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考研首日,考研人數377萬再創新高。同樣,今年高考報名人數再次突破1000萬,為1071萬。
國內競爭不斷加劇,國外求學也受到了疫情和出國局勢不明朗的阻礙。
在此情況下,不少家庭將目光投向了在國內接受中西融合大學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疫情下留學生返校仍不明確 中外合辦大學或成「留學」新選擇 部分院校2021招生簡章出爐
教育部積極推動中外合作辦學
中外知名學府強強聯合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分為「機構」和「項目」兩大類。
簡單來說,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國外高校和中國高校在合辦的,有獨立招生資格的教育機構;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大學內部與國外大學進行的合作交流項目,比如2+2,3+1等,在國內和海外分別讀2年或3年。
據了解,教育部在努力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內地(大陸)與港澳臺合作辦學,為國內學生接受優質的國際化教育創造條件。11月,教育部發布通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又添新成員,3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21年起開始招生。
在「融通中外」的教育政策之下,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越來越豐富,比如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交大密西根等中外知名學府強強聯合的中外合作大學/項目,甚至要比復旦、交大還要難進。
雙一流建設高校超86%
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
12月22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情況。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介紹,。截至2020年底,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為緩解疫情導致的出國留學受阻問題,教育部推動94個中外合作舉辦的大學、機構和項目臨時擴招,共錄取3031人。
中方合作高校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近百所211、985及「雙一流」建設高校。境外高校包括美國杜克大學、紐約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知名高校。
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本科階段中外合作辦學數據調查報告》顯示,在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舉辦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的超過86%。
「雙一流」建設高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45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89個,舉辦機構和項目約佔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總數的25%,堪稱中外合作辦學的主力。
教學模式與國外緊密接軌
申請海外碩博更具優勢
中外合作大學不僅擁有國際化的辦學理念,享有外方學校資源,而且基本都是雙語授課,外籍老師比例很高,學生能夠在本科階段打下良好且紮實的語言基礎。
在教學環境、培養模式等方面與傳統專業有較大不同,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課程設置大多與國外課程緊密接軌。中外合作大學的師資、課程及教材也更國際化,偏西方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小班化上課模式,能讓選擇出國深造的畢業生更快適應國外學習和生活。
崑山杜克大學
中外合作大學所頒發的外方學校學位證也被海外名校默認為有「海外學習背景」。
相比國內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申請海外學校的碩博階段時,更佔優勢。如果將來有出國打算的話,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個過渡階段會為出國深造提供很大的優勢,特別是申請相應的國外大學的碩士相對容易。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教育這件事,不能停下腳步。我們該如何在困境裡找到出路,成為當下我們每個家庭都應該面對的問題。