中校長  會議之初,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黨委書記韓秋葉對承辦溝通此次會議的中國教育在線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對各位校長的蒞臨表示了熱烈的歡迎。  隨後韓書記對學院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詳細全面的介紹:「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成立於2001年,於2004年經教育部確認為獨立學院。
  • 西南交通大學:明年校慶舉行中外名校校長高峰論壇
    2015年11月27日,在人民網2015大學校長論壇的「校長發布」環節,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發布「名校校長高峰論壇,發力十三五建設為了120年的校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人文校慶和學術校慶,會進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是在明年5月15號我們將舉行中外大學名校校長的高峰論壇,我們既有來自海內外的重要的大學的校長做主旨演講,同時還有圓桌論壇,利用今天的平臺,邀請今天在場的和沒有在場的全國所有高校校長們能夠來參加中外大學名校校長的高峰論壇,大家共襄盛舉,共同為中國怎麼能夠發力「十三五」建設雙一流建言獻策,貢獻中國智慧,
  • 河北大學副校長楊學新一行到蘇州校區調研中外合作辦學工作
    9月26日,河北大學副校長楊學新一行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就中外合作辦學工作進行調研。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蘇州校區黨委書記、國際學院、中法學院院長楊偉國在開太樓第一會議室會見了楊學新副校長一行。蘇州校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見。
  • 重慶理工大學與韓國科學技術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家諮詢評議會召開
    重慶理工大學與韓國科學技術院正式籤署合作辦學協議,在「信息與通信工程碩士」、「電子信息工程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碩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等學科與韓國科學技術院進行「雙學歷、雙文憑」的中外合作辦學。10月14日下午,重慶理工大學與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合作辦學項目專家諮詢評議會在明德樓300會議室召開。
  • 中外合作辦學詳細解讀,文憑含金量究竟如何?
    導 讀近幾年來,中外合辦專業變得越來越受高考考生與家長們的追捧,比名校普通專業分數略低的錄取線,畢業後拿到手的國內國外雙文憑,還能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這些優勢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說無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但當你真正試圖了解中外合作辦學時,也許會發現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主體之雜、項目之多以及合作院校之廣讓人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
  • 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舉行 共話構建全球教育共同體
    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議現場深化教育與科研合作,打造高質量的協同創新平臺,共同助力科技創新與未來教育有機融合成為大學的主要發展方向。  昨晚,一場推進教育與科研深度融合,構建科研與教育互助相長的良性互動的「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作為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首場主旨活動,在溫州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匯集二十餘所海內外知名高校校長、院士專家,共話青年成長與未來發展,教育共享與創新引領。
  • 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共同打造吉林教育科技國際合作新高地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國際在線消息:日前,由教育部和吉林省政府主辦,吉林大學和長春理工大學共同承辦的2020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召開。開幕式上,吉林省副省長安立佳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對與會嘉賓表示歡迎,對中外各界對吉林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
  • 河北科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快來了解一下!
    我在這裡等你 ▼ 「河北科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情況介紹」 河北科技大學堅持以開放式發展為路徑,全面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出席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
    9月24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開幕。本屆論壇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圍繞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設置大會主旨報告、校長對話、高峰論壇、主題論壇、青年編輯大賽決賽等板塊,研討科技期刊創新合作發展之路,服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 近3個月已有10所高校獲準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你知道哪些?
    中外合作辦學,在近些年已經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除了能夠促進我國與國外高校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之外,中外合作辦學對於豐富我們當下的高等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當然這些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被培養的孩子,在學識和見識上,在大學期間可能會獲得更多的機會。由於中外合作辦學有著這麼多的好處,所以各高校也都在紛紛申請設立中外辦學機構。
  •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合作中把辦學理念與重慶發展緊密相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作主題演講。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1日13時40分訊(記者 李嫋 佘振芳 伊永軍)今(21)日,2020重慶英才大會在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 就讀中外合作辦學留學適應不了環境該怎麼辦?
    最近我們的收到了不少學生的諮詢說,自己就讀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出國留學項目,然後前往了國外生活,但是沒辦法適應海外生活該怎麼辦呢?今天小編就大家針對該問題,來做個解答。
  • 2018高考招生簡章公布:長春工業大學2018年招生章程及招生計劃
    5月起,各高校陸續發布招生章程,公布2018年的招生政策。細讀招生章程是考生和家長填報志願的重要參考資料。目前長春工業大學發布了2018年招生章程。》》》推薦閱讀:決戰2018高考:高考試題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長春工業大學2018年招生章程及招生計劃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規範我校今年招生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以及教育部有關規定,特制定本章程。
  • 2020年亞洲大學聯盟(AUA)校長論壇舉行
    邱勇強調,自2017年聯盟成立以來,15所成員大學校長通過校長論壇這一重要平臺,交換彼此對於高等教育的看法,商討如何應對共同面臨的挑戰。他認為,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際,亞洲高校校長們齊聚雲端、共商高等教育發展意義重大,希望聯盟成員學校依託校長論壇這一平臺,繼續深化對亞洲高等教育的探討,促進各大學之間的合作,共同推動亞洲高等教育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機。
  • 國內競爭加劇,國外留學因疫情受阻,中外合作辦學提供升學新出路
    在此情況下,不少家庭將目光投向了在國內接受中西融合大學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疫情下留學生返校仍不明確 中外合辦大學或成「留學」新選擇 部分院校2021招生簡章出爐 教育部積極推動中外合作辦學 中外知名學府強強聯合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分為「機構」和「項目」兩大類。
  • 2020年中國有色金屬市場供需高峰論壇觀點集錦
    (原標題:2020年中國有色金屬市場供需高峰論壇觀點集錦)
  •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山東中醫藥大學國際眼科與視光...
    近日,國家教育部傳來好消息:全國首家眼視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山東中醫藥大學與美國俄勒岡太平洋大學合作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 俄阿爾泰國立大學校長:俄中大學可制定統一辦學項目清單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佩】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7月6日消息,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校長謝爾蓋•澤姆留科夫在「俄中科學教育合作戰略」俄中大學校長峰會上表示,俄中大學可以制定公開的聯合辦學項目清單。澤姆留科夫指出:「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朱善璐與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校長維克多•薩多夫尼奇在論壇期間籤署俄中大學聯盟成立協議,在未來的俄中大學聯盟框架內可以制定一份公開的俄中大學聯合辦學項目清單。俄中兩國在教育領域合作中存在一定困難,雙方也應該盡力克服這些困難。首先,應就俄中兩國差別甚大的辦學項目協商一致。其次,應商定教學質量和教學質量評價問題。
  • 第六屆中外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在溫州肯恩大學舉行
    11月16日,第六屆中外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在溫州肯恩大學(簡稱溫肯WKU)舉行,九所中外合作大學相關負責人共同「發聲」,主動應對後疫情時代國際化教育面臨的新挑戰,進一步探討中外合作大學發展的新機遇和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